1941年12月7日清晨,由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和南雲忠一策劃的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陰謀浮出水面,350架日本飛機瞄準珍珠港基地的美軍戰列艦和巡洋艦投下了數千發穿甲彈和魚雷。
還處於休假狀態的美國士兵完全沒有反應時間,指揮官們倉促組織部隊應戰,在近一個半小時的轟炸時間裡,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次襲擊是對美國恥辱性的打擊,同日羅斯福總理對日宣戰。
1941年希特勒為了快速佔領英國三島,和日本訂立協約,讓日本對英國進行軍事制裁。日本在向東南亞擴張過程中和英國爆發了直接衝突,美國為了保護在歐洲的利益便開始對日本進行資源封鎖,限制這頭瘋狂擴張的戰爭機器。
石油是戰爭時期最重要的貨幣,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師防線切斷了東南亞的石油補給線,使得日本工業體系停滯,生產動能遭到毀滅性打擊。作為島國的日本,在這種被物資的封鎖的情況下,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對這個中立國的態度。隨著近衛內閣解體,東條內閣登上政治的舞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內閣團體對美國的做法一向不滿,這個和墨索裡尼、希特勒並列的法西斯頭目之一的陸軍大學的高材生,上野僅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展開了對美國的報復。
美日戰爭由此爆發,珍珠港被襲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日軍攻佔了美國的關島,開始了太平洋勢力的擴張。
1942年4月,日本為了擴大海洋防禦圈,艦隊繼續朝著西南方向進發,5月在珊瑚島和美國爆發了小規模衝突,史稱「珊瑚島海戰」。美國以微弱的戰損優勢取勝,阻止了日軍「南進」的計劃。
2個月後,美國破獲日本重要情報,得知日本進發中途島的計劃。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成為了雙方海戰中最大規模戰鬥的戰場,在這裡一共容納了7艘航母,700多架飛機,30多艘戰列艦和巡洋艦。經過四天血戰,最後美國取得該次戰役勝利。美國在戰役中陣亡了307人,日軍共陣亡3057人,中途島戰役之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從被動變成主動,在軍事力量上極大削弱了日本的海軍實力。日本於是轉攻為守,以島礁為陣地,建立堡壘,以據點的形式準備展開長期的拉鋸戰。
此後,日本無力再與美軍正面作戰,也失去太平洋制海、制空權。美軍為了擴大戰果,防止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再度抬頭,美軍開始切斷日本所佔島礁聯繫,壓制日本的防禦部署圈,於是美軍艦隊進入馬裡亞納群島。
關島,成了美國最重視的島礁。
指揮此次戰役的是美國上將尼米茲,他在奇襲關島的戰役中投入了美國第5艦隊和第58航母特混艦隊640餘艘軍艦1000餘架艦載機620架陸基飛機,登陸兵力為3個陸戰師2個步兵師1個陸戰旅共12.8萬人。這場戰役簡直就是把美國的主力全部投入進去,共歷時一個月時間,才完全佔領了關島,這次戰役中美軍陣亡1435人,日軍陣亡18560人。兵力陣亡數來看,這次戰役的慘烈超過了絕大多數一次美日戰爭,並且也看出了美國誓死攻佔關島的決心和日軍守衛關島的意志,除了美國艦艇的炮火覆蓋之外,雙方到最後都進入極為殘忍的白刃戰。像《血戰鋼鋸嶺》表現的一樣,雙方兵力為搶奪陣地進行肉搏戰,完全用以人數優勢取勝。
關島戰役在美日戰爭中的名氣不如中途島戰役,但是在戰略意義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在關島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關島,為什麼一定要拿下?
美國意識只有對日軍本土進行打擊,摧毀日本本土的工業生產,才會從根本上剷除日本軍事力量的死灰復燃。
美軍在對日宣戰之後,和中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二十多個國家進行聯盟,共同對日宣戰。中國國民黨也曾在成都為美軍建立空軍基地,以方便美國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當時美國最為先進的B-29轟炸機因為飛行時間長、載彈量大的特點,大批引入到中國,從中國本土出發飛到日本本土進行轟炸。B-29轟炸機最為軍功利器,作戰半徑能達到5000公裡,而從成都出發僅僅只能轟炸到日本九州的部分地區,不足以對其本土工業進行戰略性打擊,所以收效甚微。
關島拿下之後,美國迅速在島上修建了5個大型機場供B-29轟炸機起飛,從關島起飛5000公裡幾乎可以覆蓋日本全境。美國第20航空中隊在關島起飛了111架B-29轟炸機飛往日本工業中心--東京,開始了轟炸日本本土的序幕。
後來1945年轟炸廣島、長崎的B-29轟炸機群也是從關島、馬裡亞納群島空軍基地出發實施了轟炸任務,關島在戰略意義上成為了美國對東京本土打擊的跳板,也給日本人民內心造成了極大恐懼。東京、廣島、長崎、名古屋相繼被轟炸,美國隔三差五就對日本工業城市進行襲擊,給日本統治極大的心理壓力,也迅速推進了日本投降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