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80後的姜宇——一個走在潮流前端的姑娘,3年來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只穿網友寄給她的二手衣服,她用獨特的穿搭方式詮釋了「舊衣也可以很時尚」的理念。如今,她打造的女性閒置衣物無償互贈平臺——「發光公社」,讓50多萬件深藏衣櫃的舊衣服,在新主人身上重新發光。
別人閒置的衣服在姜宇的搭配下變得復古和時髦
患上「衣服暴食症」
姜宇家有個很大的衣櫥,裡面裝著幾百件衣服。原本從事廣告公關行業的她,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於是總在不停地買買買。
一次整理衣櫥時,她發現家裡的衣服已經堆積如山,光是沒拆吊牌的衣服就有100多件,有的衣服僅穿過一兩次。姜宇被自己閒置的衣服驚到了,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理念。「我想我是患上了『衣服暴食症』,對新衣服的心理需求遠大於生活所需。」姜宇發現,身邊的女伴兒每天也是這樣,買來的衣服只圖新鮮、好看,或者僅僅因為打折,卻沒有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姜宇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快時尚」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衣物被遺忘在衣櫥深處,舊衣服的處理也成為環境問題的一部分。她通過查詢資料發現:目前紡織業已成為僅次於石油產業的第二大汙染行業。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進垃圾桶。目前大多的舊衣處理仍採用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姜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衣櫥,有的衣服幾近全新,可以送給身邊的朋友;很多對自己已經不適合的衣服,對別人來說也許是絕佳的選擇。於是,她在朋友圈裡發出倡議:「小夥伴有不穿的衣服送給我,我不再買新衣服了,以後只穿舊衣服。」就這樣,姜宇開始和身邊的27名女伴兒互換衣服穿。結果她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穿衣風格反而更豐富了。
用舊衣服做時尚穿搭
2015年,辭職後的姜宇開始在網上論壇做二手衣服穿搭的指導。她在論壇裡成了一個「奇特」的時尚博主,別人都在比誰的衣服更貴、更流行,可她卻用二手舊衣搭配出了上千款造型,這讓姜宇很快成為網紅博主。
姜宇在拆網友寄來的閒置舊衣服
關注姜宇的人越來越多,有的網友向她要搭配好的舊衣服,有的網友把自己的舊衣寄來,讓姜宇傳授穿搭技巧。在姜宇的巧思下,一件件原本深藏衣櫃的衣服得到「拯救」。後來有網友提議,可以把這些閒置的衣服互相交換,於是一個個互換閒置衣物的微信群建立了起來。最多時,有上千人參與衣服互換,僅微信群就建了7個。大家不僅讓閒置的衣服找到了新主人,也收穫了讓舊衣服重新「發光」的樂趣。
2017年,「發光公社」應運而生。在姜宇打造的這個平臺上,大家將自己的閒置衣服無償互贈,只需要發帖曬出自己不穿的衣服,然後從帖子後面找到合適的報名者,就能完成出贈。平臺上嚴禁買賣,領走一件衣服只需要付郵費就可以了。「我們唯一的要求是,領到這件衣服的人要曬一張衣服上身的照片,讓原主人知道她的衣服在重新發光了,這對原主人來說是最大的安慰。」姜宇說。
3年互贈50多萬件舊衣服
在發光公社的工作室裡,倉庫和過道的架子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包裹,這些都是全國各地寄來委託發光公社代為出贈的。
「我們每個月都能收到50多件包裹,平均每個包裹裡有10到30件舊衣服。」姜宇走進工作室的一間儲衣室,衣架上羽絨服、帽衫、連衣裙、襯衣、西服、毛衣應有盡有,數量多達500餘件,就像一家小型服裝店。
姜宇說最讓她震驚的一次拆包經歷,是一位浙江姑娘寄來的三大箱衣服,數量多到讓人以為是服裝店在處理過季商品,其中很多都是帶著吊牌或是連包裝袋都沒拆過的新衣服。原來的主人說她特別喜歡買衣服,經常是一天要換好幾套衣服,可有的衣服見過一次人她就不想再穿了。
「每一次拆包我都感覺很心疼,這些愛美的姑娘不停地買衣服,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的浪費。」姜宇指著一間儲衣室裡的175件衣服說,這些都是一個昌平姑娘一次寄來的,每件衣服都毫無瑕疵、幾近全新,可它們的主人卻認為「但凡我拍過照的衣服,都不叫新衣服了」。
拆包的經過,姜宇會錄成視頻發布在短視頻平臺上。她發現,寄來的衣服中,類似的基本款特別多。有一個姑娘,同款的牛角扣大衣扔了9件,同一款式的牛仔褲扔了20多條。很多人總是流行什麼買什麼,過時的衣服第二年就再也不穿了,結果就是不停地買不停地扔。很多人通過姜宇發布的視頻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有這樣的購物習慣。
