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學歷至上的社會,小小的島嶼上坐擁七百多所大學。國公立大學由於經費直接來自於國家,不必花太多精力參與競爭。而大部分私立大學,為了招生,必須讓學校的知名度提升,以吸引學生及家長的青睞。
如何提升知名度?
私立大學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大學排名。由於大學本身不能以官方身份影響排名,於是為了在各種排名中奪得前列的位置,大學方只能努力地迎合各種排名標準,以提升學校的各項指標,彼此在暗處競爭,以試圖招入更多、更優質的學生。
以日本來說,並沒有嚴格意義上政府官方發布的本國大學排名,有的只是諸多由不同評價基準的選擇所產生出來的排名。無論是每年由日本私塾給出的排名,還是一般日本人朗朗上口的學校排名順口溜(早慶上、關關同立、G-MARCH等)。
不同主觀所刻意選擇的基準不同,所創造出來的「排名」便會產生不同的樣貌。而基準的選擇通常是寬泛不清,如科研水平、師資、國際化程度、甚至是搜索次數都能夠拿來成為排名的依據。排名原本的意義是為了給予學生選擇學校的方便,但排名所牽涉的利益方依據的指標不一,便形成了排名混亂的現象。也正式如此,架空大學的實質內容,回到學生的方向,依照偏差值標準來判定一所大學所擁有的生源——名望結構,就成了相對客觀的判定排名方式。
所謂「偏差值」,是指相對平均值的偏差數值,是日本人對於學生智能、學力的一項計算公式值,偏差值反映的是每個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準順位。在日本,偏差值被看作學習水平的正確反映,而偏差值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評價學習能力的標準。
簡單來說,大學擁有偏差值越高的生源,在後續資源的滾動上就更容易取得優勢,產生社會聲望的良性效應,繼而獲得更多資源如經費、人才群聚力,客觀上選擇這樣的學校,更有利於獲取我們所需要的資源。就結論來說,當我們無法判斷大學主觀努力的方向以及排名所帶來的知名度是否有實質的內核時,便可以採取客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檢證大學是否真的名符其實。當然,大學偏差值越高,代表競爭越為激烈,在申請難度上也就更難。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排名的機制與意義,也分享了當地人以偏差值作為選校的判斷依據之一,但並不是說一定要依據偏差值或任何一種排名來去做選擇。
理解排名的運作機制與大學間的競爭只是讓我們能更好地去判斷,我們能不能夠在這裡面的其中一所大學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哈佛大學文科比四川大學好(QS by Subject),但其實,四川大學的道教研究是世界最頂尖的,哈佛根本無法與川大相提並論。慶應大學的文科也比關西大學好,但關西大學的東亞研究也是他們的招牌,而慶應並沒有多少這方面的資源。
若是理解了排名的機制,我們還可以從大學往哪些指標努力來選擇。如:立命館亞細亞太平洋大學便以國際化的方向努力,並專心培養商業與國際研究人才,也因此在相關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亦或是像有著歷史傳統的二松學舍大學這樣的文科特化型大學,拋棄容易衝刺學術指標的理工類,而將資源全部投入在強化自身特長上。
排名僅僅是主觀運作下所產生的結果,我們進去大學是為了獲取資源以及學習。排名高的大學,儘管我們能夠得到名望資源,但未必能夠學習到我們想要學習的東西。在名望低的大學中,儘管可能學習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但卻無法獲得相對高的名望資源。也因此,如何在兩者之中做出選擇與判斷才是重中之重。
如果盲目追求排名,相信大學的等次排名,那麼我們也等同於用大學來粗暴定義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相信職業、人種、出身等標籤並不能夠去定義一個完整的人,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夠僅僅透過排名指標來定義大學,而不去探索它的實質?
知道自己想要的、並了解自己想要的之後所做出的選擇,才真正具有專屬於自己的價值。
生於日本,自小在家族以及教育環境的影響下,與當地文化接觸便極為密切。曾先後在東京學藝大學、京都大學、多摩美術大學、東亞佛學研究重鎮ICPBS學習,精通日本留學、教育、文化,包括藝術與哲學在內的文科全科領域申請。曾輔導學生考入立教大學、青山學院大學、高野山大學、中央大學等學府。
若想了解更多日本留學情況
可添加華小櫻微信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