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吃月餅賞月亮的節日
詩情畫意的月亮
總能讓藝術家們靈感湧現
這有五首鋼琴「月」曲
有想法的小夥伴提前練起來吧
古典夜空《月光》
提到關於「月」的鋼琴曲,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鋼琴奏鳴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可算得上是家喻戶曉了。雖然這個名字,並非作曲家本人的意思,但是第一樂章靜謐平穩安靜的旋律與和聲,被德國詩人形容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而被冠以了《月光》的名稱。至於,小學課本上那個唯美的杜撰故事,且當做是對作曲家美好的想像吧。
《月光》的第一樂章由憂鬱緩慢的三連音開始,並貫穿了整個樂章,低沉、和緩地流瀉著淡淡的哀思。雖然伴奏、主旋律,和及力度的變化並不大,但能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著內心的波動。怪不得有人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完整樂譜盡在「人人愛樂APP」
印象夜空《月光》
除了貝多芬的《月光》,與之齊名的還有德彪西(Claude Debussy)的《月光》(Claire de Lune)。德彪西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這首《月光》來自他的鋼琴組曲《貝加莫組曲》(Suite Burgamasque)的第3首。
它雖然與貝多芬的《月光》相同,開始於平緩的音響,但並沒有貝多芬《月光》那般哀愁,而是顯得嫵媚許多。進入稍快之後,月光不斷地明暗交替,在左手浪潮般向上的琶音中,月光漸漸撥開雲霧,直至它的光芒灑遍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不久後,漸漸朦朧、淡去,逐漸消失。它溫柔、寧靜,像是城市中明亮透徹的紗,柔和地輕撫著世界。
完整樂譜盡在「人人愛樂APP」
雲之夜空《彩雲追月》
《彩雲追月》最早見於清代,是著名的粵音曲譜。1935年,中國作曲家任光、聶耳將其改編創作成一首優秀民族管弦樂曲,後經作曲家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改編後的鋼琴曲以濃鬱的民族色彩與清新恬雅的藝術感染力而廣為流傳。
這首樂曲描繪了朦朧的夜幕下,雲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月宮仙境。其運用了我國民族五聲調式中的上五度的自由模進,旋律簡單、質樸,線條流暢、優美抒情,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
春之夜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為琵琶古曲,早在一千多年前已被記載,又名《夕陽簫鼓》、《潯陽夜月》等,後由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改編成鋼琴獨奏曲。改編後的鋼琴曲依然保持了原曲的古樸、典雅,但表現手法則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意。
鋼琴曲《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它充分挖掘了鋼琴音色的表現力,融合了「簫聲、琵琶聲、箏琴聲」等民族樂器的特色,將古曲中的刮奏、輪指、抹音等技法表現得惟妙惟肖,在多聲部的處理上更多地運用了符合作品意境的五聲性和聲,使樂曲更有中國風的特色韻味。
秋之夜空《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粵曲,源於北方小調《閨舞》,又名《醉太平》,後經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改編成為民族樂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1975年,作曲家陳培勳將其改編成為鋼琴獨奏曲。
鋼琴版的《平湖秋月》旋律明媚流暢,音調婉轉,描繪了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遠、虛無縹緲的意境。其運用了豐富多彩的伴奏織體,將波光粼粼、閃爍不定的景象表現得更加細緻入微,是一首融合了中國民族音樂特點和印象派音響效果、浪漫派作曲技法的優秀鋼琴曲。
「月亮」代表我的心
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更多"月"曲盡在"人人愛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