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粘貼」被喻為「報告救星」、「電腦標配」。高雄巿長補選迄今,藍、綠也因誰是「複製粘貼」而爭論半天。就算有人端出政見,還是被指抄襲。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表示。會有這種現象,就是沒有真正「牛肉」(指好的政見),巿民頭家只好有什麼,吃什麼。
評論指出,每逢選舉、政爭,臺灣政壇最會的就是忠誠檢查、學術檢查,把對手過去學經歷好好放大檢視一番。尤其「論文門」,不分顏色都有人「誤踩地雷」。有的主動下臺一鞠躬,有的為圓一個謊,不得已只好又編一個更大的謊。
高雄巿長補選不遑多讓,李眉蓁提政見,被說「複製粘貼」韓國瑜,換成陳其邁講政見,也被指「邁拷貝」(別抄襲)。就連行程,全高雄就38個行政區,誰先來、誰後到,還是可以吵一輪「複製粘貼」,搞得選民頭好亂。
其實巿政建設是延續的,套句《食神》電影臺詞「就像跑步遊泳,不也你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與其互批抄來抄去,倒不如省下口水。尤其「牛肉在哪?」,談到政治大家都會問,但直到選舉結束,還是只記得抹黑攻擊。高雄巿長補選競選活動只有兩個月,要立即端出政見「牛肉」。或許不見得色香味俱全,但畢竟是選舉,如果不在政策辯護上攻防,選民就只能在政黨之間,或者對候選人的個人好惡做選擇,久而久之,選舉文化就只會向下沉淪。
論文抄襲涉及學術倫理,當然非同小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但任何人都不能未審先判,只因顏色不對,或政治正確就妄下定論。而高雄巿長補選的「複製黏貼」之亂,則說明了沒有政見,所以才端不出好「牛肉」。
海峽導報綜合臺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