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界」,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數中國人由衷的慶幸自己生於這片土地,無數一線工作人員捨身忘我,兢兢業業的奮鬥於一線。
在這場攻堅戰中,中國再一次讓世界矚目,它的凝聚力,它的大國之風,無一不是在告訴世人,我們的祖國是我們頭頂最堅韌的遮蔽物。
就在疫情爆發之後的幾個月,一位高校教授的演講風靡全網,作為一位年過不惑的學者,他在演講之中所表現出的激情和炙熱讓人震驚,所有現場傾聽他演講的學生和老師無一不深受其感染,而在這樣特殊的時候,他演講的內容是,愛國。
愛國之心從來應當強烈
生長於此,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起,似乎都被教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然而似乎又沒有多少人能夠準確的說出到底什麼才是熱愛祖國,小時候,好好學習就是熱愛祖國,長大了,好好工作就是熱愛祖國,然而,愛國真的如此簡單嗎?
很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浴血奮戰為我們創造出這一片太平盛世時,他們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愛國,竟然成為了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太平盛世過得太久,似乎所有人都忘了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鄭強教授的演講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他的邏輯有多嚴謹,理念有多先進,故事有多感人,而是他在演講時所爆發出的激情和熱愛,讓我們身為普通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語氣裡的炙熱和堅定。
中國向來講究低調,做了好事不留名才是道德楷模,因此表現在愛國這件事上,大家也就延續了同樣低調的作風。
然而,愛國不是其他,我們有理由也應當大聲的表現出來,因為和平年代大家有太多的生活瑣碎需要擔憂,很多人疲憊於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甚至忘記了愛國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情,而事實上,這種情緒是可以傳染的。
我們習慣了每天戴著面具的微笑,卻仍然會被孩子的哈哈大笑吸引,我們習慣了做事權衡利弊,卻仍然會被不問結果只求過程的執著打動,我們早已經向生活妥協,卻仍然羨慕著剛剛踏入社會充滿希望的年輕人……
而這些,不過是因為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仍然嚮往。而愛國這件事,我們究竟又為它做了多少。
鄭強其人,人生贏家
在此之前,很多人可能都不熟悉鄭強,他是一位年過不惑的高分子材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所研究的領域是國內科學界的空白,而他從日本學成歸來後,毅然決然的成立了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小組,並且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實驗室。
據說,在他任教的大學校園裡,曾經只有四十個博士和教授能夠聽懂他的課。
倘若沒有見過鄭強教授的人,看見他這樣的人生履歷,或許只會感慨一生真是人生贏家,在很多人看來,研究這樣艱深學科的教授,一定是端端正正,不苟言笑的。
然而鄭強教授卻截然相反,他曾被評為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即使很多學生根本聽不懂他的課,卻仍然能被他幽默的性格,平易近人的態度吸引。
鄭強最讓人感受頗深的一場演講,是關於「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家」而言的。他說,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真是為師至尊。
20年隱藏在疫情浪潮下的中國,依然發生了很多讓大眾矚目的新聞,其中有一件就是關於中科院數名科員集體離職,投向外企的新聞,這件事發生之後,很快引起熱議,網上輿論呈兩極化發展。
有人認為這些高素質人才在經歷了國家的苦心培養之後卻未想到要報效祖國,反而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棄之而去,實在是讓人不屑。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即使是高素質人才,他們歸根結底也是一個普通人,被世俗的物質誘惑打動,實在是正常,而且,寒窗苦讀多年,想要過更好的生活無可厚非,旁觀者不應置喙。
這件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酵,最後也湮滅無聲,然而就在眾人傾聽鄭強教授的演講時,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很多事情不是沒道理,只是當時不甚清楚。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
近幾年,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聯繫加深,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選擇留在了國外,面對外人的質疑,他們也擲地有聲的說出了「科學無國界」這樣崇高的口號,很多人對此憤憤不平,卻也覺得無可。
然而聽完鄭強教授的演講後,很多人都恍然大悟,因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
倘若科學沒有國界,那麼當年錢學森夫婦想要回國,為何還被看管了整整三年,由此看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既然如此,當年擲地有聲說出「科學沒有國家」的那群人,他們的理由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了。
2009年,中國計劃成立強磁場科學中心,可是當時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相當稀少。就在這時,遠在哈佛的八位博士後聽說了這個消息,毅然決然放棄美國政府開出的優厚條件,接連選擇回國,而他們也被稱為「哈佛八劍客」。
後來,西方媒體在報導此事時,稱他們為「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同樣是多年寒窗,同樣是家境普通,為何當年能有「哈佛八劍客」這樣的學子滿腔愛國情投身祖國,而如今卻是各有各的不得已。
鄭強教授說,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太多的不得已,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應當分清輕重急緩,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一個中國人,其次才是一個中國科學家,再然後才是一個科學家。
科學的領域是不分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是國家的強大在你背後支撐著你走到學術盡頭,人活於世,總要有點感激之心。
聽多了太多的不得已,就會被這樣充滿熾熱的語言所感動,愛國這件事,遠不是嘴上說說就能成行的,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力去做,從古至今,上到皇室君主,下到平民百姓。
每逢朝代更迭之時,都有兔死狐悲之感,難道他們不知道,無論這個天下姓什麼,他們的生活根本不會有太大改變,可是在城牆攻破的那一刻,他們還是拿起了手中武器。
因為他們都明白,家國破,人不存,遙想當年戰火紛飛,革命先輩在槍林彈雨之中奔跑,他們難道祈求的只是有一天,後人輕飄飄的一句「科學無國界」嗎。
愛國之人就會明白,科學就是有國界的,當你為之努力奮鬥的成果讓你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好,當你一生奉獻的事業成為了國家在世界上昂首挺胸的底氣,你就會知道,科學在世界和科學在祖國,是有區別的。
我們躲過了顛沛流離的動蕩歲月,擦身而過封建愚昧的落後時代,最終迎來了科學進步,文明繁榮的新紀元,而這一切,不是歷史自然而然的演進,而是無數前人血淚的經驗教訓。
只是,故人已逝,我們承其遺志,要做的首先是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好,那時候,我們才有資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家國天下,先是小家,然後祖國,最終才是天下,人生太短,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也得一件一件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