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紅梅
圖丨來源於網絡
每個孩子在夏季都能碰到蚊蟲叮咬,大家可能會說夏天碰到蚊蟲叮咬不是很常見的事情嘛,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嗎?記得小時候我也經常被蚊子叮得到處是包,媽媽總說沒事兒,不就是蚊子叮一下嘛。其實,關於蚊蟲叮咬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做得好的話可以讓孩子們減少一些痛苦。
蚊子需要水生環境來完成其生命周期,故常出現於積水周圍。蚊子叮咬也可能導致嚴重的醫學問題,包括局部反應、丘疹性蕁麻疹或全身性過敏反應,甚至導致蟲媒病(通過節肢動物進行傳播的傳染病,例如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當然,最常見的、也是家長能夠自己處理的是局部反應。
局部反應
局部疼痛、瘙癢和紅斑是蚊子叮咬後的典型表現,常見反應包括立即出現的風團和紅暈反應(叮咬後20分鐘左右最顯著),是由蚊子唾液內的刺激性物質(包括抗凝血因子、各種酶類等)所致。
蚊蟲叮咬後也可出現硬化且瘙癢的丘疹,表現為局部2cm~10cm不等的發紅、發熱、腫脹,明顯瘙癢乃至疼痛區域和/或硬結;通常在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經8~12小時或更長時間進展,並在3~10日內消退,也稱為蚊蟲叮咬症候群,是由於對蚊蟲叮咬的變態反應所致。
少數情況下局部反應還可進展為水皰、硬化或壞死性損傷,這種反應有時可累及整個眶周區域及面部大部分區域,或整個肢體,特別是嬰兒和兒童,可伴有淋巴結腫大、低熱和不適等全身症狀。應注意與繼發性細菌性蜂窩織炎及其他昆蟲咬螫(如蠅類、各種蜂、火蟻等)所致的局部反應相鑑別。這種情況有可能與免疫功能受損有關,如患愛滋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組織細胞增生症X和EB病毒相關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等。
局部反應的處理
蚊蟲叮咬後應立即用肥皂和水衝洗,局部水腫可用冰袋冷敷緩解。外用乳膏、凝膠和洗劑可減輕瘙癢,比如爐甘石洗劑。
應避免常規使用表面麻醉劑和外用抗組胺藥,因為這些製劑會使皮膚對日曬敏感,導致接觸性皮膚過敏。
對於備受瘙癢困擾的患兒可以給予非鎮靜口服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短期使用口服糖皮質激素可急劇減輕局部腫脹,但只能用於重度病例。
蚊蟲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的蚊蟲叮咬症候群無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為細菌性感染不可能發生得如此迅速。
全身性過敏反應
極少數情況下,患者會因蚊子叮咬而產生典型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表現為全身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息、嘔吐、低血壓、意識喪失等,若出現這些情況則需要緊急去醫院救治了。
防治蚊蟲叮咬
人類自身的體味、皮膚溫度及呼出的二氧化碳均可吸引蚊蟲,對於驅蚊大家可能有各種招術。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推薦的驅蚊產品有4種:伊默寧(驅蚊脂)、避蚊胺(DEET)、埃卡瑞丁和檸檬桉葉油。美國兒科學會推薦2個月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濃度為10%的DEET;加拿大則建議6個月前的寶寶不要使用,2歲以下每天使用不能超過一次,2~12歲只能使用DEET濃度小於10%的產品,每天使用不能超過3次。
高濃度的DEET應用於有擦傷或曬傷的皮膚或無意間攝入或吸入時,有潛在的神經毒性。DEET也是一種塑化劑,因此它可以溶解蚊帳、彈力纖維、人造纖維和皮革,以及塑料眼鏡框架和手錶。
埃卡瑞丁通過在皮膚上形成一層屏障來阻止昆蟲對人類皮膚的定位能力。該藥物無臭、無殘留,且效用持久(8~10小時);與DEET相比,其能更有效地防蚊,且對人體的潛在毒性更低。埃卡瑞丁可安全用於2月齡以上兒童的皮膚。
另外,應該對發生過蚊蟲叮咬症候群反應的家庭提供驅蟲劑以及實施減少周圍環境中蚊群數量的控制措施。包括:
改變活動方式以防蚊子叮咬,如在黎明和黃昏時待在室內,以及避免去溼地等;
應清除住家或其他近鄰環境周圍的積水,以減少蚊子的孳生區域;
應保持門和窗上的紗窗完好無損;
殺蟲劑撲滅司林(氯菊脂)適用於纖維織物(如帳篷、睡袋及衣物),但不可直接用於人皮膚上。
抗組胺藥——預防性口服非鎮靜性H1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可減輕早期變態反應中的瘙癢,還可減輕晚期反應(發紅、腫脹及硬結)。當蚊蟲暴露不可避免時,建議患者有規律地每日使用非鎮靜性抗組胺藥,也可使用此類藥物來治療蚊蟲叮咬部位發生的瘙癢、發紅和腫脹。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已被用於治療與昆蟲螫刺所致的明顯的變態反應炎症。這一方法已被推廣用於治療蚊蟲叮咬症候群。為減輕瘙癢、發紅、溫熱及腫脹,可應用外用中效糖皮質激素乳膏,一日2次,連用5~10日;對於令人苦惱的和/或影響正常生活的重度局部反應,可給予5~7日的口服糖皮質激素,注意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覺得有用可分享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