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霍爾特:本格推理的捍衛者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法國推理小說家保羅·霍爾特(Paul Halter),一直堅守本格推理,醉心於「密室殺人」、「不可能的犯罪」。他被譽為「黃金時代偵探小說最後的捍衛者」。青島出版社即將推出保羅·霍爾特推理小說系列五本:《幻影小巷》、《天使小巷之謎》、《假面遊戲》、《狂人之屋》、《最後的139步》。本文為推理小說家吳非為該系列所寫的導讀,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保羅·霍爾特推理小說系列,【法】保羅·霍爾特/著 王宇桐/譯,青島出版社2020年7月版

保羅·霍爾特是一位與中國讀者頗有緣分的推理小說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的得獎作品《血色迷霧》(

Le Brouillard Rouge

,1988)便被引進。2008年前後,隨著古典推理作品在國內的熱度提升,霍爾特再度回歸中國讀者的視野,並收穫了大量的好評。此次青島出版社引進了包括《幻影小巷》在內的多部未出版傑作,將使讀者有機會感受這位「犯罪大師」創造奇蹟的實力。

《血色迷霧》,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生平

1956年6月6日清晨,保羅·霍爾特出生在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Alsacien)地區的阿格諾(Haguenau),歷史上這裡是法德戰爭的慘烈戰場。

保羅·霍爾特

霍爾特對於謎題的熱情能夠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各種鮮活的記憶至今都鐫刻在他的腦海裡。父母與祖父母在霍爾特小時候給他講過許多童話故事,關於惡龍,關於巫師,還有藍鬍子,白雪公主和睡美人——那些故事都讓年幼的霍爾特戰慄不已。

霍爾特說,自己永遠也無法忘記藍鬍子的故事當中,他交給新婚妻子的那把染有血跡的鑰匙,同時又明確地禁止她去打開那個神秘的壁櫥。血跡和神秘的東西,這兩樣東西已經足夠來定義推理小說了。

在很小的時候,霍爾特閱讀了漫畫版的《黃色房間的秘密》(

Le Mystère de la Chambre Jaune

,1908),這是法國作家加斯通·勒胡(Gaston Leroux)的推理小說,在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說類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讀完這本書之後,霍爾特初次感受到密室犯罪的魅力所帶來的震撼。不過事實上,最刺激霍爾特想像力的應該要算他的母親和姐姐之間關於阿加莎·克裡斯蒂小說的議論。因為當時霍爾特只有七八歲,所以還沒有權利閱讀那些小說。他的姐姐常常會問母親一些問題,例如:

「媽媽,到底是誰謀殺了書房裡的上校?」

「兇手是如何離開一個從裡面鎖住的房間?」

每逢此時,霍爾特便心滿意足地在一旁傾聽。直到十二歲那年,霍爾特終於獲得閱讀那些神秘故事的許可。久旱逢甘霖,霍爾特在十四歲到十七歲之間,讀完了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全部作品,並在幼小的心裡埋下了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

儘管有一腔熱血,不過霍爾特當時認為靠寫作尚不足以謀生,於是便選修了技術類的專業課程,打算朝電氣工程師的職業方向發展。畢業後,霍爾特懷著見識世界的夢想,加入了法國海軍,結果發現出國的機會少得可憐。失望之餘,他便離開部隊,一度賣起了人壽保險。同時為了增加收入,還擔綱當地一個伴舞樂團的吉他手。之後不久,霍爾特在國有電信公司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同時繼續兼職吉他手。

日子也許就這麼平平淡淡過下去——直到一個偶然,霍爾特讀了約翰·迪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的作品。

美國推理小說家約翰·迪克森·卡爾

約翰·迪克森·卡爾,美國人,公認的密室之王,傾其一生創作出質優量多的密室詭計,將此類型的推理小說寫到了極致。霍爾特接觸的第一本卡爾作品是《耳語之人》(

He Who Whispers

,1946),儘管這並非卡爾最傑出的密室殺人代表作,但其中精彩絕倫的心理詭計以及恐怖懸疑氣氛的渲染,讓霍爾特就此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推理小說也可以這麼寫!