3年多來,在發光公社互相贈送的閒置衣物已達50多萬件,有的衣服甚至不斷在平臺上流動循環,被喜歡它的人傳遞著。也有一些沒被「認領」的衣服,被送去了愛心公益組織,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還有一部分髒汙破損嚴重的衣服,被做成了可循環使用的包袱皮,用來寄送衣服,從而減少快遞包裝袋的使用。
多穿一次就能少買一件
「這些衣服根本沒被好好穿過,因為買衣服的人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它們不該是垃圾,還能穿得很好看。」在姜宇手中,這些衣服得以重新發光。她和團隊每天都在整理、分揀這些衣服,送去洗衣廠進行清洗消毒,打上籤標明衣服的原主人,再做一個服裝搭配,拍照發到網上,讓喜歡的人免費領走。
這些經過整理和搭配的衣服發到網上,很快就被人搶著「認領」了。多的時候,姜宇一天要給上百人寄衣服。「舊衣穿搭只是一種方法,一開始是穿搭吸引了姑娘們加入,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從閒置衣服中發現新的價值,改變了購物習慣,少買一點或者多重複利用一次,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環保意識。」
從創立發光公社至今,姜宇已經3年多沒有買過新衣服了,她穿的都是別人不要的舊衣服。「穿二手衣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有的人說自己就喜歡買新衣服,你是買得起新衣服,可你買得起乾淨的水和空氣嗎?環保不是苦行僧,而是一件很有樂趣、很時髦的事兒,我更願意做一個環保的『時髦精』。」姜宇笑著說。
姜宇用自己的行動,帶動了無數人做出改變。北京姑娘小紅也曾是個患有「衣服暴食症」的女孩,每月收入的一半都用來買新衣服,家裡的衣服多到無處可放。自從她加入發光公社,兩年來出贈了500多件衣服,沒再買過一件新衣。「看到自己的衣服被別人穿得很美,比自己買一件好看的衣服更開心,我也體會到了互相給衣服『發光』的樂趣。」小紅說她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轉變,用省下來的錢去旅行、讀書和進修,變得更加熱愛生活。
上個月,在三裡屯舉辦的發光公社線下互贈會上,200多個參會者「消化」了2000多件閒置衣服。一個女孩兒領走了一套只穿過一次的婚紗,穿著它走入了自己的婚禮殿堂。「線下互贈會每個月舉辦一場,至今已在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杭州等地舉辦過數場。」姜宇欣慰地說。
線下互贈會
如今,姜宇在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收穫了40多萬粉絲,她的不懈努力讓觀眾看到了閒置衣服重新煥發出的光彩,意識到服裝浪費也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極大破壞。「我不能要求所有人跟我一樣只穿二手衣。但希望每個人都能少買一件、多穿一次。多一次交換,就能少一點汙染。」姜宇認真地說。
專家說法:別被消費主義遮蔽雙眼
北京愛分類環境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源鴻說,「雙十一」剛剛過去,「雙十二」即將到來,一場場消費狂歡過後,海量快遞從商家發出。殊不知人們享受了瘋狂的網購和拆包的興奮,背後卻是巨大的資源負擔和環境壓力。據相關數據統計,現在我國每年要產生約700億件快遞,這就意味著要產生大約1500萬噸垃圾。
徐源鴻從事垃圾分類回收行業多年,據他統計,目前衣物垃圾的回收量僅佔垃圾回收總量的15%左右。而我國對於衣物的回收處理方式主要是出口和製成填充物,如果衣物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回收處理,只能淪為其他垃圾,無論是焚燒還是填埋的處理方式,都會給環境帶來很大汙染。
在徐源鴻看來,「發光公社」做的事從環保角度來說,可以實現衣物的循環利用,是應當被提倡和推廣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衣服屬於貼身物品,在互贈過程中要注意清洗消毒與防護,避免病菌傳播,因清洗和消毒所產生的成本可能也會較高。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濤認為,「發光公社」倡導的閒置衣物互贈是十分有推廣價值的。首先,它傳遞了綠色環保理念,對二手衣服的循環使用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汙染;其次,它傳遞了一種互助和共享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它還提倡了理性消費的觀念。現在,很多人熱衷於享受「雙十一」「雙十二」的消費狂歡,瘋狂「買買買」的背後其實是受當代消費主義的影響,一部分年輕人甚至不惜為此淪為了「信用卡奴」。朱濤提倡,無論是買衣服還是網購其他物品時,都應當量力而行,年輕人不要被消費主義所擺布,應當樹立理性和綠色的消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