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度假勝地」一詞是指具有治癒功能的場所。由於自然資源是治療的主要因素,因此這種類比已經變得廣泛。考慮到它們對於實現癒合過程和放鬆至關重要,從狹義上講,應該考慮該度假勝地是「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的人為形成」。因此,基於某種自然資源的度假勝地的專業化體現在其最受歡迎的類型中:海洋,古生物,滑雪。
度假勝地的出現和關於度假勝地的陳規定型觀念伴隨著時空的不斷變化,這取決於旅遊市場中喜好和情緒的變化。考慮到度假勝地是旅遊業和休閒活動在其領土和經濟概況中起主導作用的定居點和地方這一事實,因此,根據領土組織的變化來跟蹤其發展過程對於理解旅遊業的微觀地理環境非常重要。
從有針對性地利用山區資源的歷史過程來看,滑雪勝地的出現是相對較新的。從十九世紀初就可以看到山區旅遊地域組織的雛形。在阿爾卑斯山的一些村莊中,主要滿足了當時登山運動的需求。在19世紀下半葉建立了高山俱樂部。在法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等國家,徵服山峰的興趣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在這方面,開始在山區建造主要在夏季使用的小屋和庇護所。這種趨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固定為主要趨勢,這是由於旅遊者優先選擇離開,尤其是在夏天。甚至在山區開發的後期,主要還是在夏天訪問夏蒙尼(法國)和聖莫裡茨(瑞士)等先鋒滑雪勝地,目的是進行氣候處理或欣賞未受破壞的自然美景(觀察山地景觀,參觀冰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冬季運動的熱情才開始廣泛傳播,並且發展迅速。由於滑雪場的建設,高地的「殖民化」過程改變了人們對其開發為旅遊資源的態度,也改變了其逐步人類化,價值化和領土規劃的方式。
隨著冬季運動的大量興起,滑雪勝地在山上的海拔越來越高,從而為「由遊客擴張而誕生的新型城市化」創造了條件。這種形式的城市化,以及在滿足遊客需求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早已引發了不同性質的問題:環境,社會和經濟。滑雪板正在逐漸「徵服」歐洲和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山脈,將數百萬遊客引向他們。上個世紀到60年代末,滑雪遊客的數量在短時間內甚至全球沐浴和海灘度假的遊客數量都遙遙領先。但是,冬季運動的廣泛傳播與這些中心的領土組織的特定趨勢同時發展,這些中心是山區旅遊者的代表。這種趨勢使我們能夠確定四代滑雪勝地,這些滑雪勝地說明了山區遊客使用觀念和實踐的演變。
第一代滑雪勝地
這些創新的旅遊目的地集中於滑雪作為體育和娛樂活動,為舉世聞名的滑雪勝地(如聖莫裡茨(瑞士),切爾維尼亞(義大利),夏慕尼(法國))奠定了基礎。隨著人們對「白金」的興趣不斷增加,特別是在1924年夏蒙尼(Chamonix)舉辦了第一屆冬季奧運會之後,許多山區村莊的滑雪俱樂部的興建受到了刺激,這些村莊通過引入冬季運動(包括拉雪橇和滑雪橇)來提高其旅遊潛力。這些地方很多後來都變成了滑雪勝地:Crans-Montana(瑞士),Cortina d'Ampezzo(義大利),Saint-Gervais和Val d'Isere(法國),Ottal(奧地利),Garmisch-Partenkirchen(德國),Old Smokovec和Strbske Pleso(斯洛伐克) ,拉莫利納(西班牙)。它們全部來自山腳下或低海拔(海拔600-1000 m)山區河流的小村莊。隨後,它們便利的地理位置自然體現在大城市便利的交通中。但是,由於缺乏土地管理計劃和度假勝地管制機制,其中的旅遊基礎設施設施的地域組織長期以來一直混亂發展。
在最初的結構開發中,第一代度假勝地的核心是由住宿區以及一些娛樂和娛樂設施(浴療法,劇院,賭場)組成,而外圍則是別墅和公寓式酒店。冬季運動的場地和賽道距離度假村中心部分一定距離(3-10公裡),因為它們的建造高度很高。從現代遊客的需求和偏愛的角度來看,每天克服如此大的物理距離給滑雪者帶來了許多不便。至於主要交通樞紐(鐵路和汽車站)的位置,它們位於度假勝地領土的外圍,但是由於其高度低,它們很容易從度假勝地的各個地方到達。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這種類型的度假勝地在旅遊組織中的異質性結構日益明顯,提供了廣泛的服務,並吸引了足夠多樣化的遊客隊伍(包括許多從冬季運動的角度而言是被動的遊客)。從地域上講,由於其位置的高度很小(在山腳下),一些度假勝地(夏慕尼,科爾蒂納丹佩佐,達沃斯,格勒諾布爾)周圍的空間正在不斷擴展(新酒店,別墅和娛樂綜合體的建造),並加以加強城市特徵。