從那之後,霍爾特就四處搜羅,讀完了所有法文版的卡爾作品,並於1985年,開始動手創作自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紅鬍子的詛咒》(

La Malédiction de Barberousse

),沒想到竟獲得了次年的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的作家協會獎。霍爾特本打算使用卡爾筆下著名的菲爾博士作為書裡的偵探,不過因為無法取得使用權而作罷。本書最初由霍爾特自費印刷約五十本,直到1995年,在海外友人的鼓勵之下,才決定交由面具出版社(Le Masque)正式出版發行。霍爾特的第二本書《第四扇門》摘取了1987年的科尼亞克偵探小說大獎(Prix du Roman Policier,Festival de Cognac),這令他在推理文壇更上層樓。1988年,他更是勇奪歐洲驚險小說大獎(Grand Prix du Roman Adventures),獲獎作品是《血色迷霧》,故事講述了一名偽裝成記者的年輕人回鄉調查一樁不可思議的案件,進而牽扯出一連串離奇恐怖的不可能犯罪,包括眾人監視下的密室殺人以及數個不可能消失的謎團。本書將與歐文·伯恩斯系列同時出版。

截至目前(2020年3月),霍爾特共計創作長篇41部,短篇集2部,絕大部分皆包含不可思議的犯罪謎團。除了法國本土,霍爾特的作品還被譯介到美國、日本、義大利、羅馬尼亞、韓國等國。2010年起,他的短篇小說成為國際權威推理雜誌EQMM(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的常客。

霍爾特最新一部作品為長篇小說《金表》(

La Montre en or

,2019),故事中包含一個他鍾愛的雪地密室。

系列

霍爾特筆下有兩大名偵探,分別是推斯特博士和歐文·伯恩斯。

推斯特博士全名阿蘭·推斯特(Alan Twist),1882年5月23日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就讀於牛津莫德林(Magdalen College)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推斯特博士身材頎長清瘦,卻食量驚人。他有一對清澈的藍色眼珠,蓄著優雅的紅色短髭。和菲爾博士一樣,他的金邊眼鏡上繫著細長的黑色絲帶。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沉著冷靜,具大智慧的犯罪學專家形象。

推斯特博士接手的第一個案件既非《紅鬍子的詛咒》也非《第四扇門》,而是《塞壬之歌》(

Le Cri de la Sirène

,1998),時年40歲的博士在辦案過程中結識了自己的「華生」:蘇格蘭場的亞契博得·赫斯特探長(Inspector Archibald Hurst)。這位倒黴的探長總是抓著腦袋說:「為什麼老是叫我遇上這種案件!簡直不可思議!我是不是被詛咒了啊!」

推斯特博士一共在21個長篇和10個短篇中登場,是霍爾特偵探世界中的絕對主角。

歐文·伯恩斯則更像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他的原型是英國天才作家、詩人、戲劇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與王爾德一樣,歐文是一個極端的唯美主義者,迷戀充滿一切藝術感的事物。王爾德有過一句名言:「一個人要麼成為一件藝術品,要麼戴一件藝術品。」而伯恩斯則說:「我只對不尋常的,超出常人理解範圍的案件感興趣。換句話說,就是那種最高深莫測的最具有藝術感的犯罪。」著裝打扮方面,歐文也是自由大膽、特立獨行,喜歡鮮豔的色彩和前沿的款式,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過這一切都不妨礙歐文成為蘇格蘭場的好幫手,每當有疑難案件發生,韋德堪探長(Inspector Wedekind)就會打電話求助這位藝術家。歐文有一位華生式的搭檔阿西裡斯·斯託克(Achilles Stock),他是故事的親歷者與講述者。

歐文·伯恩斯是霍爾特較晚開始創作的一個系列,案件背景設定為二十世紀初的倫敦,截至目前共有7個長篇和6個短篇。

除了上述兩位偵探,霍爾特另著有非系列長篇小說共計13本,這些作品在推理之外,雜糅了歷史事件、神話傳說、心理驚悚等元素。

創作

霍爾特的作品常常交織著浪漫與懸疑,這自然是年輕時代的閱讀經歷在創作中的投影。

每當被問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家時,除了卡爾,霍爾特總不忘表達對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敬愛。霍爾特深受這位推理小說女王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人物與情節,乃至作品中屢見不鮮的英倫風情場景。霍爾特曾說:「她(指阿加莎·克裡斯蒂)對我的影響太深刻了,以至於我的寫作風格很難越出這個框架。」

話說回來,雖然普遍認為對霍爾特影響最大的作家非卡爾莫屬,但實際上卡爾更多地是在「不可能犯罪」的概念上主導了霍爾特,換句話說,因為有了卡爾的存在,霍爾特明確了創作的方向——我就是要寫那種發生在上鎖的房間裡的案子。至於氣氛渲染以及謎團設計,其實和另外兩位英國作家頗有淵源,那就是詹姆斯·哈德利·契斯(James Hadley Chase)以及G·K·切斯特頓(G.K. Chesterton)。

