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招預報名已於9.27日結束,推免系統隔天28日已開放。
小西指導過的幾個學生早已完成推免系統內的"確認錄取",其中就有保研到專碩的。之前,她還有過不短的迷茫和猶豫,也和我溝通過。我覺得保研到專碩並不影響她未來讀博,反過來看畢業後工作也許更具優勢。
研招網預報名後,不少同學可能剛好在迷茫,比如"學碩和專碩到底要不要改?"。畢竟,聽說學碩大部分給了推免生,剩下的指標少,非常不好考。或者,又覺得自己想走科研路,2-3年的專碩是否會影響自己的博士階段求學。
2008年教育部決定增加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從2010年開始增加專業型碩士名額。從專碩誕生到現在,整個時間並不算長、起步較晚,這也是不少人對專碩認識有誤區的原因。
2015年以後,考研人數持續增長,2019年已達到290萬的歷史新高,預計2020年報考人數可能超過330萬人。其實,在報考人數暴漲的同時,專碩的招生人數已"悄悄地"與學碩持平,2018/19年不少省份已超過學碩。
儘管專碩和學碩有些區別,但是專碩報考人數超過學碩,將說明了2個問題:
1.專碩社會認可度提升。
不同專業的專碩中,如法律碩士、會計碩士非常受考生們青睞。在我接觸的不少HR中,他們已不再有看到簡歷中"專碩"就覺得不如學碩的偏見。
2.專碩越發受到考生認可。
專碩的培養側重應用,有利於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和競爭力。比如,我之前去給學院大四學生做的考研輔導,發現不少人已下定決心報考自己理想大學的專碩。
聊完專碩的發展和變化,還是得說說專碩和學碩的區別:
1.培養方式不同。
研究生培養方案,不同學校、專業都有不小差異。但是,大體上2年制的專碩已不多,普遍和學碩採用一樣的3年學制。
在課程學習、導師指導等多方面,兩者沒有區別,不過在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專碩有安排"校外導師"(常說的"雙導師制",大部分校外導師僅僅是掛個名,全程沒有參與),小論文要求會低些。
2.部分專業專碩學費稍貴。
大部分專業,常見的學碩的學費是8000元/年(有規定,原則上不超過8000/年),學業獎學金8000-12000元/年(常見分三等)。專碩的學碩會稍貴2-4000元/年,同樣有學業獎學金。其他,國獎獎學金、校級獎勵金等也可以爭取,關鍵是看科研成果,如論文、專利等。
不過,每個學校的政策有不同。比如讓人尷尬的是,部分大學開始不給專碩提供宿舍(不好點名),比如上海這樣的地方在校外租房,花費真的非常大。
3.讀博求學。
不可否認,博士培養中很看重科研潛力,比如學碩在研二時選擇碩博連讀。專碩是否能碩博連讀得看學校博士招生簡章,但是走申請-考核制、統考(部分學校還有統考)的渠道肯定沒問題的。
相對來說,想讀博關鍵看小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發文章是王道),至於專碩和學碩都不是關鍵。我們專業很多專碩都有發表高水平的小論文,沒看出比學碩差啊。甚至,不少高校2年制的專碩同樣考博或轉博成功,關鍵是看個人能力。
4.考試難度。
學碩和專碩的考研難度,得看學校的碩士招生簡章,如部分專業專碩是數二、英二,難度稍微低些。不過2017年開始,隨著專碩報名人數的激增,報錄比反而是學碩容易些,吃驚吧!
我們常說的部分專業專碩好考沒錯,但是都扎堆報考,難度就提上來啦。在招生專業上,專碩和學碩也是有區別的,比如專碩的招生更具有針對性,約有40多個專業;學碩的招生專業非常廣,一級學科下面還有二級學科。
另外,在考研調劑時,學碩可以調劑到專碩,專碩無法調劑學碩,也是一個不小的區別。但是,在我的觀察中,985大學等名校不管學碩、專碩,根本就沒指標給你調劑。
5.就業認可。
在就業認可上,小西前文也提到,如今專碩的認可度不比學碩差。其實,多去幾次宣講會,你就會發現,所謂的發表論文、研一成績等都不是HR關心的,反而是一些參與的課題/項目可以加分。
另外,很多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對於企業所在地家鄉的學生認可度更高,比如我碩士畢業時求職時,江蘇的企業就比較容易溝通。畢竟,回家鄉後不會因為環境不適應而跳槽,增加企業的人員流動成本。
目前,幾個比較熱門的專碩學科:經濟學(金融、稅務等)、管理學(工商管理、會計等)、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法學(法律/非法學、法律/法學等)、文學(翻譯、新聞與傳播等)。
聽小西聊了這麼多專碩和學碩的區別,你是否會選擇專碩呢?最讓你擔憂的是哪個區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