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表彰2019年度上海市政府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的決定》,共授予10家組織、5位個人2019年度上海市質量金獎,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榮獲該獎項。此前,集團已先後獲評2017年度中國勘察設計行業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2018年度楊浦區首屆質量創新獎。作為此次唯一一家上榜的大型設計集團,究竟有什麼樣的質量秘訣呢?集團負責人如是說,「秘訣就是不斷創新。」
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保持行業領先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集團負責人介紹,早在2000年,集團就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11年,集團又在建築設計企業中率先進行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體系貫標,並於2013年獲得三體系認證證書。
管業務必須管風險。集團積極推行全面風險管理,對設計、諮詢、項目管理等業務中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科學排序,確定了全面預算風險、項目管理風險、人力資源風險、合同管理風險等15項風險,建立了完善的內控制度,對業務全過程實施有效管控。
集團不僅重視質量「管理」,更注重質量「提升」,即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為客戶和社會服務的質量。「用我們創造性的勞動讓人們生活和工作在更美好的環境中,是我們集團和全體員工的初心。」集團負責人這樣說。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高校設計院,集團依託同濟大學深厚廣博的學術、科研資源,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積極搭建各類科研平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級)、上海建築數字建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土木工程健康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上海消能減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應用研發部等。
集團重視技術創新與積累,目前已形成19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專有設計技術集群:綠色超高層綜合體設計技術、組團庭院式布局的酒店建築設計技術、具備公共空間形態的醫療建築設計技術、集合多生態節能技術的文化建築設計技術、設置智能化設施和減隔震技術的教育建築設計技術…… 「近幾年,我們參與的很多地標性建築,比如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海博物館東館、浦東美術館、上音歌劇院等,設計中都運用了大量自有科研成果,科技含量相當高。」集團負責人說。
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和持續提升的技術創新能力,讓集團在時代發展洪流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歷年來累計完成2萬餘項各類工程設計諮詢項目,擁有專利和軟體著作權數百項,編制國家、行業、地方規範標準78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4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8項,1000餘項項目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設計獎。2019年在加快科創中心主題立功競賽中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
科技成果展
科技成果展
科技成果展
打造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與員工共同成長
集團下屬建築設計一院的小吳,最近和同事組團報名了集團舉辦的「2020年優秀樣板圖徵集活動」。工作之餘參與各種設計競賽、打卡集團各類學習平臺,是小吳和集團內大多數員工的生活日常。
提到集團組織的各類比賽和各種學習平臺,小吳如數家珍:比賽有建築細部設計競賽、優秀建築施工圖設計競賽、「結構創新獎」「機電創新獎」評比等;學習方面,集團創辦了企業大學「TJAD培訓學院」,開發了數字影像網上學習系統,針對員工不同需求推出了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道路等專業技術課程;定期舉辦系列「大師講壇」「車庫講堂」,邀請行業大咖講授政策和技術前沿動態。
「行業在飛速發展,技術也在不斷變革,不學習真的就out了。」作為一名設計師,小吳有一種不進則退的緊迫感。「集團的學習和創新氛圍濃厚,各種學習平臺和資源很多,集團也鼓勵我們參與各種比賽。現在只恨時間不夠用啊。」
院士講堂
車庫講堂
「作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員工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我們希望與員工共同成長,在集團發展的同時,將先進質量文化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融入每一位員工的血液中。」集團負責人介紹。集團員工平均年齡33.5歲,4000名員工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比例95.6%,其中博士63人,碩士1824人。
以事業留人就夠了嗎?當然不是。集團完善創新激勵、榮譽激勵、考核激勵和能力提升等多重激勵機制,時時體現員工價值;建立員工健身房、籃球場、五星級愛心媽咪小屋、各種員工協會等,處處彰顯人文關懷。「我們是三駕馬車:以事業留人、以薪酬福利留人、以情留人。」集團負責人笑著說。
建築創作獎展覽
書畫攝影展
單身青年公寓
三駕馬車並駕齊驅,人才培養碩果纍纍。據介紹,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1 人獲評中國設計貢獻獎(銀質獎),4 人榮獲上海市傑出中青年建築師稱號。各類國家資質註冊人員數量穩定在 1000 人以上水平。姚啟明創新工作室獲評「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強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升管理質效
建立工程回訪制度,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構建集成信息化管理平臺……多年來,集團致力於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制度、方法和技術等一系列創新,全方位提升管理質效。
滿意度調查實效如何?集團負責人介紹,滿意度調查採用的是多方多維度評價,以確保調查的有效性。比如項目承接部門有專門針對項目客戶的滿意度調查,包括圖紙質量、設計深度、設計進度、現場服務、服務態度、綜合協調能力等;技術質量部有面向所有客戶的滿意度調查,包括項目進度、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解決問題能力等;此外,集團還聘請了第三方專業諮詢機構每年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調查評價結果,後續會用於產品和技術創新、服務過程改進、組織結構優化等,近幾年第三方滿意度整體評價平均分為 85.4。」
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卓有成效。通過持續規劃建設,集團目前已建成管理、服務和數據三個一體化的創新型信息化 IT 架構,形成了綜合管理、生產業務、資源計劃、科技質量、知識管理五大系統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臺。
在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過程中,集團自主設計、定製開發和自主開發了大量應用軟體。比如,信息系統與 CAD 軟體無縫集成,搭建從設計、校審、歸檔、出圖的一體化管理平臺,設計軟體與信息系統數據互聯互通(業內領先),實現業務管理前端管控和數據信息共享,在提升設計師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確保了產品質量要求的實現;開發的在線行業數位化交付功能,利用圖紙水印技術,基於企業雲盤基礎架構,實現了電子圖高效、安全地交付等等。據悉,集團自主開發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軟體獲得了10 項軟體著作權。
數字媒體工作室
數字圖庫系統
以知識管理為引領而搭建的EKP 信息平臺,完成了設計產品庫、圖書期刊庫、數字影像庫、標準庫、設計選材庫、培訓學院、微課堂等幾十項模塊的建設,對技術知識進行系統性積累和管理,為集團持續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可以說,創新基因是植根於我們集團血液之中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體現了創新,平臺建成後又極大地促進了各類創新。」集團負責人說。(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