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萬物的尺度」——指的是什麼?

2021-02-08 馬瑞光學哲學


研東西,究古今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


  

在尋求「知識」的定義過程中,

有幾個定義提出來之後又被否定了,

始終沒有提出來一個

令人認為滿意的定義。



 



所提出的第一個定義,也是我要考慮的唯一的一個定義,就是泰阿泰德所說的如下的話:


「我覺得一個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人,也就是知覺到了他所知道的那一事物, 而且我目前所能看出的就是 :知識並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只不過是知覺罷了」。

 


蘇格拉底把這種學說等同於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學說,亦即任何一件事物「對於我來說就是我所看到的那種樣子,對於你來說就是你所看到的那種樣子」。


蘇格拉底又補充:「所以知覺總是某種實有的東西,並且它作為知識是不會有錯誤的。」

 


隨後有很大一部分論證是討論知覺的特性的;這一點討論完了之後,很快地就證明了像知覺所形成的那樣一種東西絕不能夠是知識。

 

蘇格拉底把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加到普羅泰戈拉學說的上面來:


赫拉克利特說萬物永遠都在變化著,也就是說,一切「我們高興稱之為實『有』的東西,實質上都是處於變的過程」。


柏拉圖相信這對感官的對象說來是真的,但對真正知識的對象說來卻並不如此,然而在通篇的對話裡,他的正面的學說始終都保留在幕後。

《西方哲學史》上卷  [英]羅素


▲ 手繪插圖(QY201906020)

 

人是萬物的尺度。如果真是如此,宇宙中「人」就是中心了。顯然有些誇大之嫌。


當然我們站到我們的角度,其餘的都是外部了。


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是人,也因為我們是人,到底何為萬物之靈?還是一個需要持續追尋的內容。


我們的真正苦惱是:如何真正忘掉「我們」。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19年6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馬瑞光學哲學

