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棚法處理隧道特大坍方段的施工技術

2020-12-25 建設工程教育網

  本文從施工的角度較為詳盡地闡述了管棚法的施工技術及施工中應注意的關鍵問題,結合工程實際對管棚法處理隧道特大坍方體的應用技術進行簡單介紹。

  1.坍方體處理施工技術方案

  1.1施工方案與治理原則

  1.1.1施工方案

  根據坍方體的工程地質特點,確定了在拱部1°範圍內施作Φ89長管棚,管棚間距30cm,結合超前預注漿技術在開挖輪廓線外形成約4m厚的加固圈,並在開挖時以小導管補強注漿加固技術為輔的綜合技術方案。開挖採用上下臺階法,上臺階高度約4m,採取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法,上下臺階間距長度5m,以人工開挖為主,對局部未坍方部位可採用鬆動爆破。在開挖後立即施作格柵拱架及錨網噴支護體系,充分調動加固後的圍巖的承載能力,使初期支護與注漿加固的坍方體形成整體支護結構,並建立科學的監測體系,監測支護體系的變形,判斷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1.1.2技術難點與關鍵

  (1)長管棚與注漿加固圈在拱頂形成了穩固可靠的固結殼,作為支承長達18m高約50m的鬆散坍方體超前支護體系(保護殼),是保證開挖安全和防止坍方的進一步擴大的關鍵技術。

  (2)坍方體內大部分呈鬆散碎屑狀,且又混有大小不一的硬質巖塊和前期坍方處理時用以支撐的方木等建築材料,施鑽困難,成孔性差、容易卡鑽、下管難度大。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係到26m管棚的安裝成功率和注漿的效果,也是坍方處理的難點所在。

  (3)坍方段地處斷層破碎帶,地層連通性好,坍方體鬆散度大,且坍方前施工的小導坑均直接與注漿區相連通。由於注漿區域廣而連通性好,因此必須對注漿順序及注漿工藝進行詳細計劃,以防止漿液向無用的地區擴散,控制注漿量,以最小的注漿量獲得最好的注漿效果。

  1.2治理原則

  施工方案和治理原則:「管超前,預注漿,多循環,短開挖,強支護,勤量測,早封閉」。

  2.施工技術要點

  2.1施工工序與步驟

  2.2工作面預注漿

  在長管棚施工前,應對工作面進行前進式分段預注漿,注漿分段長度為5m.以水泥單液漿為主,內加速凝劑,在必要時採用C-S雙液漿。工作面預注漿的目的是加固工作面鬆散體,以保證管棚鑽孔方向的精度,同時穩定工作面,確保開挖時工作面的安全。

  2.3長管棚與預注漿

  2.3.1管棚參數

  鑽孔仰角1°~3°,管棚間距30cm,管棚長度26m,採用Φ89(厚5mm)無縫鋼管,共計52根管棚。

  2.3.2鑽孔工藝

  預設Φ127導向管→Φ108套管鑽進18m→Φ90鑽孔鑽進26m→下管(帶Φ90鑽頭)→取出Φ108套管→封孔注漿。

  2.3.3管棚注漿

  注漿分三序孔注入,注入順序依次為C-S漿、水泥漿、水泥砂漿。注漿應在鑽孔下管完成後立即進行,以便在鑽相鄰孔時可做為當前注漿孔的檢查孔。所有管棚鋼管均以30號水泥砂漿充填,以加強鋼管的剛度。

  2.4小導管注漿補強

  長管棚注漿加固範圍有限,很難達到4m的加固圈,為此在開挖過程中,需施作小導管注漿補強。小導管採用Φ32焊縫鋼管,長5.5m,開孔長4m,間距60~75cm,外插角41°。小導管注漿採用C-S雙液漿,注漿量根據現場情況定,以確保開挖為目的。

  3.問題與解決措施

  3.1問題

  (1)主要存在卡鑽、掉鑽頭、坍孔、退鑽與頂管困難等問題。

  (2)坍方前開挖的下導坑斷面約有20㎡,長度約為20m,由於密排棚架的作用,坍方體並未將導坑內填滿,約有150m3空洞,漿液向空洞內充填並不能對開挖穩定起到穩定作用,同時又造成浪費,防止漿液向空洞內滲流是注漿中的關鍵環節。

  3.2措施

  3.2.1帶鑽頭頂管

  採用套管跟進施鑽只能有效地解決前20m坍孔、卡鑽等技術難題,因為套管跟進越長孔壁周圍坍碴、碎石與管壁的摩阻力就越大,鑽進負荷扭矩也越大,致使鑽進困難,同時易產生管接頭因扭矩大而損耗斷管等嚴重事故,一旦發生斷管現象,則整個孔將被廢棄。

