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在想念家人時會拿起手機,與他們微信視頻;在畫了好看的畫時,會拿起大人的手機拍照留下紀念;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每天可能還會通過手機上的各種APP進行學習,這樣的日常並不少見。
可是電子產品裡面的內容太吸引人了,很多時候孩子們很難做到「適度使用」。這就讓電子產品成為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戰爭的導火索。
電子產品讓父母們又愛又恨:愛它們給自己帶來便利和愉悅,恨它們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它們給孩子帶來的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傷害,根源在於「沉迷」。
在當下這個信息化時代,家長們確實已經不可能完全將孩子與電子產品隔絕開來。
那麼,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是家長引導孩子學習管理時間、加強自律等能力的一個良好契機。
以身作則,拒絕把電子產品當成哄娃神器
回憶一下,作為家長的你,一天要盯著電子產品的時間是多久?在家裡,是不是總是有意無意地拿起手機查看、玩遊戲或者刷抖音?
作為家長,當你整天手機不離手時,又怎麼去管教孩子不去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更有甚者,嫌自個兒孩子太鬧騰,隨手給孩子一個電子產品,很好,孩子秒變乖寶寶,連聲兒都不帶出的。
家庭氛圍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的舉止會成為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幫兇,記住,無論大人和孩子定下了什麼樣的規則,首先自己要遵守。
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使用的電子產品的內容,找到可以引導孩子發展更廣泛健康興趣的閃光點。
比如孩子在使用手機、iPad和電腦中的軟體時,家長要確保這些軟體是適合孩子且安全健康的;
孩子能玩互動性的電子程序時,就不要讓ta觀看被動性的動畫片。動畫片雖然帶有聲光,畫面轉換快速,這個過程看似千變萬化,但孩子的大腦實際上一直在較為原始的區域運作,大腦中的思考區得不到有效刺激,未來孩子各方面能力變差也就自然而然了。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前的孩子要儘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2歲以上,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也要有所限制。
所以家長需要在孩子開始使用電子產品時,定下每天使用的次數、每次使用的時間,並嚴格遵守。
在約定時間快要到了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地提醒一下孩子,告訴ta「再玩10分鐘,我們就要去XXX啦!」這種事先預警的方法遠比在時間到了的時候讓孩子立馬放下電子設備更有效。
最直接的方法——帶孩子出門
想要減少孩子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那麼帶ta到戶外吧!和肌肉一樣,大腦也需要「運動」,家長幫助孩子運動大腦,最簡單、常見的方式就是出門。
運動方式有很多,有哪些是適合小朋友的呢?澳大利亞關於「小朋友最喜歡的運動方式」調查給出了這6項參考答案:
羽熹童書:其實,沒有必要將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畢竟堵不如疏。家長需要做的是「正面引導」,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