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手機越來越智能化,手機已漸漸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對於很多人來說,出行可以不帶鑰匙,但是絕對不能不帶手機的。然而手機電量有限對於出門在外的人卻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移動電源雖然也能救救急,但前提是其本身也需要提前充滿電。
智慧型手機的電量總是不夠用的。4000毫安的大電池手機正在迅速的普及,而5000毫安以上的手機,市面上也已能找到幾款。但是,電池的容量越大,也意味著手機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重。為此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裝置,它可以讓用戶通過滑動手指觸控螢幕幕的方式就能完成對手機的充電,減去了連接充電器的繁瑣步驟。
這種新型充電裝置的名稱是叫生物可容性鐵電納米發電器(biocompatible ferroelectret nanogenerator ),簡稱FENG。它就像一張紙那樣薄。自重輕、可摺疊、具有生物兼容性、可以伸縮,能夠用於無線頭盔、手機和其他觸控螢幕產品。它的問世意味著人類朝以行動供能的可穿戴裝置又近了一步。
據稱,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銀、聚醯亞胺(polyimide)、聚丙烯鐵電體(polypropylene ferroelectret)在內的多層物質組成了內層;一層矽把它們包覆起來,是為外層。這些都是環保的材料,這些多層材料上還布滿了離子。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的發電裝置,能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當這個薄膜被人們划動、按壓時,就能產生電能,為手機充電了。這也意味著:或許隨身攜帶手機充電器的日子可能即將過去。
值得高興的是,這個項目的研究人員稱,從刷手機這一動作中獲取的能量可以供智慧型手機續航將超過一個星期。這或許會是智能硬體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眾所周知,電池一直是困擾可穿戴設備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而現在我們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從人體動作中獲得可穿戴設備的供電。
除此之外,這項技術有個更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當該裝置被摺疊起來,它的效果能極大提高。也就是說裝置體積越小,它發的電就越多。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在每次摺疊的時候,產生的電壓指數級增長。舉個例子,比如有一塊大型的觸摸發電設備,經過多次摺疊後,變成小體積的觸摸發電設備,這時的它將擁有更多的能量。目前,它能夠小到放進人們的鞋跟,甚至每走一步時,都能為它充電。
這樣的一項技術聽起來非常的完美,但卻總讓人感覺有點不真實。不過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最近在三個不同的設備上得到了證實。在沒有電池供電的情況下,僅通過觸控螢幕幕或按壓的動作就使一個LED觸控螢幕、 20 個 LED 小燈泡以及一個柔性鍵盤工作。
這樣的一款新型觸摸充電裝置的出現,無疑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它不僅大大降低了用戶頻繁充電的次數,也節約用戶的時間和空間。看來,邊玩手機邊充電的時代就要來了!
來源:線上採編
環球科技視界 | 挖掘VR AR 雲計算等科技前沿的革命探索和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