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太后當政的時代,一般來說,要麼是朝綱不振,大權旁落,要麼是驕奢淫逸,政失修明。不過,這一「規律」在宋代失去了作用。宋朝自真宗之後的六十年間,先後有真宗的皇后劉氏、仁宗的皇后曹氏以及哲宗的祖母高氏垂簾聽政。這三位太后,都能知人善任,勤於政事,因此被後世所稱道,其中宣仁太后高氏更是有「女中堯舜」之稱。
宣仁太后是個穩健保守的老人。她歷經丈夫英宗、兒子神宗兩朝政事,認為神宗皇帝用王安石、呂惠卿變法,無端挑起徵西夏的戰事,招致失敗,使神宗又驚又悔,最終喪了性命,所以,一旦她臨朝攝政,宣仁太后便重用熙寧、元豐時代的舊臣,著手廢止一些不合傳統的新法。
於是一時之間,曾經因反對新法而被迫離開政治中樞的舊臣們,紛紛開始了遷升之路。仁宗時期名相呂夷簡的兒子呂公著、退居洛陽的司馬光隨即成為朝中重臣。兩人又向宣仁太后推薦了孫覺、範純仁、範純禮、呂大防、蘇東坡等,絕大部分都是仁宗、英宗兩朝的老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是中國政治生活的常態。但是,像北宋元佑年間那樣「大換血」似的頻繁更換,在歷史上還是少有的。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持重不足,進取有餘,在私德上也有一些缺陷;而司馬光、呂公著等老臣們,品德嚴謹,學問淵博,但是過分持重,進取不足——但有一點相同的是,無論是變法派還是保守派,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性格,都是出奇的固執。左也好,右也好,宋朝的大臣們總是容易走向極端,沒有出現能夠平衡各方力量的政治家,這不能不說是宋代政治的一大遺憾。
蘇東坡,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回到京師的。
元豐八年(1085年),司馬光執政後,先後把保甲法、方田法、市易法、青苗法等都一一廢除,到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司馬光上書要求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
然而,對於司馬光的盡廢新法,特別是對免役法的廢除,不少人持反對意見。其原因是,從前施行的差役法流弊太多,而王安石的免役法施行後,十幾年來的效果確實比差役法好得多。因此,朝中一些頭腦清醒的人,主張法無新舊,以良為是。這其中,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就曾委婉地勸告司馬光:「王安石那一套,做得過分的廢除掉就行了。像差役法這事,值得仔細考慮。不然的話,會帶來麻煩。」
但司馬光是個非常執拗的人,只要他堅持的主張,任何人的意見都聽不進。範純仁感嘆:「這樣的態度,只是讓人不再說話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回到朝中的蘇東坡就鼓起勇氣去找了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