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實力著名相聲大師排名,姜昆,馮鞏,郭德綱末能入選!

2020-12-20 行善積德有天知

(原創經典語錄原創請勿摘抄)

相聲是中國民間一種說唱曲藝,形成於清鹹豐、同治年間,以「說、學、逗、唱」等形式引人發笑。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1. 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

回族,擅使「貫口」和文哏段子,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鬥」,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馬氏相聲雅俗共賞,在天津更是形成了「無派不宗馬」的說法。弟子有閻笑儒、張笑勤、張笑非、金笑天、班德貴、連笑昆、常寶華、高笑臨、諶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聲、於寶林、常寶豐等。晚年時候,天津市民投票推選出10個地方名人,要在海河邊上為他們樹立雕像,供後人瞻仰,最後,他們把最多的票投給了這位為他們說了一輩子相聲的老人——馬三立。文革時期,受到迫害,好在命保住了,經過了大起大落的馬三立,心態愈加平穩,馬派相聲風格正式形成,但為人謙虛謹慎,他說:「我不是大師,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藝人,是個熱愛相聲、喜歡鑽研相聲的老藝人。」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全面繼承,他改編、創作、表演的相聲有200多個。馬三立的說、學、逗、唱的功力和表演無一不精 ,是傳統相聲的集大成者。《開粥廠》、《西江月》《暗八扇》、《賣掛票》《十點鐘以後》《藝術的魅力》《三字經》《白事會》《開會迷》《買猴》《精打細算》《逗你玩》等等都是經典。

2.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

世紀相聲大師,語言大師。侯寶林先生是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在他漫長的60年的藝術生涯中,除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以外,還對相聲和曲藝的源流、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為中國相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弟子有賈振良、黃鐵良、楊紫陽、馬季、李文山、胡必達、殷培田、賈冀光、丁廣泉、康達夫、李如剛、吳兆南、於世猷、郝愛民、師勝傑等。1984年,同郭全寶、孫書筠、常寶華、常貴田、侯耀文、石富寬、師盛傑、馮永志、藉薇、韓寶利、邢晏芝、邢晏春、陳紹武、趙連甲等藝術大師赴美演出,先後在紐約、華盛頓、落杉磯、舊金山等4城市正式公演9場,觀眾人數約1萬5千人,是新中國第一次曲藝國外正式演出。京派相聲代表,第一個說相聲的「攢底」。在相聲史上最大貢獻是相聲革新,提高了相聲藝術的品位與格調,從而被公認為相聲藝術發展史上真正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人物。侯寶林的「學」是經典,一些柳活經典段子無人超越。經典相聲作品有《戲曲與方言》《關公戰秦瓊》《賣布頭》《改行》《醉酒》等等1993年2月4日,以江澤民為首的哀悼侯寶林先生,北京各界代表三千人送別侯寶林先生。

3.馬季(1934年-2006年12月20日),

師從侯寶林先生,80年代,第一次把相聲搬上了春晚舞臺,2006年9月,中國曲藝界的牡丹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馬季。弟子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劉喜堯、彭子義、常佩業、黃志強、黃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國修、趙龍軍、邢瑛瑛、劉立新、侯冠男等。別人都是木頭,只有馬季是塊玉。(侯寶林評)相聲界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他一直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影響了中國相聲的一個時代,他是新時期相聲的領軍人物。並且,每個時期都有好的作品奉獻出來。經典代表作《宇宙牌香菸》《五官爭功》《打電話》等等。

