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就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就掰著手指頭算還有多少天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吃一頓團圓飯,那頓飯可是爸媽揮灑血汗積攢了一年錢置辦的。那個豐盛喲,平時想都不敢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壓歲錢!記得每年三月初,學校剛一開學,只見同學們都背著書包去學校,那書包有新的,有舊的,可身上穿的衣服,還是新的多。同學們歡聲笑語湧入各自的教室,因為大家一個寒假都沒見面了,此刻相聚一起,個個神彩飛揚,興奮無比。三三倆倆一堆兒一塊兒,海闊天空地談論著各自寒假的生活情景,有說在二舅家過的年,有說在三姨家過的年,有說在爺爺家過的年……都在描繪寒假時光的快樂。這時的教室,簡直就是歡樂的小海洋。有高興的,有沮喪的,有愛搶風頭的,有極力想展示自已某些優越感而喊得臉紅脖子粗的,有個別同學卻坐在自巳的位子上默不作聲。聽了半天,同學們除了顯擺自巳的新衣服、新鞋子、新書包外,談論最多的莫過於過年時收的壓歲錢。有的說,我媽給五毛,我爸給一塊;有的說,我媽沒給,我爸給一塊……忽然,聽一個高嗓門的同學喊道:我爸給五塊,我媽也給五塊!你們看,我都帶來了,在這兒呢。原來是三排六號座的小胖,他高舉手中的錢喊著:看看看看,我到現在都沒花呢。小胖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生,一起在縣裡上班,每人每月的工資四十多塊呢。對農村人來說,那算有錢人家了。是的,我獨自坐在我的位子上,不與同學們爭高低。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懂事早。那年我才十歲,讀小學四年級。自知家庭生活拮据,和他們比不上,父母拼死拼活掙點手工錢養活我們兄弟四個,過日子能不精打細算嗎。這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一桌,盡情享受年夜飯。爸爸在大夥動筷之前宣布了一條似乎鐵的紀律:今天是年三十,是喜慶日子,咱家誰都不許說不好聽的話,誰也不許生氣,辛苦了一年,今天,咱們也放鬆放鬆,高高興興過個團圓年。我心想,咱家年年都團圓啊!難道今年還有什麼特殊嗎?爸爸巡視著我們小哥幾個:吃完飯,你們的媽媽還要給你們發壓歲錢!此刻,我們哥幾個你瞧瞧我,我瞧瞧你,真有些不敢相信:壓歲錢?真的嗎?我們也有壓歲錢嗎?因為,在這之前我還沒有得過壓歲錢!除了老四(幼小),我們哥仨高興得直拍手。可靜下來的時候,我問:爸爸,我們的壓歲錢是多少呢?爸爸今天特別高興,因為媽媽給他打了半斤「地瓜燒」。可他只喝了二兩左右,不捨得一次喝了,推開酒瓶子,說是留著過元宵節喝。我們兄弟幾個興致勃勃地吃著飯,可心裡都在惦記著壓歲錢的事,想著是一塊還是五毛?有了壓歲錢該怎麼花呢?買點什麼呢?一家人吃好喝好了,媽媽準備收拾碗筷,爸爸說:先別忙,等我宣布完了,你發完壓歲錢也不遲。媽媽從懷裡掏出一個粉紅色的小布包,左一層右層的掀開,只見裡面有一分的,有二分的,有五分的鋼鏰,還有幾張嘎嘎新的兩角錢紙幣,對,兩角錢紙幣是新的!是爸爸下午專門去供銷社換的。媽媽略有所思地說:孩子們,今天媽媽只能給你們每人兩毛錢的壓歲錢,等明年,爸媽多掙錢,一定多給。爸爸在一旁望著我們,點了點頭,表示支持媽媽的說法。發壓歲錢的時候,媽媽先給大哥發,而後才依次給我們發。大哥接過兩毛錢新票,貼在耳邊雙手輕輕一搓,新票發出「脆脆」的聲響,我也照樣學著,聽著美妙的聲音。而年幼的四弟把新票摁在炕上摺疊,大哥上前阻止:「白瞎新錢了,不能整出褶子!」