  3.2.2總體施工工序的調整

  首先進行工作面預注漿,在此基礎上進行管棚施工。但由於注漿量大,注漿時間長,造成鑽孔作業空閒時間多。為此,對施工工序進行了調整,即在工作面注漿的同時穿插進行部分管棚孔的施工。但為確保周邊管棚孔的注漿加固效果,確定了穿插管棚孔施工的原則是:遵循設計時的工作面預注漿超前的原則。總體施工工序的調整為施工工期爭取了時間,同時也保證了周邊注漿加固效果。

  3.2.3注漿施工的技術措施

  (1)改變漿液材料。預注漿時,根據其注漿目的是填充坍方體空洞,對固結體強度要求不高,同時由於原開挖的小導坑留下的空洞較大,採用較高強度的注漿材料不僅造成浪費,也為後來的開挖帶來了困難。為此,據孔鑽記錄,A、I、H三個工作面預注漿孔分別在6m、10m、17m處有50~120cm不等的架空區,對這三個孔不同斷位的注漿材料進行了變更,由原設計的水泥漿與水泥砂漿改為粘土水泥砂漿。變更後的漿液含粘土約為25%,28d固結強度在8~13kgPc㎡,可滿足工作面穩定的要求,凝結時間約為3~5d,流動性好,不僅降低了工程成本,也具有良好的填充效果。三個孔三個段別分別共計注入粘土水泥砂漿120m3,約佔空洞總量的80%.

  (2)採用間隔注漿獲得注漿加固效果。在進行管棚注漿時關鍵是獲得管棚內外形成厚約2m的注漿加固圈,但由於坍體內有許多塊石相互棚架,致使坍體內空洞大而多,這些空洞有的直接與坍空區相連,注漿時漿液在壓力作用下通過這些空洞洩流至坍空區,而不能在管棚附近均勻擴散,從而使注漿加固圈無法形成。為此,根據經驗採用間歇注漿法,即當長時間注漿壓力上不來時,說明漿液順空隙洩流至坍空區,這時將漿液凝結時間調整至30~50s,注漿1~5min,停40s,待原注入漿液初凝變稠後再注,如此反覆,則原先的洩漿通道逐漸變小並最終堵塞,漿液即在管棚周圍達到均勻擴散的目的。

  4.施工質量與效果評定

  (1)導向管外插角為2°~4°,間距28~33cm,滿足設計與規範要求,為保證管棚制安精度創造了條件。

  (2)管棚孔鑽進過程中僅有一個孔打偏與另一管棚相交,僅佔管棚總數的2%.根據下管記錄,因卡鑽、斷管等原因52根管棚中只有9根共計16m未頂進,僅佔設計管棚總長度的1.1%.根據開挖所揭示的情況,管棚制安基本達到了整齊劃一的要求,在開挖線外形成了穩固的護拱棚架作用,總體質量達到了優。

  (3)每二序孔鑽孔時出現了全孔回水,鑽孔、下管容易,鑽孔物中有水泥凝結塊等現象,與開始第一序孔鑽孔時卡鑽無回水形成了對比,說明第一序孔注漿已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並達到了固結充填的好效果。