李伯祥,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伯祥,男,1938年生於北京,自幼隨父李潔塵學說相聲。6歲時在南京貢院街金谷茶園首次登臺演出,藝名小神童。1949年他由北京啟明茶社到天津小梨園、玉壺春等處演出。同年冬天拜趙佩茹為師。1979年被天津市曲藝團聘為相聲教師,活躍於20世紀90年代,60多年的舞臺實踐,他逐漸形成了「快、爆、脆、準」的藝術風格。他早年嗓子好,說唱並茂,後因嗓音失潤,專以說功見長,特別是貫口活兒更見功力。退休後經常在一些重大的演出活動中露面表演精彩節目,至今活躍在舞臺。常與杜國芝合作。代表作有報菜名、財迷回家、醋點燈、燈謎 、家庭糾紛、聊天等。李伯祥矮個兒、小眼睛、小分頭兒。總是精氣神兒十足的樣子。臺上臺下講話都是滴水不漏的勁頭兒。不論是傳統的《大戲魔》、《醋點燈》、《寫對聯》、《報菜名》,還是新作品《聊天兒》、《兩面人》、《看紅巖》、《謙虛論》,李伯祥的表演都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神,他的機智、靈巧颱風與爆、脆、快、響口風與搭檔杜國芝的佯裝敦厚其實心知肚明,靠活佐料與逗哏較勁的神氣,形成了他們二人的獨特表演風格,被藝術評論界稱為「李杜黃金搭檔」。與其他取得成績的相聲藝術家一樣,李伯祥如今的知名度靠的是早年的苦練。他最擅長的傳統曲目有《報菜名》、《怯講究》、《白事會》、《大戲魔》、《醋點燈》等,創作的節目有《綜合之最》、《謙虛論》等,整理、改編了相聲《看紅巖》等。他還培養了戴志誠、鄭健、王平、呂小品等弟子。

5. 馬志明,

回族,1945年農曆7月14日生於天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相聲泰鬥馬三立先生長子,拜朱闊泉為師,堪稱文哏大師和武哏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當今相聲界輩分最高的演員之一,屬於寶字輩演員。是我國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在觀眾中具有廣泛的影響。他是馬氏相聲的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他受家庭影響,自幼喜愛相聲,勤奮學藝。他基功紮實,表演功底深厚,其颱風端正,技藝精湛。馬志明,被喜愛他的觀眾們尊稱為「少馬爺」。受到家庭影響,自幼喜愛相聲和戲曲。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開始說相聲。20世紀80年代由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為人耿直,不弄虛作假,為人低調,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得「馬氏相聲」的真髓,形成了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鹹的藝術風格。聽眾聽了他的相聲會回味無窮,形成了獨特的馬氏韻味。作品能令小兒不哭、病者笑顏。文武全才,堪稱文哏大師和武哏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大保鏢》、《地理圖》、《論拳》、《報菜名》、《文章會》、《開粥廠》、《賣掛票》《糾紛》、《五味俱全》、《黃袍加身》等。他表演的傳統段子,他創作表演的作品《看不慣》《糾紛》等頗有影響。他積極傳藝授徒,對當今相聲藝術傳承貢獻突出。經評審評定,認為該申報人基本符合國家級為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評審標準,同意推薦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6.侯耀文(1948年7月17日-2007年6月23日),

出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相聲作家、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國家一級演員。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鐵路文工團黨委委員、副總團長兼說唱團團長.侯耀文先生自幼受其父侯寶林的薰陶,1960年登臺,有四十七年的藝齡,他的表演生動幽默、個性鮮明,獨樹一幟,其相聲作品在海內外影響廣泛,代表作品有《糖醋活魚》《侯氏發聲《戲曲漫談》《口吐蓮花》《京九演義》等,曾經參加過十一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1985年成為「全國十大笑星」之一,1993年獲美國華美藝術學會頒發的 「國際藝術成就證書」,1996年榮獲文化部「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等多項榮譽, 2007年6月23日,因突發心源性心臟病於北京昌平區玫瑰園別墅家中病逝,享年59歲。侯耀文天資聰慧,多才多藝,說學逗唱的基本功紮實,尤其是柳活頗有其父遺風。他不僅能把京劇的各種流派,更能把很多種地方戲曲比如川劇、豫劇、秦腔、吉劇、越調、評劇、越劇、黃梅戲等等都唱得韻味純正,惟妙惟肖,幾達傳神入化之境地 。他汲取了父親的表演精華,又博採了戲曲、琴書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營養,進一步發展了相聲表演藝術1996 榮獲文化部「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1995首屆全國相聲大賽最高獎「侯寶林金像獎,1993 美國華美藝術學會頒發的「國際藝術成就證書」 1985 獲「中國十大笑星」稱號 1984 全國相聲評比會 糖醋活魚 2005第五屆中國金唱片獎曲藝類專輯獎 侯耀文、石富寬相聲全集獲獎. 2002第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 小眼看世界獲獎.