詹姆斯·哈德利·契斯

詹姆斯·哈德利·契斯,英國作家,讀完詹姆斯·凱因(James M. Cain)的《郵差總按兩次鈴》(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34)後,決定自己嘗試創作推理小說。他的作品風格非常陰暗,但懸念感極為出色,其中的英雄經常處於受追捕的狀態。許多故事中,雖然「兇手是誰」從開篇就昭然若揭,但讀者仍充滿好奇,迫切地想要了解「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同時,他的故事總是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霍爾特認為這有利於渲染焦慮的情緒,並在自己的某些作品中了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例如《血色迷霧》、《殺人的信》(

La Lettre qui tue

,1992)、《石巨人》(

Le Géant de Pierre

,1998)等等。

而G·K·切斯特頓對於霍爾特的影響更為重要。毫無疑問,切斯特頓是最早開始設計「神奇犯罪」或者說「不可能犯罪」的作者,密室之王卡爾亦表示常受其啟發而獲得靈感。但與卡爾不同的是,切斯特頓擅寫短篇,且論情節之古怪、人物之詭異,比卡爾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一類作品中,收錄在《奇職怪業俱樂部》(

The Club of Queer Trades

,1905)中的《布朗上校的奇遇》(

The Tremendous Adventures of Major Brown

),被霍爾特譽為「一個難以逾越的傑作」。《第七重解答》(

La Septième Hypothèse

,1991)、《殺人的信》、《距離死亡139步》(

À 139 Pas de la Mort

,1988)等作品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霍爾特駕馭複雜情節的功力,敏銳的讀者可以從中嗅到布朗神父短篇的味道。

《布朗神父探案集》是G·K·切斯特頓的代表作品

在案件背景的設定上,霍爾特鍾愛英國倫敦,這一點他絕對贊成卡爾的說法:「對於推理作者來說,倫敦是最好不過的背景。」歇洛克·福爾摩斯的出現,使得倫敦更加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諸多推理故事的舞臺。可以用簡單的幾個詞來形容這個特殊的環境:迷霧,四輪馬車,煤氣燈,昏暗而狹小的街道。

因為對案件本身有諸多限定,不可能犯罪可算是一種「狹隘」的推理小說,故而堅守陣地的代價便是要花費更多的腦力,思考如何不斷地推陳出新。

霍爾特的靈感很多時候就來自日常生活,例如《幻影小巷》的原型其實是一條他住所附近的小巷。某天大霧,霍爾特騎著自行車在霧中穿行,當他到達巷子的盡頭時,竟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起點!

每當有了靈感,霍爾特就仔細地寫在紙上,天長日久,就能夠積累很多點子。在開始編織故事情節時,喜歡歷史傳說的霍爾特常以一個著名典故為藍本:比如說開膛手傑克,魔術師胡迪尼的生平,大力神的傳說,神秘的亞特蘭蒂斯等等,並且儘量讓小說中的人物貼近所選中的故事背景,以便營造最佳的神秘氛圍,結合靈感筆記本裡的詭計,一部傑作誕生了!

霍爾特的工作習慣是這樣的:天明前的時間是他的最佳寫作時間——也就是凌晨的四個小時。天還黑著,萬籟俱寂,思路也很清晰。柚子汁,咖啡,麵包片,開工了!

保溫咖啡壺就在手邊,這是保持清醒的良藥。這樣一直寫到中午。吃過午飯之後,要進行一場遠足,因為霍爾特認為散步最有利於思考。一邊回憶已經完成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邊在腦子裡準備後續章節。等回家的時候,大概下午四點,寫一些筆記,總結散步思考的成果。然後,從事一些休閒活動,比如看電視、閱讀,或者其他。晚飯後,繼續考慮故事情節,並開始寫一個新的章節,但是不會寫太多。因為寫作中最費力的部分就是:開始一個新的章節。這樣一來,第二天早上就能夠比較輕鬆地續寫章節的剩餘部分。

通常一本書會以一氣呵成的方式被完成,持續不斷,每天都寫。故事一日沒完,霍爾特就一日不得安心!

霍爾特曾經說過:「要創作出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醉心於故事。當然,根據常識,所有的激情都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也許對於作者來說最大的考驗就在於:保持住『神聖的熱情』,如果沒有熱情,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故事。」

三十多年來,霍爾特對於「不可能犯罪」這種神奇故事的摯愛,令他在這塊少人問津的創作領域踽踽獨行,卻自得其樂。

2019年11月,霍爾特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實現了他「一個古老而遙遠的夢」。他感慨,也許這次旅行會促使他創作一個發生在長城上的魔法燈籠之謎!

