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養的孩子,一般表現為這四種行為,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素質

2020-12-23 糖果的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位寶媽曾這樣的吐槽自己的熊孩子:「我這個孩子啊,成天嘰嘰喳喳,沒輕沒重的,說話也不分場合,怎麼教育也不停,現在上學了,老師同學都討厭他,怎麼辦啊?」現在文明社會,有教養的孩子是非常受歡迎的,沒教養的孩子不但不讓人喜歡,而且對將來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位寶媽更該擔心的,是孩子的將來。

討厭的小梅子

說起小梅子,梅子媽非常愁,因為梅子媽現在根本沒有臉面帶著梅子見朋友。因為梅子特別「不懂事」,被人指出:「沒教養」,除了見長輩不會叫人,到人家裡還特別隨便。人家客氣說沒事,她就真的不在乎了。

人家吃東西,她上去就抓,雖然別人表面上不說什麼,但是背後都躲著她,直到梅子表姐去她家串門,她非要蹦蹦噠噠的跟表姐「比武」,表姐忍無可忍大吼:「你怎麼這麼沒有教養!」

表姐的媽媽也跟梅子媽很鄭重的談了這個問題。

之後本來是私下議論的事,在親友之間傳的沸沸揚揚,變成了開誠布公,梅子成了親友坦之色變的「小魔女」。一聽梅子要來,人家都樂呵呵的開門見山的說:「你看我們家剛請家政收拾立整,有事咱電話談?」

「你放心,我不帶孩子。」

「那行吧,你來……,你還是別來了,我覺得我們之間,三觀都不一致,習慣也不一致,沒什麼好聊得來的……」

真正有教養的孩子什麼樣,日常會有這四種習慣性行為

言行舉止不要惹人生厭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可以透露出他的修養和素質。以及性格好壞。如果一個孩子說話言詞有邏輯,條理分明,有著十足的自信,而且懂得尊重長輩,說話有禮貌,很難不被人所喜愛。如果一個孩子說話輕浮,不顧別人感受,見了長輩也很沒有禮貌,誰見了不躲得遠遠的。

言行舉止也有美醜之分,雅俗之別,這跟平時給人的修養,及接觸的事物有至關重要的關係。

去別人家做客要客隨主便,學著「入鄉隨俗」

你不去尊重別人怎麼讓別人尊重你?真正的教養是懂得顧及別人的尊嚴,並且尊重別人的習慣。除了言行舉止不要惹人生厭,還有去別人家的做客的時候要懂得客隨主便,去了陌生的地方也知道學著入鄉隨俗。而沒教養的孩子,不僅僅只對一個人,通常大家談及最多的,會是他的家庭。也是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最大的批評!

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不是說孩子一定在別人面前束縛自己,而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並與這個世界和諧的相處。

不了解的人和事不妄議論

一般有修養的人,都是言行可信並可靠的人。本來把肚子裡就沒有什麼乾貨,一開口,就把自己幾斤幾在什麼層次全被人看透,性格缺點也暴露於人前,這還不說,自己沒做好的前提下,還要站在高處議論別人,卻不知「爬得越高,摔的越狠」,自己早已成為「眾矢之的」,「嘴不好」已成為標籤,「道德品行」都是問題,還能受誰尊重?

不要惡意揣測別人,多多反省自我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別人只要不合意,不順心,就誹謗,詆毀別人,這樣的人遲早也會被大家摒棄,有修養的孩子,會把別人當成一面鏡子,喜歡反省自己的人被人稱作「君子」,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錯誤,不僅是一種教養,同時也是一種成長。

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在言行上,端正孩子,愛吵愛鬧是孩子的天性,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件事兒:「室外音量」和「室內音量」。在什麼場合不要打鬧更不要說話。講話要有禮貌。在與人相處上,要學會給別人一點兒,而且對別人有耐心。不擠、不搶、輪到自己的時候在玩兒。要去尊重,別人,不要強迫別人做不願意的事,尤其是以哭鬧的形式。教會孩子禮儀,平時不要慣孩子,讓他亂發脾氣。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焦點