  (4)根據注漿記錄,第二序孔注漿時注漿壓力上升明顯快於開始注漿時,也說明坍方體空洞回填充實。

相關焦點

  • 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塌方的處理措施是什麼
    問: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塌方的處理措施是什麼?  答案:(1)隧道發生坍方,應及時迅速處理。處理時必須詳細觀測坍方範圍、形狀、坍穴的地質構造,查明坍方發生的原因和地下水活動情況,經認真分析,制定處理方案。
  • 市政工程:管棚施工技術
    管棚施工技術  管棚超前支護是噴錨暗挖(礦山)施工隧道超前加固的輔助施工方法(簡稱管棚法)。本條簡要介紹管棚法的施工技術。  一、結構組成與適用條件  (一)結構組成  (1)管棚法是為防止隧道開挖引起地表下沉和圍巖鬆動,在開挖掘進前沿開挖工作面的上半斷面周邊按設計打入厚壁鋼管,在地層中構築的臨時承載棚防護下,為安全開挖預先提供增強地層承載力的臨時支護方法,與小導管注漿法相對應,通常又稱為大管棚超前支護法。
  • 隧道特殊管棚支護工法-導向跟管鑽進法
    但就傳統的管棚工法而言也是具有很多局限性的,比如支護作業因受施工環境如場地狹小、土質較差等條件的制約,目前廣泛採用的大管棚工法均一次性施作距離較短或者施作深度較大時往往偏差太大不能滿足設計要求而美中不足,往往在隧道內管棚施工時進行分段打設並要在分段開挖口處預先設置管棚工作室,這種傳統的管棚施工方法既費時費工又費料且回填時施工困難,北京就出過因工作室回填引起地面道路起鼓高500直徑6米的事故。
  • 膨脹土隧道塌方處理技術
    4塌方處理方案  處理塌體的總體方案:首先對塌體進行大管棚施工,然後在已施工完畢大管棚上方進行混凝土造殼,在混凝土殼體的掩護下,實施四臺階開挖,並且加強支護,具體措施如下:  4.1對GDK48+893.5~GDK48+898.5段塌方部位用塌方碴料從兩側向中間進行回填,回填至拱頂設計標高后對剩餘空洞採用輕質材料進行填塞
  • 黃蓮壩1號隧道管棚首件工程施工工藝總結
    為了使隧道洞口工程超前管棚施工能夠達到設計和規範要求,我項目部於2018年4月28日進行了黃蓮壩1號隧道出口端右線洞口管棚首件工程(1-39#共39根管棚)施工,並在施工中對各個工序進行了控制及檢測,其結果基本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現將管棚施工過程總結如下:一、工程概況黃蓮壩1號隧道為短隧道
  • 隧道洞內管棚作業指導書
    隧道洞內管棚作業指導書1.適用範圍適用於一般隧道洞內管棚施工。2.作業準備2.1內業技術準備編制技術交底書,在施做前組織施工人員認真學習技術交底及各種規範,閱讀施工圖紙,並對現場地質情況進行詳細澄清,熟悉規範和技術標準。制定施工安全保證措施,提出應急預案。
  • 隧道進出洞施工作業指導書
    隧道進出洞施工作業指導書1、適用範圍適用於一般隧道進洞施工作業。開挖前的施工準備及注意事項:①邊坡路塹土方直接用挖掘機挖裝。石方採用鬆動爆破法施工,邊坡輪廓線要進行光面爆破。開挖過程中儘量避免山體產生擾動,防止山體滑塌,確保施工安全。②開挖自上而下逐段按照設計坡度開挖,每層厚2~3米,逐層加固,即開挖一層及時加固一層。
  • 隧道工程施工:隧道超前管棚支護施工要點
    由於管棚鋼管設置較密,施工精度要求高,因此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在施作套拱時,預埋一定量的導向管,加強鑽孔導向。施工混凝土時,導向管的兩端有編織袋堵塞,防止混凝土進入導向管。②搭設平臺。碗扣式鋼管搭設平臺,搭設時由下往上逐層使用,逐層搭設。平臺要滿足承重和水平推力的要求。③設備定位。鑽孔前,對鑽孔的位置、鑽杆的傾角及方位角都要認真校對,保證鑽機軸線與導向管軸線一致。
  • 一建市政實務備考之超前預支護及預加固施工技術
    三:超前預支護及預加固施工技術【超前小導管、深孔注漿、管棚】1: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①適用條件:a軟弱、破碎地層中成孔困難或易塌孔,且施作超前錨杆比較困難3:管棚支護①結構組成a管棚是由鋼管和鋼格柵拱架組成;b鋼管入土端製作成尖靴狀或楔形,末端支架在鋼拱架上;c管內應灌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②下列施工場合應考慮採用管棚進行超前支護
  • 國道109新線高速公路黃巖溝1號隧道施工進展順利
    位於門頭溝區的國道109新線高速公路黃巖溝1號隧道施工進展順利,目前,右線已進洞,上臺階進尺10米,中臺階進尺5米。左線管棚打設、注漿均已完成。記者在黃巖溝1號隧道右線進口施工現場看到,六工區施工方正在進行工程初期支護中的最後一道工序,施工人員利用大型機械設備,向隧道巖壁噴射混凝土,確保圍巖的穩定性。由於黃巖勾一號隧道進口段的地質是土夾碎石的情況,造成施工難度極大,施工方在做好初期支護的基礎上採用CD法開挖。
  • 噴錨支護技術和超前加固技術要點詳解