如今,第一代滑雪勝地的主要威脅是其向多功能城市的轉型,其發展帶來的所有負面影響:環境,美學和經濟。這種趨勢導致競爭力顯著下降。在這方面,它們不如在山坡上高海拔建造的現代度假村,或者不適合在度假村領域承受中等壓力的家庭滑雪度假。
第二代滑雪勝地
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但其建築業的繁榮出現在40年代和50年代,當時歐洲的冬季運動變得越來越流行,並開始確定冬季娛樂的內容。他們的發展是有針對性地建造人工村莊結構的主題,例如在海拔從1000到2000m的高空創建的TY(從頭開始)示例:Megeve,Alp d'Huez,Meribel,Courchevel,Supern Laurent(法國),塞斯特雷(義大利),韋比爾(瑞士),策馬特(奧地利)。大眾化的外觀和專業化的介紹促進了它們的發展基礎設施:電纜設備(電梯),纜車,電信。所有這些技術創新刺激了冬季運動新領域在山上(包括南坡)的「崛起」,山坡的結構逐漸包圍了度假勝地的核心。因此,在滑雪勝地中,體育設施就近在咫尺,其優勢體現在「從滑雪到賽道滑雪」的效果上。
第二代滑雪勝地的空間規劃是根據遊客從事冬季運動的願望而建立的,儘管大多數遊客都到50年代末才開始。(相對於上座率)作為暑假勝地。它們中的住宿區域,儘管輔以娛樂和娛樂的各種對象,但在建築方面仍然基本相同。由於嚴格關注冬季運動,因此相對於建議的旅遊產品而言,這種類型的度假勝地太有限了。在旅遊市場需求的壓力下,如今它們的大量分布大大削弱了它們對滑雪旅遊整體組織的影響。從60年代中期開始。在許多歐洲國家,由於新酒店,公寓式酒店和別墅的自發建設,第二代滑雪勝地的地域組織正在不斷擴展,「超出了平衡的土地利用規劃中的任何邏輯」。這個過程的結果導致品牌的喪失,並大大降低了旅遊景觀的吸引力,從而影響了度假村形象的去個性化。這種趨勢隨後引發了反作用-對它們的供過於求和興趣下降,不能證明對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合理的。從吸引力的角度來看,一些作者早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阿爾卑斯山滑雪中心度假的遊客仍然無法將義大利和法國度假勝地與奧地利或德國度假勝地區分開」 。
在保加利亞也發現了類似的領土組織問題,其中第二代滑雪勝地(儘管有些延誤)出現在60年代和70年代。上個世紀:潘波羅沃(Rhodopes)和波羅維茲(Borovets)(裡拉)。他們的建設是基於先前開發的土地管理項目,該項目的實施證明了預計的遊客量(約三千張床)和遊客概況(滑雪)的合理性。在保加利亞民主變革之後,這些度假勝地中出現了相當混亂的新材料設施和滑雪場,嚴重損害了度假勝地的形象。今天的轉型已導致主要的負面後果:吸引力的喪失;挑起社會衝突,損害寒假;自然環境的地球生態平衡的系統性幹擾。滑雪道的數量不斷增加證明了它們的不斷出現,嚴重降低了生物多樣性。加劇該地區的排水,刺激斜坡侵蝕;汙染水源的風險增加。
第三代滑雪勝地
他們出現在60年代和70年代。上世紀,首先出現在法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並包括兩種類型。第一類,第三代滑雪勝地是根據大量遊客需求而發展的。此功能可使其在高海拔(1800m以上)的森林帶上方進行施工。它們迅速傳播,主要在法國傳播(La Plagne,Isola 2000,Avoriaz,Val Thorens,Risoul,Flen,Le Menuire等)。度假村的核心包括住宿和交通設施,走在滑雪場的底部。由於無法部署度假村內的運輸網絡,在度假村核心附近創建了大型停車場。由於靠近斜坡和山脊,這些度假勝地被稱為雪中的冰站和船隻,其滑雪季節持續7-8個月。第三代滑雪勝地更專注於冬季運動,首先滿足了資深滑雪者的興趣,這歸功於他們在度假勝地的體育活動中所配備的全套設備:滑雪道,單板滑雪,衝浪,運動景點。然而,根據專營化發展,再加上後來多層建築的擴展和房地產的商業投機,這些度假村被「逐漸邊緣化了」。因此,他們今天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提議的全包式和超全包式度假套餐。最後的旅遊套餐,除了交通,住宿和餐飲外,還包括纜車通道,滑雪學校和全套運動器材。儘管這些度假勝地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果,但實際上在冬季以外得不到使用。
