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某在線教育平臺發布了一條被網友激烈批評的廣告,廣告中,一位媽媽不願給女兒報輔導班,女兒逼問「人家都是北大清華畢業的老師帶隊授課,你為什麼不給我報」。媽媽被塑造成小氣的家長,女兒給媽媽臉色看。摔摔打打,這樣的劇情不僅脫離了現實邏輯,還因為存在過多的情緒宣洩,看了讓人鬱悶。幾天前,四家在線教育企業投放的廣告,竟然請了同一位「老師」出演,該「老師」一會是「做了一輩子小學教學的數學老師」,一會是「教了40年英語的老師」;有網友還發現,這位「老師」還在某短視頻平臺開設「媽媽再滅我一次」帳號,持續更新「滅絕媽媽」系列視頻。強調「清北名師」,用「低價速成」作為誘惑,甚至通過煽動孩子給家長施加壓力的方式,來實現招生目的,這已經成為典型的忽悠。通過對這些在線教育企業廣告產品的觀察可以發現,被整個社會所不齒的傳銷思維與成功學思維,已經滲透到這些教育企業的招生理念當中。有網友曝光,在線老師在上最後一節網課時,對孩子進行煽動,限時讓孩子續報課程,不然就再也見不到老師了,搞得孩子淚流不止——這其實已經遠遠脫離了教育範疇。在線教育廣告正在通過公交站臺、公交車身、綜藝節目、社交媒體等渠道,頻繁進入公眾視線範圍之內,「廣告大戰」的背後,是數家在線教育企業在資本領域的博弈,在擴大用戶群方面的爭奪,而在監管方面,的確也存在著制度不夠完善、措施不夠有力的問題,相關部門已經表示: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部署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穩步推進治理和改革。」這給了在線教育企業糾正發展思路的機會與空間,也讓家長與學生有了冷思考的契機。
而針對在線教育機構的種種亂象,1 月 18 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表《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一文,明確指出,目前在線教育監管面臨培訓內容核查難、培訓預收費監管難等現實問題,應當加強引導和監管,督促校外線上培訓機構更好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門將持續強化日常監管,繼續抓好線上機構備案審查工作,通過嚴格審查把好入口關。動態更新黑白名單,建立監督舉報平臺,廣泛接受各方監督。嚴查嚴處培訓機構違法違規行為,並通過多種渠道曝光,形成警示震懾,引導培訓機構規範經營。
在線教育切忌掉入資本漩渦,一心只向錢看,暴露出難看的吃相,這樣不但容易失去家長與學生的信任,也會給自身的活力帶來限制。從廣告內容開始,在線教育有必要回到出發點,重新塑造形象,正本清源,如果廣告是一家企業的門面的話,那麼這個「門面」是該好好打掃一下了。
來源:廣東共青團,綜合自央視網評、中央紀委國家監察部網站、都市快報、南方都市報等,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