7.李金鬥,

1947年10月15日.相聲名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華相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他十三歲坐科學習相聲藝術,深得前輩王長友、譚伯儒等相聲藝術家的真傳,出科後,又拜相聲名家趙振鐸先生為師。李金鬥博採廣收各相聲名家的表演藝術特長,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東北的粗獷於一身,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的藝術風格。相聲代表作有《武松打虎》、《捉放曹》等。他把說、學、逗、唱巧妙的結合起來,同時又繼承和發展了主流相聲的技巧並運用到現實相聲的表演之中,從而達到帥、賣、脆、快。李金鬥先後多次在全國相聲大賽中獲金獎,並在全國首屆「侯寶林金像獎」電視大賽中,榮獲「侯寶林金像獎」,被評為全國當代最受觀眾歡迎的八大相聲演員之一。他倡導發起的「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徒弟方清平。

8.楊儀.

1962年5月25日出生於中國天津市的一個相聲世家,中國相聲、影視演員。楊議原名楊儀,1962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市,父親是相聲演員楊少華,自幼便開始學習相聲。1995年參加侯寶林全國相聲大賽,並獲得金像獎。 2002年憑藉《如此辦學》第一屆CCTV相聲大賽一等獎。2004年開始自導自演都市系列喜劇《楊光的快樂生活》,共拍攝九部。2012年,主演電影版《楊光的快樂生活》。 2013年,主演《我們家的微幸福生活》。 2014年拍攝紀錄片《蟲兒》。2016年,拍攝《楊光那些事》與《長官傳奇》2002年元月創作表演的相聲《如此辦學》,獲得CCTV第一屆相聲大賽一等獎 11月,和蔡明、郭冬臨合作話劇《見人說人話》。在謝亞平導演的中國傳統相聲系列劇《笑口常開之兩吃魚》中飾演風趣幽默的蘇東坡,與李嘉存、武青合作。

9.鄒德江,

1966年生於哈爾濱,藝名鄒優傑。鄒德江屬於「全面發展」的人,做主持、說相聲、拍影視劇樣樣都行。他是國家二級演員,師從張學謙、師勝傑。曾在哈爾濱工程小學和28中讀過書,曾在29軍文工團當過演員隊長,現在是武警文工團專職演員、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鄒德江自幼愛聽評書,而且每次聽完一遍就能全部記下。當時每場3毛錢的門票成了難題。於是,他便隔三差五地約上一群同學,把聽來的評書段子講給他們聽。一來二去,聽過的段子講沒了,這幫小哥們兒也聽上癮了,結果是大家湊錢讓他一個人先去聽,然後回來再給大家模仿。一次偶然的機會,德江上臺表演,把老師給震住了,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曲藝生涯。之後,又蒙著名相聲演員師勝傑賞識,改投相聲門下。1995年,憑藉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系列節目《聰明的劇務》一炮打響。2001年至2004年主持中央電視臺名牌欄目《周末喜相逢》。2005年春節晚會表演《魔力奧運》。

