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愛情故事》12月7日香港翡翠臺(也就是我們熟悉的TVB)開播,只播出兩集便暫獲新浪熱搜,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熟悉的配方,不一樣的港味兒。
TVB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像一支望遠鏡,讓我們遠遠瞥見了香港巔峰時期的浮華盛世。從望遠鏡裡我們看見過每天槍林彈雨、颯爽英姿的阿Sir,Madam;看到過職業幹練、妙手仁心的帥氣醫生,開啟了我們對職業劇的啟蒙;也見識了珠光寶氣,浮誇世界的豪門恩怨。無論這些是不是貼近香港人的生活,但絕對遠離我們的生活,這種反差帶來的衝擊感令人充滿好奇和期待。
而近些年我們對港劇的認知仿佛斷了檔,這次TVB帶著《香港愛情故事》重歸大眾視野,我們仔細看了一眼,她變了。洗盡鉛華,關掉濾鏡,以一種近乎素顏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真實的可以看清皮膚上略顯粗糙的毛孔,她帶著走過繁華的入世的淡定,將香港最平凡的生活一幕一幕娓娓道來。
《香港愛情故事》其實叫做「香港故事」更為貼切,因為有些故事,無關愛情。它講述的住在公屋的一家五口,父與母,一兄兩妹,各有情事,各有心事。
與其說是五個人的視角,不如說是一個人人生中必將經歷的各個階段,小妹子婷情竇初開,精密計算愛情中的得與失;二妹子欣情愛浮沉,看破紅塵;大哥子郎年過三十,為成婚築巢奔忙;父與母老夫老妻,兩看相厭,即將分崩離析。
還在讀書小妹子婷,在外她是社交網絡的「檸檬女神」,開篇便上演了一段經典的「十動然拒」的經典場景;在家她是高枕無憂的「壁櫥公主」,沉溺在自己一平方多大的小天地和無限空間的社交網絡裡。
她永遠會從雞零狗碎的生活中提煉或者說是截取出最美的一段呈現在社交網絡中,家裡吵得雞飛狗跳,不要慌,帶上耳機,拿出手機,拍上一張美美的團圓飯並備註「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發到網絡上。
她對著萬眾矚目下前來表白的學弟,面露微笑,略帶羞澀,十分感動,然後毫不留情地拒絕。備胎放著不要丟,也許以後還有別的用,比如吸引男神注意吃醋。
她處心積慮向外界展現精修後自己,也同樣被加了濾鏡的同類人吸引,每時每刻計算著完美的戀愛方程式。
二妹子欣是追求自由的Slash族(多重職業),除了喜歡的攝影事業,她還是酒吧侍應,餐廳侍應,攝影助理。
二妹對待男友的態度也和對待兼職的態度一樣,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只走腎,不走心,無意發展長遠關係,只追求可以即用即丟的快餐愛情。
相比之下,大哥子郎的愛情最是樸質甜蜜的了。與同是草根的女友相戀多年,狹小的公屋容不下多餘兩個人的世界,他們度過了七年之癢,卻找不到安身之處。七年的紀念日也只能找個鐘點房度過,求婚在公交車上,離家出走蝸居在時空膠囊酒店。雖然步步維艱,但是卻呈現了苦中作樂的最美愛情。
香港故事愛情煙消雲盡後的樣子——陳父與陳母。兩人顯然積怨已久,大男子主義的父親每天頤指氣使,把「我養活你們全家」掛在嘴邊,每天只顧著賭馬,對妻子大呼小叫,與子女關係冷漠。母親的爆發和出逃也是情理之中。
片中依稀閃現了港式精英的身影,坐擁幾套豪宅上司時刻注視住在公屋裡的男女主,仿佛在觀摩自己的人生對岸,並發出直擊靈魂的拷問。
上司:「你知不知道為什麼我有幾套豪宅,而你們30多歲還要和家裡人住在一起?」
男主:「因為你贏在起跑線。」
上司:「幼稚,因為我比你們更加努力,當你們吃喝玩樂的時候,我就默默耕耘,買房、換房,然後慢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你們知道我說什麼嗎?」
女友:「炒樓可以致富嘍」
上司:「我是叫你們學會犧牲,不逛街、不購物、不去旅行,努力工作賺錢,……有付出才有回報。」
女友小聲:「你說得到輕鬆。」
這大概是有房的精英和無房的蟻族最真實的碰撞了。
在這個現實故事裡,TVB搬出了高大上的樣板間,搬進了蝸居。劇中場景全部於公屋、劏房、時鐘酒店實景拍攝,下接地氣,上接煙火氣,平淡的生活透露著辛酸,辛酸裡又有著搞笑,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從中尋找小確幸。
戲中有TVB老戲骨陳漢聲、龔慈恩的加持,年輕演員雖然叫不上名字,卻都顏值在線,有笑有淚的故事,一向苛責的豆瓣也給出了9.0的高分,希望後續的發展值得上高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