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我與天中故事之九十七
趙蓓蓓 2010屆校友
逝者如斯夫,我從天津中學畢業已十年光景,自2004年踏入天中的校門,我在母校度過了六年的青春時光,那是一段意氣風發的歲月。
收到高中班主任申遠老師的邀請後,打開塵封的記憶,寫下寥寥數語,又正值天津中學二十周年校慶之際,對母校而言,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謹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校——天津中學。
我和天中算是摯友,天中是我的「故人」。我和「故人」的故事開始於2004年,13歲的我對天中的第一印象是陽光下淡紅色的牆磚分外溫暖,「就報這裡了」,我和母校這樣結下了「眼緣」。
當時的我,遇到了一批同樣朝氣蓬勃的老師們,英語老師鄭蕾、語文老師王津晶、數學老師馬敬秀,還有恩師柳拱平等,他們或風趣幽默、或滿腹經綸、或克己奉公,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傳道授業解惑,真良師益友。現在回想課堂上最難忘的當屬王津晶老師妙筆生花寫在黑板上的文字,她當時雖年紀輕,在我眼中卻已是「大家」,我每堂課都會默默模仿她的筆跡,只可惜自己只學到了一丁點兒皮毛,甚是自慚形穢。
初中畢業的我心氣很高,但距離「市五所」還是有幾分的差距,中考結束後班主任鄭蕾老師親自給我打電話,語重心長地勸說:「你若是去了五所,可能也就是鳳尾,你留在天津中學卻可以當雞頭,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現在回想,若當時離開了天中,可能人生軌跡就會改寫。但無論是當「雞頭」還是「鳳尾」,自信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閘門。
2007年,我以高中生的身份再次與天中結緣,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首要任務自然是高考和成績。但現在若要問母校的什麼讓我終身受益匪淺,我要說是學校和老師們對學生三觀的培養,母校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
高中的我同樣遇到了一批品德高尚的教師們,英語老師王桂雲、政治老師白愛影、歷史老師李洋、數學老師劉利傑老師以及班主任申遠等恩師們,他們丹心育桃李、辛勤扶棟梁。一個個天蒙蒙亮的清晨和一個個日落西下的黃昏,老師們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他們以校為家,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當時我的英語成績比較差,王桂雲老師不厭其煩地為我輔導,幫助我克服了逆反心理,而今天的我能成為一名語言工作者,我十分感恩於從中學起就養成的學習能力。知識的記憶褪卻後,學習能力卻可以終身相伴。最讓我感動的是王老師的凜然正氣和鞠躬盡瘁,甚至可以說在我青春期世界觀、人生觀的養成中,王桂雲老師對我的影響舉足輕重,她是我的楷模,是我一生的恩師。
我個人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歷史李洋老師對於專業的造詣讓人嘆為觀止,他在課堂上能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將有些枯燥的正史講的曲盡其妙。「偉大叔叔的小侄兒」、「 汝哥定均官(你的哥哥一定是個官)」,不過很多時候李老師都是把大家說的捧腹大笑而自己卻巋然不動。
政治白愛影老師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家人,一位知心大姐姐,她能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數學劉利傑老師跟她的外形「反差」很大,她外表甜美可愛,但對待學生一絲不苟、正色危言,卻正是因為她的嚴厲,一個對數學毫無興趣的我對她講的每個知識點都熟記於心。我的班主任申遠老師,相聲說得好,十八般武藝,一身的絕活。高三的我曾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很迷茫,心理和情緒出現了一些波動,申老師細膩地捕捉到了我的變化,不斷地找我談心、開導我,幫助我從灰色的心情中走出來。
天中的老師們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是學生們受益一生的寶貴財富。術業有專攻,畢業後的我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從天中畢業的莘莘學子都是人格上的巨人。當時只道是尋常,中學時代還不甚成熟的我們可能將老師們付出的一切都當成了理所應當,正是恩師們孜孜不倦的教誨,我們的中學時代才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天津中學畢業後我考入了中國傳媒大學土耳其語專業,大學期間被公派到土耳其遊學一年,畢業後一直從事著國際傳播的工作。在這種跨國家、跨文化的交流中我有時會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長期以來西方世界在國際社會中掌握著話語權,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香港問題,如何用對象國的話語體系去爭奪話語權,這個「戰場」可能需要一代或是幾代人去拼搏。
畢業十年來,我走過了很多地方,見過了形形色色的面孔,天津中學所留給我的青春記憶永遠是單純、美好的。
感恩母校和老師們教會了我做人、教會了我做事,讓我能在更廣闊的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親愛的同學們,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革的今天,你我皆為幸運兒。願你我皆擺脫冷氣向上走,發光發熱!
作者簡介:趙蓓蓓,2010屆校友,初中和高中都就讀於天津中學。品學兼優,高三畢業前在我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土耳其語專業。現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土耳其語部記者、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