讓我們一起奔向自由王國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人是萬物的尺度
    張成敏:雅典的青蛙(2):青蛙是萬物的尺度 (2008-01-31)      普羅塔哥拉是第一個為人類認識主體地位立法的人,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     5.可是,我還是覺得羅素更加聰明,他一下就發現普羅塔哥拉實際上是在為法治建立基礎原則,他說:「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於他的學說,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解讀
    其著作有《論真理》、《論神》、《論相反論證》,但皆已佚失,僅留下三條殘篇,其中最著名的則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最早提及了這個命題,並在《普羅泰戈拉篇》轉述道:「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對於「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學者的觀點有三種:第三,認為那個時代還沒有明確地區分種、屬和個體。
  • 「人是萬物的尺度」教學實錄與同步點評
    (經濟)  ③人的地位提高。(社會的變化使人在社會中處於突出的中心地位。) (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和安提豐。  4.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把人置於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二、蘇格拉底學派  1.蘇格拉底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是他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
  • 能量是萬物的尺度——麥克斯韋妖隨筆之七
    07能量是萬物的尺度古希臘的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約公元前481-約前441年)認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對事物做出判斷的:一陣風颳過來,有人感到冷,有人感到不冷,人的不同感覺確定了風的不同模樣,人的感覺就成了風的「尺度」。
  • 常態與動態,自然界萬物運動中的變化尺度
    閱讀這篇文章的人,必要先了解我闡述《自然密碼與自在法則》諸多篇章的要點,這是一部擁有無限生命的自然哲學書籍,你我都可以在其中學習感悟到真理,只看我們是否擁有高度的感知能力。有人可能會問,我為何要將宇宙規律排列成為自然密碼,這些規律符號有何意義?
  • 古希臘哲學家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能破解書法結構的秘密
    答案其實很簡單,你看一看人的鼻子是不是「前小後大」?再看一看,人的胸部是不是也是「先小後大」?所以,先小後大更符合人的審美眼光。古希臘哲學家普洛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人的審美標準來看書法,則書法結構的秘密迎刃而解。
  • 卡夫卡:你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
    有什麼值得苦惱的呢。甚至,有個哥們,更厲害,心裡不喜歡法律,卻為了他老爸的意願,膽怯又不敢反抗,一學法律不小心還學到了博士畢業。你其實是個善良仁慈的人,但並非每個孩子都具有堅韌的耐心和無畏的勇氣,都能一直尋覓,直至得到你的慈愛。你只可能按你自己被塑造的方式來塑造孩子,即通過力量、大叫大嚷和發脾氣,這種方式之所以很合你的心意,還因為你想把我培養成一個強壯勇敢的男孩。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除了簡單易懂的成語外,有一句非常深奧且富有玄機的話,也讓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知道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道生一這句話意思即為:大道化生出宇宙萬物的本源。凡事都有兩面性,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一的一面,事物和他對立的屬性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循環反覆。在這個世界,福禍相依,相互運動轉化,周行不殆,循環往復,如果從道體這個層面來理解,二代表的就是正負能量。
  • 香港幼兒性教育繪本被指「尺度過大」
    原標題:香港幼兒性教育繪本被指「尺度過大」」很多人小時候得到的答案都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如今,「撿來的」一代升級為父母,面對問出同樣問題的孩子,他們不想用自己小時候得到的答案糊弄過去,但又該如何回答呢?  近日,一組題為「 香港幼兒園性教育的漫畫」在各大論壇被頻繁轉載。
  • 中建·玥熙臺:讓出造房子的空間,方寸皆以人為萬物尺度
    當我們評論房子好壞的時候,衡量的基本標準就是人居住的感受。如今,人人追求功效,城市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生活空間的質量很難趕上心靈的需求,建築失去了與人的親密關係,廣告不斷誇大其商業價值。生活的快節奏,讓人不得不高速運轉,凡事走馬觀花,到頭來卻說不出任何一種花的樣子和香味。
  • 室內設計手法1比例和尺度
    這裡的「滿足理智要求」即指良好比例一定要正確反映事物存在的邏輯性。常用的比例有黃金分割比例,等分比例,西方古典比例,模數比例,人體比例。1、黃金分割比例1 : 0.618黃金分割律這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所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知道他的原因是由於他說過「萬物皆為數(all is number) 」這句名言,聽起來有點像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味道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個芻狗是指可以丟棄之物嗎
    周秋鵬前一陣在百度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國學知識問答節目,其中有一個題目是引用《道德經》中的句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問這個芻狗是指什麼,然後給出三個答案供大家選擇,在場沒有一個人答對。三個答案中有一個答案是指「沒有用的、可以丟棄之物」,設計題目的國學老師說這個才是對的。然後那個國學老師又進行了解讀,說芻狗就是古人祭祀時用稻草扎的狗,用完了就丟棄了,沒什麼用處。所以天地把萬物當芻狗,是不仁的,相當於是無情的,也是絕對公平的,不存在任何偏愛、偏心的。當時看了節目感覺哪裡有點不對勁。
  • 《三體》遇到ThinkPad X1 Fold:以萬物的尺度摺疊,以思考進化時代
    以思考進化時代,一方面我們以萬物的尺度摺疊,一方面我們像《三體》一樣用科技領導未來,ThinkPad自始至終一直是時代進化中的傑作,它過去代表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符號,如今更是開創次世代的新符號;它代表了過去的產品哲學,
  • 物質結構的層次和尺度
    但微觀的含義有兩種,生物學上的微觀通常是指肉眼看不見,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可以看見的東西,如把微生物、細菌、細胞等稱為微觀生命。它們的尺度大致在100μ到0.1μ之間。而物理學和化學中的微觀,是指原子和小分子的尺度,即0.1-1nm的尺度。為避免混淆,筆者建議把前者稱為「顯微觀(Optico-microscopic)」,後者稱為「微觀(Microscopic)」。介觀是指介乎微觀與宏觀之間。
  • 多人運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某種語境下指的是群P
    多人運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某種語境下指的是群P時間:2020-05-01 14:5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多人運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某種語境下指的是群P 呃...在某種語境下指的是群P,也就是在大於等於三個人的情況下做床上運動。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誰說的?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一」、「二」、「三」放在數學中,這只是三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字。首先,我們來看「道生一」,要想知道何為「一」,則需要先弄清楚何為「道」。說的直白一點,「道」是混沌虛無的和諧狀態,也是宇宙萬物的初始狀態。「無極而太極」,「太極」則是這種狀態開始具備了「分」的潛力,就是「一」。
  • 易經中天、地、人的概念到底指的是什麼?
    天是什麼?說起天這個概念,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頭頂上的這片天。但如果真的以為天僅僅是頭頂上的天空,就太淺薄了。天,更確切地說是天道,而天道又是什麼?其實就包含在我們日常看到的現象中,具體而言,就是寒來暑往,晝夜更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芻狗「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對祭品非常在意,一開始,人們祭祀的物品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但是普通人連飯都吃不起,怎麼可能用豬牛羊來祭祀呢,於是大家就用狗來代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到底是什麼?多少人用錯了地方
    從古至今有很多俗語、歇後語還有句子都被人們廣為傳頌,但有的時候卻並不知其出自哪裡,意思指的是什麼,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錯誤的理解和使用。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們應該聽說過,至少在看小說和網絡作品的時候見到過,最常見並且引用的最多。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