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竹鄉綠蔥蘢。 郭鯤 攝
茶鄉晨光。 張慶久 攝
夢入星德山。 郭鯤 攝
牛車河鄉三紅村農民在高山蔬菜基地採摘辣椒。 張慶久 攝
西安鎮桃安扶貧集中安置點。 張慶久 攝
西安鎮桃安村食用菌生產基地。 張慶久 攝
張建平 郭勇軍 劉亮節
大山茶廠成就一篇佳話
初冬的烏雲界,冬雨綿綿、寒意襲人。在雲霧繚繞的大山腳下的君和野茶廠,卻是暖意陣陣,笑聲不斷。茶廠掌門人詹立君正和茶廠員工、村民們一起盤點一年的收成,商討茶廠來年發展大計。
見到我們來到,詹立君打開了話匣子,興奮地聊起了茶廠往事。
烏雲界地處桃源東南部,為武陵山和雪峰山脈交會處,山高林密,風景怡人。2006年被劃為保護區。俗話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於道路崎嶇,交通不便,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出售林木。但被劃為保護區後,林木不能砍伐,經濟收入更加拮据。
2015年,桃源縣實施「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招商扶貧戰略。詹立君響應號召回到故鄉烏雲界,經過前期周密考察,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先前山上原有的野菜樹,投資2000萬元,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茶廠。
村民復耕一畝茶園,茶廠補貼300一500元,同時茶廠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村民手中的鮮茶葉,確保茶農收益。茶廠每年還拿出盈利的20%用於年底分紅。去年總額達到40萬元。對於入股的村民,年終另外再享受12%的分紅。茶廠生產的有機紅綠茶,由於綠色無汙染,品質優、口感佳、生態環保,屢獲大獎,暢銷省內外。去年銷售額突破4000萬。帶動周邊6000多人致富,其中有1270人為建檔貧困戶。茶農人均收入增加上千元,工廠工人年收入人均近3萬元。
「搭幫縣裡扶貧政策好,不僅老百姓脫貧致富了,茶廠的明天也會更加輝煌。」詹立君對茶廠的未來信心滿滿。
其實君和茶廠的勵志故事,也只是桃源縣實施扶貧開發戰略的一個縮影。在4400平方公裡的桃源大地,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黃石鎮新灣村,有不向命運低頭的農家婦女黎祖華,雖然丈夫長期患病,但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搞養殖、種辣椒。以自己的苦幹巧幹、務實和自信,借扶貧東風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九溪鎮官坪村,有人殘志堅的村民羅傑,組織五名殘疾人開辦生態豆製品廠,得益於桃源縣免費技能培訓,經營效益百尺竿頭節節高,一路歡歌奔小康。
在架橋鎮葉定坡村,有因病致貧的農戶覃小四,又是種油茶、花木,又是搞蛋雞養殖。八面來財,風生水起,僅兩年時間便已徹底脫貧。
當然這些脫貧致富的活生生的例子,主要來源於桃源縣實施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桃源縣從一開始就把扶貧工作作為一號民生工程來抓。
由27名縣級領導帶隊,135個後盾單位參與,組建了34個縣委駐村幫扶工作隊,並抽調68名高素質幹部長期駐村工作。同時,明確了3453名縣鄉幹部按要求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原來結對的村組幹部也統一調整為縣鄉幹部,基本實現了幫扶力量均衡全覆蓋。今年8月還集中開展了「幹部結對幫聯月」活動,9月發起了「周末扶貧日」活動,10月開展了「全國扶貧日」活動,做到了幫扶工作長抓不懈,一抓到底。
扶貧發力譜寫一段輝煌
從2014年到2016年,全縣共有34605名貧困人口脫貧,24個貧困村退出。2017年預計將有逾萬人脫貧,20個貧困村脫帽。
由此上溯到3年前,桃源縣共識別貧困人口77453人,貧困村66個。主要分布在西安、茶庵鋪、楊溪橋、理公港等自然條件艱苦,區域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地區。
兩相對比,三年時間貧困人口數下降超過一半,成績斐然。
「這主要得益於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桃源縣扶貧辦主任羅培煌認為,脫貧攻堅講的是政治,幹的是民生、體現的是大局、反映的是黨性。
近年來,桃源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期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講話精神,以及省市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部署,緊扣精準二字,大力實施產業、金融、教育、健康扶貧,加強保障力度,以資源開發為基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高貧困群眾收入。
為此,桃源縣計劃從2016年開始3年內易地扶貧搬遷11967人。去年完成3149人,建成集中安置點14個,並迎來了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的召開,龍潭鎮杜家坊和棗兒埡2個集中安置點作為全市的樣板工程進行了展示,先後吸引周邊多個縣市來桃源參觀學習。
今年易地扶貧搬遷全部採取分散安置方式,搬遷3787人、1096戶,現已全線開工,有1055戶完成主體工程,416戶已入住新房。同時,出臺了《桃源縣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啟動了易地搬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其工作經驗代表常德市在全省進行了推介。
