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先說結論:「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帶有很強的歷史時代性,在古時候農耕文化下,這句話是人們長期的經驗實踐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新時代的現在,反而就沒有那麼大的指導意義了。
我就出生在臘月三九天裡,而前段時間我奶奶過世,恰恰也在臘月。我就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
(1)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
這句話是古人經過長期的經驗實踐總結出的俗語,在古代生產落後,人們總是缺衣少糧,尤其到了寒冬臘月,是一年中的農閒時節,家裡的存糧越來越少,有沒有好的取暖設施,而且古人接生的技術很落後,天氣寒冷,缺衣少糧,很有可能養活不了新生兒,也有可能導致生產的婦女出現危險。所以長期經驗總結,生孩子最好不好在臘月生,正所謂」會生生八月「,八月是糧食收割的季節,氣候又溫暖,這個時候生孩子,往往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候。
同樣的道理,臘月死去的人,家裡人為了辦一場葬禮,需要耗費本就不多的家底,有的人甚至需要借錢才能把葬禮辦了,所以人怕臘月死。但還有一句俗語是」會死死臘月「,指的是農村習俗人死後需要在家停屍幾天才能出殯,而在臘月屍體不易腐爛發臭,舉辦宴席的菜品也不容易壞掉。雖然兩句俗語放在一起有點矛盾,但都是人們經驗實踐的總結,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很強的意義和道理。
(2)但這句俗語放到現在顯然已經脫離了時代。
我是臘月天的三九天出生的,雖然說80年代末農村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富裕,但我媽媽生完之後,家裡依然又是殺雞,又是宰羊,又是燉魚湯的,生生把媽媽在月子期間養胖了很多。我一個嫂子生我小侄兒的時候也是臘月天,但全家非常高興,也是補得好好的,兒子養得胖胖的,根本不存在「人怕臘月生」的問題,而且在村裡現在不管哪個季節生小孩,都不會因為缺營養而造成危險,自然也不用擔心因年底條件不好,不能很好的照顧家人。
反而是村裡人基本上全年都在外打工賺錢,到了臘月紛紛回家過年,身上的錢財是一年中最多的時候,我們那裡還講究「年費」,就是說過年不管有錢沒錢,就是花錢的時候,這個時候花再多錢人們都很開心。
我奶奶剛剛過世不久,就是在臘月進入數九天的時候,爸爸叔叔他們給親朋都挨個打了電話,生怕來參加葬禮的人不多,不夠熱鬧,而且來人都會隨禮錢,最後我們辦了45桌宴席,扣掉花銷,賓客隨的禮錢還剩下不少。最關鍵的是,每逢辦席,菜品肯定要剩下不少,若在三伏天,剩下的菜品十有八九要壞掉了,因為在臘月,菜品看可以保存很久。
其實農村有很多俗語是關於命理的,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俗語都帶有很強的歷史因素,如今生活越來越好,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很多俗語其實已經脫離了時代,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社會發展出現崩盤,這些俗語還會發揮它的效用,但放在現在已經沒什麼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