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本格推理時代
    日本從1923年的「推理元年」,直到1956年,這一時期被定義為「本格時期」。很明顯,推理文學在這一時期之所以能實現「從邊緣到主流」的蛻變,僅僅依靠江戶川亂步和橫溝正史是遠遠不夠的。是眾多優秀的創作者共同的努力,才將推理小說推向了一個新的髙度。在「新青年時期」,最能途釋「本格」精神的推理作家,無疑是有「奇蹟作家」之稱的大阪圭吉。
  • 推理作家們都是多少歲出道的?
    保羅·霍爾特 31歲 (1956 - ) 被譽為「黃金時代偵探小說最後的捍衛者」的保羅·霍爾特出道即成名,1987年他以《第四扇門》一書獲得「幹邑偵探小說獎」,之後陸續創作以阿蘭·圖威斯特博士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
  • 東野圭吾「冷門」作品(本格推理篇)——無法爆紅的經典
    上一期,小編寫的是東野圭吾的冷門作品親情篇,這一期我們繼續,我想寫的是東野圭吾的本格推理篇。 本格推理是什麼呢?,本格推理是一個推理的古典,正宗的流派其以邏輯至上的推理解謎為主,主要通過邏輯展開,最有名的當屬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經典小說《無人生還》。 東野圭吾雖然是一個推理小說作家,但他的純推理作品,並不是太火,反倒是不像東野圭吾的風格的作品反而很火。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東野圭吾的兩本純本格推理小說。
  •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為本格推理小說「復權」
    我的使命是為本格推理小說「復權」  島田莊司獲得的大獎不計其數,被譽為「日本推理小說之神」,開創了「新本格推理小說」。11月,島田莊司應青馬文化的邀請,將在北京上海做客「外灘講壇」。這是島田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來華前,島田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
  • 燒腦懸疑推理片,高口碑利刃出鞘,精巧復古的本格推理一次看個夠
    《利刃出鞘》作為一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粉絲,能夠在電影院裡看到這部電影,我個人非常開心畢竟現如今本格推理的電影越來越少了,現在的推理電影都開始走視覺衝擊的路線,相對弱化了推理線索上的設計,這種電腦看起來刺激感足,節奏感強,讓人拍案叫絕,但觀眾很難獲得同等線索,所以這部《利刃出鞘》作為一部傳統的本格推理電影
  • 東京拍攝、日本卡司、本格推理,《唐人街探案3》看點全解!
    跨文化碰撞、本格推理謎題,以及三部劇情的最後填坑。都讓《唐人街探案3》充滿了看點。準備去觀影的小夥伴,先提前了解一下吧!一、東京拍攝,熱門景點全囊括此次「唐探3」可謂把東京的旅遊勝地都刷了一遍,像澀谷、新宿、秋葉原這些地點,在電影中都有了精彩呈現。
  • 第七重解答:案件有6種無懈可擊的推理,但真相可能是第七重解答
    ,他是在一個案件推理了7次。我之前看的推理懸疑小說都是一個連環殺手把他們想要殺的人一個一個殺掉最後找到了真相。《第七重解答》這部小說完全打破之前的推理常規,《第七重解答》這部小說的故事構造和人物的刻畫真的很震撼人心。我當時看這部小說的時候被作者創作的故事情節震驚到了,故事情節超級離奇但是非常的精彩,這部小說讓你感受7次頭腦風暴的推理,一個比一個震撼哦!
  • 用「連詞造句」玩本格推理的《隻言片語》
    如果去掉美術和交互的設計,《隻言片語》這款遊戲的文本劇情,可以單獨成為一個推理短篇。依託於未來架構的世界觀,某個神秘的人工智慧項目被應用於案件調查。身為調查員的玩家的「我」,通過虛擬環境,與AI交談並模擬案件當時的情況。
  • 豆瓣8.8的互動推理遊戲書,推薦給太悶的人
    如此真實、燒腦、好玩,難怪著名作家法醫秦明等推理圈名人都力薦這本書。日本「本格推理小說之神」島田庄司先生更是表示,將全力支持這本書在日本出版。綾辻行人,有栖川有棲,麻耶雄嵩,三津田信三,大山誠一郎,蘆辺拓,柄刀一,保羅·霍爾特等諸多推理小說家也對這本書進行了籤名支持。
  • 《羅曼聖誕探案集》當Furry遇到本格推理
    既然標榜著本格推理,「羅曼」的刑偵解密部分肯定不能落下,遺憾的是在這方面,「羅曼」做得其實並不是非常出色,但並不是差,更像是保持在及格線上的平庸。這當然是以我本身的主觀視角得出的結論,「羅曼」無論是在謎題設計,還是刑偵取證,證詞論破,邏輯拼圖方面,都沒有做得非常深入。
  • Furry與本格推理的碰撞,國產AVG《羅曼聖誕探案集》今日發售