滑雪勝地的後期版本是從屬於遊客需求的情緒。山區的旅遊飛地。通常,它們是在森林帶(例如滑雪站)後面的高海拔地區建造的,而森林帶是在(地板)隔熱層中進行空間開發的。他們的優勢與裝備能力有關。最近的斜坡是大容量的纜車和滑雪纜車(每小時1000至2000個滑雪者)。然而,無論是在建築物的高度還是在建築密度方面,建築輪廓都以主要的城市風格發展。該旅遊產品針對年輕的滑雪者,因為高海拔表明不適合年長遊客的更嚴峻條件。被認為是「滑雪工廠」,這樣的遊客大大惡化了山區自然環境的環境和美學效益。因此,對於採取集中行動開發其旅遊資源以保護自己免受森林帶後方的度假勝地建設的保護,這是極為重要的。
第三代的第二種山區度假勝地強調相反的空間模型,其發展的先驅是奧地利最初設定的。該模型是在鄉村的基礎上開發的,在山腳低海拔的地方開發,同時保留了繼承的文化景觀(大街,教堂,手工藝品,舊旅館)的自然外觀。這種類型的度假村以其村莊結構保留下來的真實外觀(與當地居民的傳統外觀)為特徵。,同時刺激各種各樣的旅遊產品。冬季運動的場地和跑道集中在度假村的外圍,穿過天然森林。可用的材料和技術基礎設施(主要是住宿設施)具有明確的規劃數量,而沒有模仿大型滑雪場的結構。同時,度假勝地的發展避免了不同娛樂中心的出現,而將重點放在家庭寒假和綠色旅遊上。後者的定位主要針對夏季,這導致了度假村開發過程中季節性的減弱。因此,實現了雙核心(就功能配置而言)滑雪勝地的形成:文化景觀和滑雪,同時滿足環境發展標準(避免大量湧入)並平衡遊客專業化(同時保持當地居民的傳統經濟活動)。如今,世界上約有一半的遊客前往滑雪中心是針對這種度假勝地,這些度假勝地開發了滑雪休閒的另一種選擇:與自然之間的獨處和真實的文化環境為滑雪旅遊提供了補充。
第四代滑雪勝地
他們以後現代度假勝地和氣候站而聞名。它們的出現發生在70年代初。在上個世紀到今天,它們正在發展:Valmorel,Ser-Chevalier(法國),Obergurgl-Hochgurgl(奧地利)。這種類型的度假勝地在自然或發達的環境中依靠全方位的服務來響應旅遊業的全面發展,強調了山區景觀的優勢。滑雪勝地的特點是通過有針對性的事先規劃,通過分隔各個部門的度假區,成功地整合了服務(生態旅遊,娛樂和體育)。因此,隨著各個部門之間的良好融合發展,度假村的身心「卸貨」的真正效果隨著旅遊產品的擴展而實現。
第四個第四代滑雪勝地Valmorel由法國的Méditeranée俱樂部建造,分為五個部分,位於海拔1200至2550 m的測壓範圍內。另一個類似類型的手段是Les Arcs(4個扇區)。這些度假勝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高,簡單,強調了田園建築的細節。隨後,在競爭和遊客隊伍的更高要求的壓力下,第二代和第三代度假勝地也被劃分為:瑞士韋比爾(4個區);法國的蒂涅(10個扇區),梅裡貝爾(5個扇區)高雪維爾(4個扇區),拉普拉涅(11個扇區)。
結論
對滑雪勝地空間組織的回顧說明了滑雪勝地發展的一個特殊過程,這表明市場需求與如何滿足山區資源開發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然而,如今對山地進行連續「捕獲」的願望越來越多地與高監管幹預有關。在這方面,第四代滑雪場的建設要經過物價調整過程,一方面要強調自然景觀,另一方面要確定山區資源的精心開發。此類行動的最終目標是使山區景觀實現無衝突的互利,同時將地球生態後果降至最低。因此,這種趨勢保持了其進步和負責任的性質(通過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原則,而又不超過其娛樂能力),從而限制了資本的壓力和激進的消費者需求,並受到大眾消費的影響。這種山區空間的組織也應在對社會文化環境的高度保護下發展,以防止文化的積累或陷入對旅遊業的單學科經濟依賴的「陷阱」中。以所謂的「負責任的旅遊」原則密切相關的發展。首先,取決於投資者,旅行社和遊客等不同實體的感知需求,因為必須定量減少但必須從數量上確定在度假村提供的旅遊服務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