  • 有教養的孩子,一般身上都有這三種表現,能直接反映出家長的素質
    但是孩子媽媽不樂意了,直接回擊人家「你家孩子不在外邊拉臭臭啊,裝什麼高尚」。得了,聽了這番話路人閉口不談,因為與這樣的人說什麼都白費。其實這樣的事情,在外邊經常發生。但是我們從孩子的表現,也能夠看出家長的素質。那麼什麼才是有教養的孩子呢?一般有教養的孩子身上有這三種表現。
  • 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四種性格的孩子,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教養方式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包括哪些平時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待孩子的相對穩定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
  • 一個有教養的人,會有這五個表現,你有幾個?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說「教養」這個詞兒,一個小孩子或者年輕人很有禮貌,很懂事,各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我們就會說他「很有教養」,如果一個成年人,特別混蛋,我們也會罵他「沒有教養」,何為教養?一個人受到文化教育和自身品德修養的綜合,就是教養。教養在百度詞條中的釋義: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
  • 情感心理:一個人越沒教養,就越容易有這四種表現,看看你有嗎
    我想,那就是人人都注重的:教養。心理學中講,教養並不是先天形成,而是通過後期的社會狀況,家庭狀況等方面的影響形成的,並且隨時每個階段都會變化。好的教養讓人如沐春風,不好的教養讓人仿佛置身寒冬,那沒教養讓人不舒服的表現最主要有哪幾條呢?看看你有沒有中招?一、把隨意開玩笑當做自來熟:心理學發現,每個性格不同的個體,發現和認識事物的思維是不同的。
  • 孩子餐桌上的表現,折射出一個家庭的教養,這3種行為多半情商低
    正所謂「知微見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細節來獲取很多信息。就比如一個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能夠折射出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孩子,往往情商都不高有吃「獨食」的習慣雖說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了,但很多父母考慮到家庭經濟情況以及時間精力方面,還是選擇了要一個孩子。
  • 有教養的孩子,來自有教養的家庭,這是關鍵因素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中處處體現著禮貌和修養,而且能夠在很多事情上處理得當。同樣一件事情,有教養的孩子會讓周圍人覺得很懂事,而沒有教養的孩子總是「橫衝直撞」「目無規矩」,被人們稱呼為「熊孩子」。教養,對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孩子後天發展必備的好習慣之一。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事件。
  • 孩子有沒有教養,帶孩子坐一趟地鐵,素質一目了然
    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十分注重教養問題。教養就像是一張隱形的名片,初識之時無法分辨,但會在以後的日常交往中逐漸暴露出來,從而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地鐵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每天都有故事發生,就像是一個小的社會縮影,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當然,我們要看孩子有沒有教養,帶孩子坐一趟地鐵,通過乘坐地鐵,孩子的素質一目了然,甚至可以看到社會的未來。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一般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其實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反而她寓意的非常深刻。孩子從小的行為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和素質。特別是在餐桌上,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數值水平。老一輩人常說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足可以說明一個人吃飯的表現有多重要,尤其是吃飯時有許多禮儀,我們都更加需要尊重,不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能讓孩子無所顧忌,吃飯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深淺,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
  • 隔代教養家庭初中生的學習困難及其心理行為問題研究
    學習困難是指有適當學習機會的學生雖然智力正常,但由於環境、心理和素質等方面的問題,致使學習技能的獲得或發展出現障礙,表現為經常性的學業成績不良或因此而留級。俞國良認為,學習困難學生的基本心理過程和社會信息加工過程存在缺陷和障礙,因而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學習性的心理行為問題和社會性的心理行為問題。
  • 日式育兒理念為何值得全世界家庭學習?從接孩子放學就能看出教養
    相比之下中國父母的育兒理念確實與日本育兒理念存在巨大差異,從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下一代,在禮儀教養上究竟要怎樣做,才可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思慮清楚這一點,才能夠教出有教養的孩子。孩子們要是都這樣教育,會少很多不孝順的孩子的。在中國,孩子們的禮儀教育雖然不多,但是也不能放鬆,不用做到像日本人一樣,但是也要從娃娃抓起,從小養成有禮貌,有教育,有素質的好孩子,也代表了中國在世界的形象,更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 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分類