王謙祥,

男,相聲演員。1948年2月出生於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大桃園,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任中國煤礦文工團曲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1960年入北京市曲藝團學藝。1984年師承相聲巨匠馬季,長期與捧哏名家李增瑞合作。任中國煤礦文工團曲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他的基本功紮實,說唱俱佳,感情充沛,格調清新、詼諧、富於藝術魅力。他的主要作品有《風災》、《馴馬專家》、《叔嫂情》、《方言外語》、《換包裝》等。王謙祥的父親曾與北京戲曲界、曲藝界的幾位名演員都有較深的交情,並且也是一位京劇迷、曲藝迷。王謙祥幼年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愛說愛唱,他的摹仿能力很強,聽到的就能記下來。上世紀50年代,王謙祥隨父母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那時,他父親寫了兩段相聲,內容是歌頌「草原鋼城」包頭,父子倆同臺演出,他父親給他捧哏,很得聽眾的讚賞,曾多次獲獎。1960年夏,年僅12歲的王謙祥從包頭來到北京,考入北京曲藝團學員班,與李增瑞一起學習相聲。由於他聰明伶俐,在藝術上進展很快,說、學、逗、唱四門功課都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後來又學會了快板、山東快書等和相聲相近的兄弟曲種。他表演的《叔嫂情》、《戲與歌》、《換包裝》等相聲,風趣而不油滑,幽默而不喧鬧,表演內在、含蓄,有收有縱。王謙祥在臺上、臺下都很有「人緣」,一張幽默、風趣的笑險,讓人倍感親切。演出時,他和老搭檔李增瑞互為映襯,相得益彰。2003年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演出時,他們合作演出的《方言外語》,即用中國方言講英語,受到外國駐澳大使、領事們的歡迎,美國駐澳大使握住他的手連連稱讚:「你講的英語太好了,到我們國家最高學府去教英語好了。」有播種就有收穫。王謙祥憑著天分和自己的勤奮努力,在藝術事業上結出豐碩果實。他先後榮獲文化部全國曲藝節目調演表演一等獎、北京國慶40周年徵文比賽創作、表演雙一等獎、文化部「金獅杯」表演一等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表演獎。

隨想:相聲講的是說學逗唱四門功課,當然說是第一基本功。不過,相聲的說與話劇、電臺、影視裡演員的說不同,相聲憑的是實力和紮實基本功,相聲的說除了字正腔圓, 鏗鏘有力,聲音要觀眾都聽的清楚, 尤其以貫口更見專長,更加注重語速訓練和韻腳訓練。能不能讓廣大觀聽眾認可和喜歡才是最重要的!並非網絡炒做!象郭德綱那樣,本人也喜歡經典戲曲和影視,尤其是相聲更喜歡, 郭德綱的相聲本人從沒有聽過一段完整的,就算聽過2次也平平無奇,經典的貫口和創新都不多,感覺他一直在裝腔作勢罷了,所以從不喜歡他的相聲.

