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對組局習驊同志系列文章作重要批示
2013年11月26日
近日,在駐原總署組局呈報的紀檢監察室主任習驊同志近期發表的系列文章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同志作出批示。他指出:「習驊同志的學習、思考、語言、文字能力令人欽佩,特別是這種結合工作實際深入學習研究的精神更值得大家學習。建議習驊同志繼續下去,並可以明清故事為重點再撰寫數篇,然後結集出版。這對於啟發黨政幹部自覺勤廉奉公,對於樹立紀檢監察工作者形象,均有積極意義。」宋明昌同志要求組局認真「學習建國書記批示,學習習驊同志勤奮、好學、鑽研的精神」,並「請習驊同志再接再厲,多出精品力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駐原總署組局按照中央紀委和總局黨組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加大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工作力度,鼓勵組局同志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學習研究中央精神,不斷提高工作水平。習驊同志利用節假日,將歷史典故與反腐倡廉工作、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報刊發表文章10餘篇,被中央紀委網站、各地紀委網站和報刊雜誌廣泛轉載,受到中央紀委監察部領導表揚,產生良好社會反響。
本網將陸續在「廉政文化」專欄刊載習驊同志系列文章,供參考借鑑。
附:
朱元璋為何暴打茹太素?
明史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讀來還讓人會心一笑。
1376年,明朝的司法部副部長茹太素給朱元璋報上一份材料,長達1.7萬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讓秘書王敏念給他聽,都念到6300多字了,還不知道要說啥。朱皇帝實在受不了,當場找人把茹部長狠揍了一頓。第二天又讓王秘書接著念,從第16500字到結尾,茹太素提了5條工作建議,這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採納了其中4條。事後朱元璋苦笑說:當大臣不容易,當皇帝又容易嗎?明明500字就能說清楚,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沒用的,真耽誤事。
一直有人對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對下屬一不合意就動手,作風確實簡單粗暴,但了解背景後,對事情會增加理解。
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新政權面臨大量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內外形勢都很嚴峻。戰後社會經濟凋敝,土地不均,農業基礎設施闕如;饑民遍野,人口數量下降;各業不興,社會無法正常運轉;矛盾尖銳,官民衝突時有發生。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企圖捲土重來;蒙古韃靼、瓦剌各部日漸強大,虎視眈眈。進城之後,明政權中許多官員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各派人馬爭權奪利,貪賄成風。中央政府權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官風虛頭巴腦,政權在文牘中空轉。朱家王朝基礎不牢,隨時可能夭折。
朱元璋憂心如焚,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頓和改革。比如就在狠打茹太素這年,他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置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設「三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構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統治架構。他借鑑漢初經驗,實行輕稅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各種措施,創新惠農利民政策收攏人心。在打擊貪腐方面,朱元璋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賣力,其手段之殘酷可謂空前絕後,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提高了政權的合法性。
他大力整頓官吏作風,在改善文風、提高效率上動了不少腦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後,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書規範,「頒示中外,使言者陳得失,無繁文」。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現存朱元璋的許多重要指示,乾脆就是口語,鄉下老太太都能聽得懂記得住,這在歷代皇帝中極少見。制度加榜樣,不著邊際、不負責任的議事方式逐漸改變,使得有明一代公文比較簡練有骨,行政效率較高。明後期有兩個懶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權竟照常運轉,不能說與此無關。
史家認為,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 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兩百多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所謂「清承明制」。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史鑑鑿鑿。試想,當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員隊伍混日子、玩虛的,把時間年復一年耗在文字遊戲中,不要說成就偉業,就是當個「維持會長」都很難:以當時的形勢,朱氏很可能像後來的李自成一樣曇花一現。所以,茹太素這樣沒有使命感、緊迫感的官員,遇到有抱負、真幹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原載於2012年12月2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之江新語》 為何洛陽紙貴
最近,許多人在尋找一本名叫《之江新語》的小冊子,實體和網絡書店早已售罄,這本書的二手書在網上賣到200元。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為什麼如此受追捧?
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報》新開了《之江新語》專欄,當期的專欄文章內容為《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全文不足300字,署名「哲欣」,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欄一直持續到2007年3月25日,累計發表232篇短評。2007年5月,應讀者要求,浙江日報社在再三徵求習近平同志的意見後,以《之江新語》為書名,將文章結集出版。
人們喜歡這本書是有原因的。
一是《之江新語》裡的文章,論內容可謂豐富鮮活,觀點鮮明。文集涵蓋經濟社會發展中經常遇到的各類問題,作者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對問題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結論,給人啟迪。論形式可謂要言不煩,膾炙人口。這些文章一般每篇僅幾百字,開門見山,直擊核心問題,沒有裝腔作勢的形式主義,沒有拖拖拉拉的八股風,沒有顛來倒去的「繞口令」,沒有無趣的官話套話廢話,讀之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
二是多年來八股文風耗時費錢耽誤事,已成社會公害,雖然鄧小平同志曾提出過尖銳批評,雖然中央三令五申,雖然國務院出臺專門文件加以規範,但情況不見改善,醫治不良文風會風的痼疾,遂成人們共同願望。而今讀到《之江新語》這樣痛痛快快的文字,頓感如沐春風,彌足珍貴,自然爭相拜讀,人們對形式主義的痛恨,對良好文風的期盼,由此可見一斑。
三是習近平同志去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與採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明確提出要下大力氣克服形式主義等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頗得人心;近日,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再次承諾改進文風會風,舉國擁護。捧讀2007年出版的《之江新語》,表達了廣大幹群對黨的領袖一以貫之務實作風的支持,對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革除時弊、加強作風建設的殷殷期待,也體現了廣大幹群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一心,只爭朝夕,實現十八大繪製的美好藍圖的決心和信心。
(原載於2013年1月17日《中國新聞出版報》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