    研究也發現,在這種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偏低。二、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指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是指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四類,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 不把熊孩子培養成沒教養,一頓飯看出孩子的教養,餐桌上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能包容自己孩子很多這樣的行為,但這不代表別人能接受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也許在你的眼裡他只是熊孩子,但是在外人眼裡就是另一個畫面了。熊孩子也許只是調皮搗蛋一些,而沒教養的熊孩子只會讓人討厭不討喜。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懂禮貌,以自我為中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家長對於這樣的解釋就是「孩子還小!還不懂事!」。
  • 怎樣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素質、有教養的人?
    有素質,有教養的孩子,言行舉止不會惹人生厭。在生活中的行為,可以讓他人感覺舒適。在公共場所或去別人家做客,入鄉隨俗、客隨主便,懂得顧忌別人的尊嚴。這樣的孩子都會惹人喜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會很少碰壁。有素質的孩子也是有素質的父母教出來。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孩子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
  • 黛安娜·鮑姆林德關於家庭教養方式的分類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個性之中又存在著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呢?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指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是指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 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從他吃飯這3種表現就能看出,網友:真準
    例如吃飯,是每個人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從飯桌上的表現就可以很好的判斷出這個人的品行與素質。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從他吃飯這3種表現就能看出,網友:真準孩子不但不聽勸阻,反而當著莉娜這麼多同事的面頂撞她。聽著同事們交頭接耳地說她兒子沒素質、缺教養,令莉娜倍感丟臉,伸手便打了孩子,孩子哇哇大哭弄得場面極為尷尬,莉娜連忙向領導及同事們道歉,提前帶著孩子走了。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教養》中談到:一個孩子要是連吃飯的基本禮儀都做不好,長大以後基本上沒多大出息!
  • 四種兒童教養模式,孩子未來差別竟然這麼大!快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文|博士媽育兒說(原創文章)什麼是兒童教養方式?兒童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各種情境下表現出來的教育子女行為的集合體,它會創造一種持續的教養氛圍。這類孩子對家長有過度的要求和更多的依賴,堅持性比較差。對於男孩來說,放任型教養行為和依賴、無成就的行為之間有較高的相關。
  • 家庭教育:這幾種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您屬於哪一種?
    了解四種家庭教養方式1、專制型專制型父母希望操縱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監督和約束,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父母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代替孩子思考,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嚴厲,有過高的期望,缺少寬容,他們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要求與意願,對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經常處於被動、壓抑狀態,缺乏自制能力,往往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一種表現為順從、缺乏自信、性格壓抑、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另一種表現為逆反心理強、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出現暴力行為。
  • 家庭教養方式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  據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 一個男人有沒有教養,通過這三個細節就能看出,錯不了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個鑑別一個男人是否有教養呢?一般來說,異性交往,鑑別一個男人有沒有教養,只要通過這3個細節就能看出,錯不了。1、有擔當男人有教養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應該有擔當,能成事,能抗事,不怕事,讓你的女人跟你在一起有安全感。
  • 中國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從何而來
    四種教養方式發展心理學家通過「要求」和「回應」兩個維度來界定家長的教養方式,前者是指家長通過監督和管教使孩子的行為符合家長要求和社會規範,後者則是指家長通過溝通和滿足孩子特定的需要來培養其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這兩個維度按照各自程度強弱進行交叉分類可以得到四種簡明的教養方式:權威型、寬容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