桃源縣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支持貧困戶申請小額貸款,破解資金難題。去年,全縣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8219筆、35283萬元,放貸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迎來了常德市金融扶貧現場會的召開。今年計劃再發放1億元,現已完成8200萬元,11月可實現預期目標,將遠超全省4117萬元的考核標準。同時,通過扶貧開發公司發放貸款紅利2450萬元,每個貧困戶每年可直接受益2400—4000元,惠及2萬多貧困人口。
全縣建成村級光伏發電站10座,集中開發油茶8000畝、七星椒1550畝、南竹3萬畝,打造了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受益貧困群眾達1.5萬多人。觀音寺鎮舒溪村立足富硒資源優勢,發展富硒皇菊產業基地200多畝,每畝可實現純收入5000元以上。沙坪鎮湖湘坪村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烏雲界「花源裡」旅遊景區,成為全省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同時,試點推進「企業+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在楊溪橋鎮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10萬元,購買茶園284畝,通過「君和茶葉」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吸納貧困戶就近作業並參與分紅,很好地解決了周邊9個村、325個貧困戶、1065個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在持續推進教育三年攻堅、薄弱學校改造、合格學校創建等一系列項目的基礎上,今年,桃源縣再次投入1.8億元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其中,投入1.4億元完成旱廁改造項目28個3595平方米,新建教學及輔助用房4.3萬多平方米,維修改造教學及輔助用房3.8萬多平方米,改造田徑運動場9個,新建教師周轉房214套;投入3000萬元推進教育信息化,配備多媒體教室113間,計算機教室75間,班班通教室560間,電腦3000臺;投入1000萬元推進實驗室設備和教學儀器配備,配備農村中小學成套實驗室物理7間、化學18間、生物4間、科學33間,教學儀器涵蓋中學物理、化學、生物,小學數學、科學、音樂、美術等科目。持續的高強度投入,讓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大幅度改善,得到了省義務教育均衡縣督導評估組的高度肯定。建立全縣貧困學生全覆蓋幫扶臺帳,落實扶貧助學基金4000萬元,資助學生5000多名。
大力實施送培到縣、送教下鄉、教師工作坊、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等培訓項目,對全縣教師實行全方位、滾動式的培訓。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把文昌中學、實驗學校、漳江小學等全縣中小學的龍頭學校作為開展教師培訓的基地,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增強。2015年以來,全縣共完成「國培計劃」培訓6492人次,「省培計劃」培訓337人次,市培培訓356 人次,縣培培訓6897人次。2015年、2016年,桃源縣連續兩年在省國培辦的年度績效考評中被評為A類項目縣。創造了師訓工作的「桃源模式」。因教師培訓工作成績突出,2015年,縣教師進修學校被評為「全國示範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共救助近1000人次,發放救助金400餘萬元,醫療救助「三個一批」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工作正在推進中;每年開展貧困對象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就業培訓、「兩後生」培訓等各類培訓150餘期,培訓人數5000人次以上;重新認定了貧困戶兜底對象718戶1571人,實現補貼收入和脫貧標準線「兩線合一」;全面落實貧困戶危房改造政策,去年完成633戶,今年預計完成1100戶。
砥礪奮進再造一個傳奇
「到2020年,桃源將實現貧困村都有4萬元以上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貧困發生率降低到2%以下。」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桃源縣委書記湯祚國的表態擲地有聲。
今後3年,桃源縣將力爭實現剩餘的16430名貧困人口、22個貧困村全面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確保完成脫貧任務。
按照「統一規劃、連片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採取「財政投入、項目整合、群眾自籌」的方式,大力推進「六件實事」建設,不斷改善貧困地區基礎條件。
目前全縣已完成投入6億元以上,實現了安全飲水全覆蓋,硬化村道203公裡,疏通溝渠191公裡,整修堰塘239口,完成電網改造19個村,寬帶覆蓋34個村,「戶戶通」安裝4651戶,新改建村綜合服務平臺53個。
桃源縣扶貧辦主任羅培煌表示,下一階段桃源將主要抓好五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到戶政策抓落實,確保貧困戶能享受的扶持政策全部享受;二是把易地搬遷抓落實,確保危房戶和無房戶有家可住;三是把扶貧產業發展好,促進貧困戶和貧困村增收;四是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上來,改善發展環境;五是把社會扶貧抓深入,在充分搞好縣鄉幹部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利用中國社會扶貧網平臺,號召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對貧困戶進行直接捐助,凝聚全社會力量幫扶。
有理由相信,3年後的桃源必將為全國提供一個扶貧攻堅的桃源樣本。百萬桃源人逐夢不止,傳奇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