    《羅曼聖誕探案集》是一款由「自我裁剪工作室」製作,Yogurt Game(酸奶遊戲)發行的「暴風雪山莊」式文字推理類AVG,遊戲在本格推理的架構上加入了對於Furry元素的深度解構,用飽滿的群像描寫與充沛的世界刻畫奏響了一首圍繞著本能與理性的死亡輪舞曲。
  • 劇本殺評測10——《第七嫌疑人》——本格硬核劇本,dm是關鍵
    文筆:劇本的描寫比較樸實,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推理和故事結構上花費的心思較多。閱讀通暢,並不會出現一些劇本存在的讀不下去的感覺。故事性:故事整體框架是比較常見的市井故事,結合傳統的暴風雪山莊模式,故事的背景還是有一定的深挖空間。
  • 華麗詭譎的彼岸花—日式本格推理
    美國人範·達因曾經制定了 「偵探小說二十條準則」,英國的羅納德·A·諾克斯也提出了「諾克斯十誡」,也就是說讀者可藉由作者提供的線索,和書中偵探享有平等的機會解謎,享受推理的樂趣,這樣的模式稱為古典流派或正統流派(Orthodox school),日語裡譯為本格推理。近幾年國內推理愛好者也喜歡用本格推理來指代古典派推理,這種模式至今仍最為廣大推理迷所推崇。
  • 推理風潮引來生財之道 真人推理館逆襲桌遊吧
    近日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重慶知名真人推理館「線索club」和「本格推理」即將落戶大坪時代天街,這也是他們各自的第三店。消費頻次高、客單價高、遊戲壽命長,已讓這股「推理熱」成功取代桌遊吧,成為商家們吸金的新寵。
  • 「近觀日本」為什麼日本推理小說迷倒眾生
    在推理小說中,總會有一位偵探或者警察出現,而偵探和或者警察要按照作者的韻律和節奏去調查案件 ,這個節奏的作用是帶領讀者一起深入其中。這大概就是推理小說的魅力所在。如果我們聚焦在日本推理小說的話,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叫本格推理小說,剩下的是一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本格推理小說,為了推理的魅力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棄小說的魅力。
  • 補番推薦:超自然的恐怖懸疑推理經典——《Another》
    說到綾辻行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推理小說風格。有別於近年來流行的各種以輕描淡寫的推理內容作為主題,實則為了塑造出偶像一般的主人公來討讀者喜歡的快餐型推理小說綾過行人的作品則是更加"本格"化,不斷強調縝密的推理劇情,讓角色服務於小說本身更為核心的"故事"。
  • 東野圭吾推理小說排行榜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東野圭吾推理小說有哪些?東野圭吾推理小說為什麼好?值得一看的東野圭吾推理小說哪幾本好?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很喜歡東野圭吾推理小說,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精彩好看的東野圭吾推理小說介紹,相信會讓你喜歡上這些充滿奇異的推理小說的。東野圭吾早期的寫作風格是本格推理,代表作有《放學後》、《嫌疑人x的獻身》等等。
  • 日本推理雜誌,哪一本最經典?
    熱愛推理,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日本推理近百年的歷史中,大量的推理雜誌網羅著日本國內外的推理作品,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推理作家,見證著日本推理的風雲變幻。△ 江戶川亂步在「二戰」期間,許多推理雜誌被迫停刊。
  • 島田庄司讀書會:推理小說不僅有謎團 還有溫暖
    有趣的是,當時島田非常認真地設定了假想讀者群:「御手洗潔適合大學裡喜歡推理的男性學生,高大帥氣的吉敷竹史則主要面向女性讀者。結果呢?這位以設置、解答謎題的新本格推理大神卻「失算」了,事實上,御手洗潔廣受女性讀者青睞,而吉敷則擁有了大批男性上班族書迷。
  • 科普貼 | 本格推理之後,什麼又是「新本格推理」?
    這名學生因此成為了島田庄司的忘年交,他在演講結束之後得到了島田庄司的聯繫方式一一由此,本格推理的命運被改變了。演講結束之後,島田庄司每天都會接到這個大學生打給自己的電話。談話的內容涉及推理小說的方方面面,從理念到推廣,從詭計到情節,還有很多類似「摩託車型號」的問題。「如果某次和他的通話時間保持在了30分鐘以內,我會感到非常意外。」這種交流持續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