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在這片孕育了中華兒女的土地上,有著很多封建時期留下來的名勝古蹟,其中長城更是成為我國的名片和世界史上的奇蹟。時至今日,長城已經擁有了2000年的歷史,歷盡2000年而不倒的長城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項奇蹟。
而說起長城的歷史,我們都不免會想到秦始皇。其實秦始皇可能不是最初長城的建造者,建造長城最早要追溯到西周時期。那麼這麼說起來,長城的歷史,又往前延了幾百年。
那麼,歷盡這麼長時間都不倒的長城,到底用了什麼樣的黑科技,才能讓它保持這樣呢?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為了斬斷六國之間最後的反抗,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各諸侯國禦敵的城牆拆毀。
而這時候,秦始皇在華夏大地,面臨的唯一威脅就是北邊的匈奴,而且以秦帝國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和以匈奴為代表的草原遊牧民族仿佛有著一些天然的敵意,那些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經常打劫邊境,或時刻覬覦中原,於是秦始皇下令建造長城,以抵禦匈奴的進犯。
而且看當時的地圖,當時築起的長城距離綿延萬裡,全部建築在山谷,隘口和必經通道上,烽火相望,每隔一段距離還增設防禦設施,構築堡壘,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2000年前,這便是奇蹟,龐大的工程到今天還能尋到遺蹟,憑的又是什麼呢?
現代的建築工藝能有百年的歷史已經可以說是世所罕見了,這還是有賴於如今鋼筋混凝土的普及。實際上,秦長城中的大部分都是用夯土夯制而成的,也就是後代人們口中常說的「三合土」,只有極少部分使用了精美的磚石結構。但即便是這樣,數千年以來,長城也依舊雄踞北疆。
如此龐大的工程,如今依舊能供給世人瞻仰,憑藉的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建造長城之前,當時的秦朝也曾做過很多技術上的調研。當時的秦人掌握了一項建築機密,就是將糯米熬成湯汁然後混合在土木一類的建築材料中,變成類似於混凝土的材料,再將其一層層鋪設上去,如此堅不可摧的結構任憑風吹雨打,地質變遷也依舊堅不可摧。
而且,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運輸條件並不是很好。很多材料都沒有辦法實現大跨度運輸,因此當時建造長城的人也就只能就地取材。在有限的材料上,古人依舊用智慧巧妙地將有限的材料堆疊凝固在一起。
例如玉門關正處戈壁,由於黃土資源缺少,又沒有運輸工具,當時的設計者便巧妙地採用沙爍和蘆葦相結合的方法,沙爍中富含鹼份,蘆葦中富含鹽分,兩者堆疊在一起會形成奇妙的化學反應,最終凝固在一起。
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長城,但是它都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在我國西北,很多荒無人煙的地區,都依舊能看到秦長城的斷壁殘垣,守護著當年漢胡的分界。
這歷經千年的不破之牆,雖然採用的是糯米,蘆葦,黃土和磚石,卻已經變成華夏民族的脊梁,它的精神意義早已超越了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