原創經典語錄鄭重聲明:所有文章為獨家原創,

相關焦點

  • 央視新綜藝,郭德綱當導師,「主流相聲」大師姜昆作何感想?
    不知道這次的郭德綱,是否能得到「主流相聲」的認可呢? 郭德綱與央視的是是非非,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央視舉辦《第三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這個時候曹雲金還是郭德綱的愛徒,也是郭德綱力捧的相聲演員。在此次比賽中,曹雲金代表德雲社出戰,他不負人望,一路過關斬將,直至最終決賽。
  • 起底交大博士相聲夫妻:姜昆讓相聲走向全國,郭德綱卻自娛自樂
    我們不要匆忙下結論,他們在《相聲有新人》上的失範,估計是太想讓大家認可自己,或者說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我們是博士,我們有有關於相聲的研究專著,而郭德綱只是北大肄業的(北京大興),他都能做到,我們怎麼就做不到呢?!那麼,博士夫妻在相聲領域的貢獻或者說研究都有些什麼呢?
  • 他曾在相聲大賽「碾壓」郭德綱!誰料想如今卻一心要拜郭德綱為師
    在這裡,不僅匯聚了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啟儒、劉寶瑞、郭全寶等老一輩藝術家,還培養出馬季、姜昆、馮鞏等眾多相聲名家,為相聲事業的發展和曲藝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時至今日,中廣仍是相聲演員夢寐以求的舞臺。有這麼一個人,早在2003年就進入了中廣藝術團。當年甚至還在相聲大賽中讓郭德綱成了手下敗將。這個人就是相聲演員王彤,提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陌生。
  • 郭德綱聯袂臺北相聲演員亮相北京臺春晚(組圖)
    郭德綱聯袂臺北相聲演員亮相北京臺春晚(組圖) 蔡明、邵峰的小品《團圓飯》,體現了中國人尊老敬老的美德,溫暖天下父母心;姜昆的相聲《新春合家歡》,體現出「全民奧運」的熱烈氛圍;馮鞏的《酸辣婚禮》講述夫妻真情,呼喚傳統價值觀念的回歸;鮮活新穎的影調小品《皮影傳奇》,二人轉小品《歡樂山鄉》反映出奧運年盛世歡歌的生動氣象;《這一夜,兩岸說相聲》反映出中華大家庭的和諧美好;陳佩斯與朱時茂的多媒體小品《陳小二乘以二》,幽默詼諧中,體現出北京人對故鄉北京深沉的眷戀之情
  • 侯耀華經紀人確認師勝傑是胰腺癌肝轉移,郭德綱會代替他的職務嗎
    最近幾天,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被傳患上了重病,在過年期間不少主流相聲演員都到了他的家中去探望過他。只不過師勝傑的病情卻一直沒有對外透露過。就在前天,侯耀華的經紀人燕子在網上發文稱,師勝傑老師的確是患了重病。
  • 姜昆用快餐盒飯暗諷郭德綱,說相聲格調要高一些
    從曹雲金手撕郭德綱,苗阜和郭德綱勢不兩立,到現如今姜昆的親自出馬,讓網友們也是看的應接不暇。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德雲社的崛起,讓很多主流老藝術家們失去了舞臺,本來一輩子靠著幾個相聲段子就能吃遍天下的情況不復存在,但是在業務水平還有影響力上又玩不過郭德綱,所以被主流相聲界打壓,也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
  •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如果來看相聲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的歷史,客觀的講,姜昆和郭德綱都在特定的時間段裡,對相聲的振興做出過貢獻。
  • 當年被姜昆一手捧紅的外國人大山,為何突然消失,郭德綱道出真相
    郭德綱早年間的時候是師從相聲大師侯耀文的,後來自立門戶也並不忘記師傅的恩情,他本人是非常有江湖氣概的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性格,郭德綱才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信任,
  • 相聲博士髮長文再懟郭德綱,贊姜昆肯定自己,但字多不代表有理
    相聲博士李宏燁這次算是火了,雖然在節目裡被郭德綱淘汰,但那之後很多家媒體平臺都跑去採訪他,引起很多關注。同時他們自己也不斷在微博更動態和相關消息,19日又長文讓「東方衛視出來走兩步」。題目是針對東方衛視,但還是說到很多關於郭德綱的事。
  • 《人民日報》贊姜昆春晚相聲,暗批郭德綱,網友:德雲社得小心了
    唯有自信、自覺、魄力和敢於「懲惡揚善」,才能讓相聲回歸本真。文章舉例說明了姜昆相聲令作者印象深刻的地方:1、姜昆掉進老虎洞,媒體記者不關心姜昆的安危,卻要求姜昆給全國人民拜個年。辛辣地諷刺了個別媒體炒作災難、消費災難,看熱鬧不嫌事大,冷漠到令人心寒。2:姜大爺,我特別想救你,但你這個歲數,我怕把你救上來,你說是我把你推下去的。