    2.在淺埋軟巖地段、自穩性差的軟弱破碎圍巖、斷層破碎帶、砂土層等不良地質條件下施工時,若圍巖自穩時間短、不能保證安全地完成初次支護,為確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進度,應採用各種輔助技術進行加固處理,使開挖作業面圍巖保持穩定。
  • 非洲最大斷面隧道全面貫通,中企再破世界級施工地質難題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天津港保稅區企業中鐵十二局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獲悉,繼今年6月隧道左洞貫通之後,由中鐵十二局國際公司負責承建的阿爾及利亞貝佳亞高速公路連接線項目重難點控制性工程西迪艾士隧道右洞也於近日順利實現貫通,標誌著中鐵十二局國際公司自完成北非第一長隧道甘塔斯隧道後,再次攻克泥灰巖地質施工的
  • 地鐵隧道超近間距CRD法施工4D仿真
    引 言當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地鐵工程建設領域在施工管理方面運用數位化技術的研究相對薄弱,尤其是人機互動4D智能控制工程尚未在實際工程中得到真正開發和使用。車站結構示意圖安蒲區間在左線K22+404.634—K22+449.595、右線K22+404.247—K22+449.200段下穿既有5號線蒲黃榆站,左右線各45m,其中位於既有5號線結構下方長度為22.6m。區間隧道開挖輪廓線距既有蒲黃榆站底部距離為0.348~1.580m。
  • 「衝刺在春天裡」麓景路南延線隧道西主線大跨段順利貫通!
    5個月攻克大跨段難題焊接工人正在進行部件加工據項目負責人李國元介紹,東、西線分叉大跨段是該項目最大工程難點,在大跨段合流處,開挖斷面大,最大斷面為273m2,採用連拱法、雙側壁導坑法等4種工法,施工工序複雜
  • 淺談烏竹嶺隧道右洞塌腔處理施工技術
    摘要:本文結合諸永高速公路烏竹嶺隧道右洞大塌腔處理施工實例,介紹了對塌腔施工的一些具體施工技術措施。 1 工程概況 諸永高速公路烏竹嶺隧道右洞為分離式三車道隧道,隧道斷面為三心圓,全長645米,塌方最大高度14米(原開挖線上),塌方體積3500方,縱向長度32米,橫向寬度13-15米。
  • 2018年自考《隧道工程》模擬試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隧道工程》模擬試題及答案一、單選項題(每題1分,共10分)1、新奧法是(   )A、一種施工方法 B、施工原則 C、礦山法 D、全斷面施工法2、選擇施工方法應根據(   )A、隧道長度 B、工期要求 C、地質條件 D、安全生產
  • 廣西樂業隧道塌方9工人被困:塌方段長約20米...
    隧道施工塌方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前言: 在地質不良的地段修築隧道,常會遇到洞頂圍巖下榻、側壁滑動,甚至冒頂等嚴重事故,這些現象在施工中稱為塌方。塌方威脅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誤工期、圍巖更不穩定。
  • 中鐵隧道集團成功穿越中國首條高鐵高瓦斯隧道煤層段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中鐵隧道集團聘請了中南大學、北京交大、重慶煤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協助項目技術人員進行專項方案編制,同時邀請史玉新、何振寧等10餘名行業知名大師對煤層段專項施工方案進行評審。,為應急救援贏得時間;四是壓風自救系統,在主井洞口附近設置空壓機房,安設兩臺空氣壓縮機,壓風自救管路同壓風管路共用,向隧道內提供風壓;五是供水施救系統,在洞口建設有效容積為200立方米的水池,水淨化處理後向地面、隧道供水;六是通信聯絡系統,在隧道內安裝KT1017型本安電話話機,在地面調度室、值班室、壓風機房、主要通風機房安裝普通話機,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
  • 中企攻克世界級工程難題 非洲最大斷面公路隧道雙線貫通
    該項目北起阿爾及利亞貝佳亞港,南與東西高速公路相連,途經5座城市,全長100公裡,項目合同金額13.02億美元,是阿爾及利亞自東西高速公路之後又一條由中國鐵建參與施工的高速公路。項目建成後,貝佳亞港至東西高速公路行車時間,將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1小時。控制性工程西迪艾士隧道的雙線貫通,將充分發揮貝佳亞港運能,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投資,激活當地旅遊市場,帶動疫情期間當地經濟復甦。
  • 公路隧道塌方段治理方法
    1 工程概況  某隧道為分離式隧道,設計淨空斷面為14.0m×5.0m,曲牆複合式襯砌結構。按新奧法施工,進出口段採用大管棚、超前小導管、型鋼支撐或超前錨杆、鋼格柵拱架成洞。   隧道特點:①隧道地處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約為10°~30°,植被較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