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是關係到地區創新能力、基礎研發能力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在深圳特區的發展史上,高等教育薄弱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是深圳特區發展的「短板」,也是龍崗區發展的空白。然而,2012年以來,兩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優秀院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落戶龍崗,並在短短數年內迅速發展成長,不但引來了優質的師資和生源,也引來了一批服務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
引來國際化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2010年2月,深圳市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籤署了教育合作辦學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教育方面先試先行合作辦學的意向。在推進落實CEPA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背景下,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港中大(深圳)籌建。2012年10月11日,港中大(深圳)批籌暨啟動校區開工儀式在深圳市龍崗區校址舉行,也為深圳引來了的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
「港中大(深圳)的建設,適合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可提高本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能鞏固香港大都市的地位。」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說。
從創辦之初,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和社會擔當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國際化的氛圍、中英並重的教學環境、新型交叉學科設置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都是其鮮明的特色。
近8年時間裡,不僅港中大(深圳)的美麗校園成為了龍崗一景,其創造的佳績更為龍崗乃至深圳的教育基底增色不少。截至2019年底,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面向全球引進世界知名教授350多位,開展交流與合作的世界知名大學的數量已超過100所,在校學生中具有境外學習經歷的比例超過60%,在國內高校中名列前茅。
「一所優秀的大學應該具備展望全球的視野和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專業教育和人格培養並重,從港中大(深圳)走出來的學子,不僅要有一手研究科技的好功夫,還要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擔當。」徐揚生認為。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校以來,其學科建設和研究領域都是以創新驅動為指引,以粵港澳大灣區需求為導向,涵蓋了深圳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包括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大數據與數據科學、信號與信息處理、類腦研究、生物醫藥、生物信息、先進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智能電網、新型網絡、金融物流等17個本科生專業、18個研究生專業。此外,還組建了瓦謝爾計算機生物研究院、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一流科研平臺。
雄厚的科研實力與濃厚的研討氛圍使學生們有條件有空間潛心學術科研。2019年,港中大(深圳)選擇繼續升學的本科畢業生人數佔畢業生總人數的75.73%,其中64.10%的學生攻讀的是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的世界名校的碩士/博士學位。
截至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5600多名優秀學子正在港中大(深圳)求學。到2020年,該校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院校中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位居榜首。
同時,港中大(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育苗園」的效果也正在凸顯。2019屆選擇就業的學生中,超過70%留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57%選擇在留在深圳,主要從事計算機、網際網路、通信、電子、專業服務、金融等與當地產業密切相關的領域。
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花落龍崗
創辦於1755年的莫斯科大學作為俄羅斯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也是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研究性大學,迄今已經產生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且在數學和計算機等學科領域仍保持世界領先地位。2016年5月6日,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園奠基典禮在龍崗區舉行,又一高端教育資源選擇落戶龍崗,既是對深圳、對龍崗多年來發展成就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篤定。
「深北莫是俄中兩國合作辦學的偉大事業,我是被中國經濟特區活力所吸引的『創業者』。」出任深北莫第一副校長的謝爾蓋·沙赫賴說,為了選址,他曾專門考察了中國12座城市,最終選擇了深圳。深圳生態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是中國高科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又是活力四射的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大主力,俄方看好深圳的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特區成功探索出一種能激發人的創造性、進取精神的全新機制,成效非常顯著。」他表示,希望以深北莫為窗口,將俄羅斯科學發明和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集結起來,在高科技領域深入合作。因為在深圳,創意從誕生到實現產業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對於此次合作辦學,俄羅斯方面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並積極推進,2015年2月2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專門的修正案,首次允許莫斯科大學有權在其境外教育機構中實施高等教育計劃,並為達到畢業標準的學生頒發莫斯科大學畢業證書。
與其他合作辦學項目不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瞄準的目標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這成為該校對高質量生源的吸引力。在師資力量上,50%以上師資由莫斯科大學直接派出,其餘通過全球招聘選拔優秀人才,形成獨具特色的高水平教學體系;在教學模式上,北理莫斯科大學將結合中俄培養模式和博洛尼亞進程模式的優勢,以中英俄三語作為教學語言。
北理莫斯科大學的建立,是近幾年來中俄文化交流標誌性成果,該校不僅招收中國學生,還招收俄羅斯、中亞和東歐地區的留學生,承擔東西方文化交流等項目。「我們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漢語、俄語和英語三門語言,幫助他們獲得與世界對話的鑰匙。從2019年開始,漢語被俄羅斯列為高考考試科目,將來會陸續有俄羅斯漢語教師到深北莫進修,他們會把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的生動故事帶給俄羅斯的中學生們。」謝爾蓋·沙赫賴說。
此外,北理莫斯科的專業設置注重服務於中俄兩國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兼顧深圳市以及珠三角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包括計算數學與控制、材料科學、經濟、生物等領域。目前正積極邀請兩國有代表性的大公司參與到深北莫的教學和科研中來,將學校打造成為科學與教育匯聚的平臺,成為兩國創新的「孵化器」。
「我們更加希望辦高起點、小而精的精英教育,培養一批有志於獻身科技事業的學子成為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大牌專家。」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趙平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黨文婷)
[ 責編:陳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