媽媽從屋裡拿出新衣裳,按大小給我們發,我們簡直驚喜交加!把新衣裳穿上又脫下,脫下又穿上,媽媽一會兒整整這個的肩,一會又扯扯那個的袖:合適,都合適。哥幾個喜氣洋洋的,相互拍打著,相互讚賞著,嘻笑打鬧,歡樂無比。媽媽在一旁看著,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大哥領著我們去了小北屋,他用命令的口氣說:你們都過來,我說點事兒。其實,那年大哥只有十二歲。大哥接著說:咱們哥幾個,每人兩毛壓歲錢,加起來有八毛,咱們想想,這錢該怎麼花。過了一會兒,大哥又說:我想給咱爸買一包香菸,紅霞牌的,一毛錢一包,咱爸一包香菸能抽半個月呢。再給咱媽買一塊紅手絹,五分錢。咱們花五分錢買摔炮,花五分錢買煙花,你們看行嗎?贏得了支持,大哥可高興了,他再次發出號令:剩下的錢存起來,等咱爸沒煙抽了,想喝酒了,咱就偷著給他買,讓咱爸高興高興。聽起來好象我們光想著爸爸,不想著媽媽似的。其實不是的。,媽媽一輩子勤儉持家,不講究吃穿,平日裡一分錢都捨不得花。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哥幾個在爸爸親切的呼喚聲中醒了:過年了過年了,小男子漢們快快起床吧。哥幾個揉著忪惺的雙眼,一個個急忙翻身,穿上各自的新衣裳,摸摸上衣袋——這裡面有壓歲錢呢。我們匆匆洗漱,媽媽早就為我們每人煮了一碗線面,上面蓋滿了許多好吃的,有五花肉、大蝦、雞蛋、荷蘭豆、菜花、黃花菜。這是我們老家獨有的正月初一早餐,極有地方特色。一家人圍在一塊有說有笑的吃完初一的早餐,哥幾個便向爸媽請求要出去玩,其實是要上街實施昨晚商定的花錢計劃。想不到,媽媽將我們叫到跟前,小聲說道:孩子們,媽媽有事兒和你們商量行嗎?哥幾個雖然不知道媽媽想說啥,但是,都點頭做了迎合。停了一會,媽媽和聲細語地說:咱家現在的日子還是過得挺難的,媽媽想讓你們把壓歲錢給媽媽,明年,對,明年過年媽一定多給你們,還一定不會管你們要回來。這次,就當媽媽借的。哥幾個簡直要崩潰:天哪,哪有給完壓歲錢還往回要的! 大哥畢竟是大哥,最懂媽的心,第一個將錢掏出來遞給了媽媽,我是第二個,老三堅決不掏,老四才五歲,根本沒有錢財的概念,他上行下效,不加思索的把錢給了大哥。的確,在五十五年前,由於生活貧困,兩毛錢在日常生活中起很大作用。我們一家六口人,每頓飯的菜錢也就兩分錢,生活必需品的火柴兩分錢一盒,鹹鹽一角三一斤……就這樣,平生第一次的壓歲錢只捂了一會兒,就泡湯了。記得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年頭,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媽媽給我們哥四個每人發了一個大紅包。大哥說:老媽,我們哥幾個都長大了,超過了接受壓歲錢年齡。媽媽雖然笑著,卻很認真地說:你們都忘了?老媽曾經借過你們的壓歲錢,這是歸還,是補上!我們鄭重地從媽媽手裡接過壓歲錢,眼淚情不自禁流下,一看老媽的笑眼裡也閃動著淚花!
宋武雄,筆名貧民阿雄,佳木斯市作家協會會員。下鄉插隊十二年,市歌舞團樂隊演奏員三年,工廠文員十餘年。在紙媒和網絡平臺發表文學作品多篇,部分作品獲獎。
主 辦 :佳木斯市作家協會
主 編 :孫代君
執行主編 :王智君
小說編輯 :劉長春 15946552826@qq.com
散文編輯 :王智君 757709104@qq.com
詩歌編輯 :董亞傑 1361108819@qq.com
聲動三江 :潘 幔 83232690@qq.com
刊名題字 :朱春龍
說明:圖片來自網絡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