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其包括導商(LQ)等。它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提高情商的基礎是培養自我意識,從而增強理解自己及表達自己的能力。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
情商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價值觀。尊重個體在家庭教育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總結得失,積極向前看。有人會說:「不要跟我談什麼價值觀,我的價值觀就是錢」。還有人說:「我曾經碰到的那些人讓我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如果不碰到這些人,我會走得更快、更好更成功」。原來,事後諸葛亮就是肯定自我的高明,否定自我的歷史。
人的情商從哪裡來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生活問題。我們曾經走過什麼路,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唱過什麼歌,發過什麼脾氣,吵過什麼架,都會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臉上,也會浸入孩子的心靈。很多人在沒有成功之前,會總結自己的過往,而一旦成功,又容易把自己拔得很高,把曾經得到的幫助視為理解當然,貶低曾經提供過幫助的人。在意識深處認為不需要走這些彎路,也不需要碰到這些人,殊不知,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你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只會碰到什麼樣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你只認同你現在的自己,卻鄙視曾經的自己。
其實,情商的價值觀大於情商的能力。有些人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踐踏別人的觀點,把對自己有利的人歸於自己的同類,把對不利於自己的人視為異類。從批判到再棒殺,從嫌棄到再拋棄。不斷抬高自己同時,無限貶低他人。清晰界定的標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聽不聽話,能不能給其帶來即時滿足的價值。與此同時,隨時隨地的展現自我的優越感,讓自己成為「先知」,總愛把最高標準或者以國外的某些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而忽視了人所處的環境和現實情況。
那些鼓吹外國的月亮多麼圓的人,在疫情面前,其價值觀瞬時祼露到一絲不掛。其實,你認識什麼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為誰。另外,誰想帶你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學到了或者得到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你為別人做了什麼。有人說層次越高的人越平易近人,層次越低的人越狗仗人勢。其原因就在於,總以為自己比別人更高明。層次高見識也高,層次低見識也就低。但這都是表面現象,核心在於隱藏於心態背後的價值觀。但問題又不止於此,找靠山抱大腿並不能解決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就是說,沒有能力就算找靠山、抱著大腿也做不成什麼事,反而可能壞事。
從相聲、小品、電視劇、電影、短視頻、包括很多的文學作品,最愛用小人物命運反轉的手段來扣人心弦,奪人眼球,這無可厚非。但其背後的邏輯卻是不斷下探的底線思維,你狂任你狂、你橫任你橫、你豪也可任你豪。時代的腳步不是與你無關,也不是與你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命運共同體。如果你不能把自己放在社會關係的層面來思考自己行為,那麼最終被拋棄的同時,也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比如仝卓自揭高考舞弊的老底,挑戰法律權威和公眾的認知底線,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一個人的言行所代表的不是其個人行為,而是一個家庭的代際傳承的文化。見過什麼世面和走過多少路,上過什麼大學,會幾種語言,甚至於你去過多少個國家,並不能說你就有多優秀。關鍵在於你是如何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是平視、仰視還是平視。也就是說,你的視角決定了你為人處世的價值觀。而這些家庭文化的素養,一定會在你身上被充分體現,而後又會被你的下一代完全吸收,再傳遞到你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在學齡前,孩子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幾乎是不加選擇的吸收。從他們跨過春青期到參加工作,家庭教育的所有成果都將被孩子帶入自己的婚姻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其決不會放棄自己構建的思維體系,也不可能擺脫自己的慣性思維。其結果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添加進自己所構建的框架之中,當這個框架添加到一定程度,並碰到了其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時,他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所有。而往往再次重新審視時,卻無視自己不足,並把失敗歸於別人的無能。最終他會發現,原來自己又重新活成了父輩的樣子,只是時代的環境不同而已。
就如人的口味,一旦你從小就習慣了吃辣之後,要讓你改變口味長期吃杭幫菜,你肯定會受不了。當然也有那麼一類人,年輕時出國生活了幾年,回來之後愛向國人炫耀吃西餐或義大利麵就是貴族品味,這是可笑的。其實,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或者喜歡吃什麼菜,你自己好好吃就行了,沒有必要以此抬高自己,把別人視為下裡巴人。強勢的人必有強勢的頑疾,一葉障目只見自己不見泰山。自以為是的強勢正確之下,靜默或順從代替了真實的聲音。
說到家庭教育,有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很多自己沒有結婚也沒有生養過孩子的人,卻向有孩子的人灌輸自己幻想中的家庭教育觀或者大吹國外的家庭教育理念如何先進。這純屬扯淡,在教育這件事上,沒有現實的生活經歷,千萬別亂彈,一彈就成笑話。試想,如果其是一丁克,不在教育一線也從來沒有生養過,卻跟別人吹小學或初中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的話,這就是胡說八道。每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所有孩子的成長有一些共同的規律,但共性之外還有個體差異的問題不斷顯現。因此,個體的教育是不可複製的。
疫情之下,中國制度所表現出來的優越性直接打醒了很多視外國月亮最圓的人,但還有絕大部分人卻不願醒來。還在鼓吹外國一切如何如何好。當然,好的一面我們要學習,但一切以外國的標準來衡量國人,就是是非不分、頭腦不清醒。魯迅曾說要做拿來主義。但拿來主義不是一切照搬,而要有所甄別。就以教育理念而言,不論是蒙臺梭利學前教育思想、弗洛伊德人格理論還是皮亞傑認知發展論,都各有優點,也各有不足。
比如,蒙臺梭利倡導的感覺訓練是孤立的進行的,她孤立地訓練幼兒的各種器官,某個活動只用來專門聯繫某種特定的感覺,割裂了各種感覺之間的內在聯繫。其感觀教育採取的方法有機械、呆板、枯燥乏味傾向,兒童長期利用感觀教育進行訓練,容易受到操作順序的束縛,不利於兒童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再如,弗洛伊德人偏重從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方面去解釋人的現實存在和行為動機,比較輕視社會物質文化生活對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決定性意義,這使他的人格理論塗抹上主觀唯能論的色彩;二是他將人格理論的心理學基礎局限於精神病人等非健康人群身上,這影響了人格論的一般性。
有人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的確,很多人固化於自己的認知,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你不能說他們不重視教育,恰恰相反,他們是高知群體,比普通人更重視教育,卻教出了一個連他們自己都不願直視的孩子。問題在哪呢?其根源就在於,把自己的認同強加於孩子身上,卻沒有從自己身上去找問題。用自己的焦慮破壞了孩子的承壓能力,導致孩子無法面對壓力的同時,以家長所不喜歡方式塑造他自己。而這個被塑造的自己,既不是孩子原來的自己,更不是家長所希望成為那個孩子。
情商情商,因情而傷、因愛而傷。情商情商,情在前,商在後。對孩子而言,情是親情、友情和無私的愛;而商可以是商量和共商,但絕對不是商業,更不是貿易和交換。因此,請忘掉自己,平視孩子,向生命致敬,重新定義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