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媒體報導天津大學與廈門大學「兩碩士論文雷同」的情況,兩所高校均於10日發布處理結果,分別認定兩名涉事學生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並撤銷其所獲碩士學位。
7月10日,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撤銷劉宇宸碩士學位的公告》。公告稱,經學校調查認定,劉宇宸的碩士學位論文存在由他人代寫的事實,決定撤銷劉宇宸所獲碩士學位。
同日,廈門大學研究生院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2014級軟體工程碩士林鯉涉嫌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結果通報》。通報稱,該生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撰寫中存在買賣論文的學術作假,構成學術不端行為,校方決定撤銷其碩士學位,撤回其碩士學位論文,註銷其碩士學位證書。
此前有媒體報導,天津大學軟體學院軟體工程專業2018屆碩士畢業生劉宇宸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J2EE的環保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與同年畢業的廈門大學信息學院軟體工程專業學生林鯉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J2EE的環保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在標題、摘要、正文結構、內容等雷同或高度相似,多個段落一字不差。終於有了定音。
為何近年來學術造假層出不窮?
點擊播放 GIF 0.0M
首先是以前沒有建立嚴格的學術體系。
其次,信息曝光度增加,之前很多人還問為什麼這幾年案件頻繁,其實犯罪率是大幅度降低的,只是網上新聞把千裡之外的事情給你拉近了,學術造假也如此。
然後,發展階段的轉變,譬如以前很多產業都是山寨起家的,但是到現在這個階段山寨不行了。因為,產業起來後不能再靠山寨混飯吃了,學術、教育本身也是個產業,無非資金來源不同,但是發展階段也是如此。
最後,被處理的學術不端者,通常都是小角色。只要是有一定權勢的造假者基本毫髮無損,而這些人基本靠造假上位的。這對年輕人起了一個非常壞的示範作用。比如,前年全球有名的哈佛大學心臟幹細胞造假事件,有多少國內學者跟進的噢,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一查就知道了,騙取並浪費了多少經費哦,但他們毫髮無損,這是沒有道理的。
學術不端,抄襲,造假的現象到底有多嚴重?
據國外論文網站數據顯示,在1991年至2012年共收集的75萬篇涉及論文中,6372名中國作者中有688人被標記抄襲,比例超過10%,而註冊作者數最多的美國,26052名作者中涉嫌抄襲的比例為4.7%,同為工業發達國家的德國則為3.2%。2015年4月,英國大型學術醫療科學文獻出版商現代生物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BMC)撤銷了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該公司暗示顯示出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2010年,中國科技部曾組織對科研造假行為進行調查,根據《自然》雜誌顯示,在調查涉及的中國6家頂級研究機構的6000多名科研人員中,大約1/3承認有過剽竊、造假行為。而中國國情研究會調研員董協良調查則發現,每年網上揭露的國內學術造假事件大約有100起。中國買賣論文等造假行為的市場在2009年就達到近10億元人民幣。
學術造假有哪些危害?
首先,對於被抄襲者而言,如果他人的抄襲未曾被發現,卻能夠順利的畢業,順利的拿到自己想要的成果,真的是一件非常受打擊的事情,會打擊自己在學術上的積極性。
其次,學術造假破壞了整個學術環境的健康發展,與學術研究理論相違背,不利於整個學術界的創新,阻礙科研技術的進步。
然後,對於其他學術研究者而言也影響頗深,大家可能會不能潛心做學術研究,有什麼問題儘管「參考」同行的就可以了,不利於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探索,影響大家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最後,國家對於科研都是有經費補貼的,學術造假無疑是對科研資金以及科研資源的浪費,過國家來說也是一種浪費。
如何不被學術「殺死」?
學術,特別是理論物理和數學,知識積累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要學個大概,起碼上十年,這麼漫長而艱苦的學習,會將大部分人「殺死」,走向了學術不端的道路。那麼,科研者如何保持自己的學術生命,保持初心呢?
重要的在於科研者要有較高的學術素養,包括無畏的精神,獨立的意識,批判的思維和勤奮的態度。
如何培養一個人的較高地學術素養呢?
景牛在線小編認為,概括之,「勤學、好問、善思、多寫、常改」。
一、勤學
「勤學」的意思就是說熱愛學習,樂於學習,沉浸其中,樂不知疲狀態。在當今,這樣一種積極狀態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第一,學習對象的確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古訓,今日讀來,仍感有用。
第二,學習工具的選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現代人學習和生活的方式。生活於」E-時代」的我們,應充分利用時代發展的先進成功,改進我們的學習方式。
第三,學習方法的使用。學習方法的靈活使用,是提高科研成效的保證。
第四,從實踐中學習。只有理論化的知識用於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理論,這才是學習,甚是科研的應有旨歸。
二、好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更重要,更有意義。
三、善思
思考一是為了鞏固舊知識,二是為了發現新知識。讀書的過程是積累知識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是消化知識的過程。
四、多寫
寫作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還可以鍛鍊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平時多寫,就可以訓練自己思維的敏捷度。
五、常改
有時會有錯別字,有時標點符號錯誤,有時是語法錯誤……反覆反覆再反覆,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而此種狀態,也正是一個人學術能力的極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