  • 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唐傑忠來牡丹江演出始末
    當聽到國家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和唐傑忠,也要隨團來牡丹江進行演出。真是給這座城市帶來,從來沒有過的歡樂。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唐傑忠在表演相聲在當時的那個時候牡丹江也沒有啥娛樂節目,電影電視也沒有現在節目這麼多。歌唱晚會、卡拉OK那時候也沒有,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非常單調。
  • 如果《小偷公司》、《領導冒號》的相聲讓郭德綱說,會是什麼效果
    心平氣和的講,這幾個段子都是經典的電視相聲,如果讓郭德綱上電視說這幾個段子,未必比姜昆老師,馮鞏先生,牛群先生說的好。但是如果這些段子讓郭德綱在小劇場演出,讓老郭自由發揮他渲染場景的超級能力,效果肯定會超過在電視上的演出效果。
  • 獲姜昆力挺,揚言要和郭德綱「走著瞧」,「公式相聲」李宏燁有多豪橫?
    還給相聲理論劃分了界限,稱A是逗哏、B是捧哏、C是觀眾。原本認為年輕人能有這般創新意識,說出的理論也讓人耳目一新,未來的演藝事業大紅大紫已是必然。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李宏燁曾發表長文訴說自己的相聲之路。李宏燁介紹到自己很小就開始創作相聲,這樣一份用數字證明實力的履歷,看起來著實要比郭德綱的成名之路還要精彩。
  • 姜昆成就了德雲社在中國的相聲地位嗎?
    當中國相聲最低谷時,郭德綱的德雲社給中國相聲帶來了春天的朝氣和活力。姜昆為了顯示官方價值,提出了相聲主流與非主流之說。於是刻意逼迫聽眾在此問題上的選編站。其結果是廣大聽眾更加喜歡德雲社,也更加喜歡民間藝人郭德綱了。相聲主流的代表姜昆,雖有意打壓排擠德雲社的發展,但也間接地為德雲社發展推波助瀾。
  • 一面是傳統相聲的沒落,一面是大學教授痛批相聲「病了」,咋整?
    相聲是我國文化特有,是一種我國民間曲藝表演藝術,始於明清,興盛於當代。一提起相聲會想到「沒落」兩個字。想當年,相聲那是相當的火。從人才上說,可謂人才濟濟,侯寶林、馬三立、馬季、姜昆、侯耀文、常貴田、師勝傑、笑林、馮鞏、牛群等大紅大紫。
  • 姜昆相聲傳承人與郭德綱文化大使不可同日而語,並且還相差甚遠
    相聲界一直都是是非之地,近些年相聲發展迅猛,這種矛盾也就日益公開化,也不再是暗地裡的小打小鬧,而是明面上的公開互撕和打壓。要說促進當今相聲的發展,郭德綱肯定功不可沒,並且他的相聲還得到了海內外華人的認可。前些日子,就被澳洲的國家博物館聘為了文化大使,這也是對他努力的一種肯定。
  • 姜昆被聘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報告廳座無虛席,過道站滿人
    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邀請,此場講座由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協主席姜昆主講。幾天前,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教授給師生寫下了講座推薦語,他在推薦語中說:90年代末,網際網路引領新經濟,姜昆創辦了昆朋網,決心把相聲搬上網際網路。那個時候,姜昆欲引天使投資並IPO上市,所以他們相識。
  • 70歲相聲大師姜昆近況曝光,頭髮稀疏,和妻子同框似兩代人?!
    70歲相聲大師姜昆近況曝光,頭髮稀疏,和妻子同框似兩代人?! 12月11日,有網友曝出相聲大師姜昆和妻子一起同框現身的視頻。 歲月是把殺豬刀,視頻中,70歲的姜昆頭髮稀鬆凌亂,皮膚鬆弛,眼袋也很重還有遮不掉的雙下巴。整個人看起來老了不少,全然不見曾經的意氣風發。
  • 你怎樣看待姜昆自創的「嘻哈相聲」?
    姜昆老師表演的「嘻哈相聲」,可以說充滿了滿屏的尷尬。姜昆和三個年輕的小夥子,在臺上又蹦又跳,唱的歌詞就是說時代在發展,然後又回憶姜昆的一些經典相聲段子,姜昆老師在臺上又蹦又跳,非常的賣力,但是卻一點兒也不好笑。相聲最大的藝術功效,還是要能逗人發笑,高級一點的相聲段子,能貼近現實,諷刺一些社會上的不良現象。
  • 郭德綱的花襯衫,苗阜的格子衫,姜昆的西裝,都不及他的花褲衩!
    郭德綱身穿花襯衫、加上霸氣十足的面容。仿佛一個挖煤多年的城鄉少年終於一夜暴富,極盡所能欣喜若狂的展現自己如今煤礦大佬的多金和闊綽。苗阜在舞臺和螢屏中的形象是穿著長袍馬褂,打趣著搭檔王聲,還時不時冒出兩句寶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