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眾歡迎、咧嘴笑的事,再難也要幹到底;只要是人民群眾不高興、撇嘴的事,就堅決不要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飽含深情地說。
人民至上,念茲在茲;殷殷囑託,振奮人心。今年下半年,中國文明網組織開展「文明在哪裡」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深入街道社區、田間地頭、企業學校進行回訪,聆聽幹部群眾在走向小康生活路上的幸福迴響,尋訪脫貧攻堅戰中成風化人的文明力量。
(一)
雲南騰衝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愛心扶貧超市。中國文明網範曼瑜 攝
「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春節前夕來到雲南邊城騰衝的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對村民們的祝願。再到司莫拉,記者見到了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他說:「總書記的囑託和祝願,讓我們有信心、有力量。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鄉村旅遊與採茶、土雞養殖、萬壽菊種植等傳統產業一道,成為促進全村增收的有力抓手。如今,鄉村旅遊搞得紅紅火火,遊客越來越多,佤寨的日子越來越幸福!」同樣,當我們來到青海西寧卡陽村,見到了昔日的貧困戶張萬虎,依靠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他開了村裡的第一家農家樂,如今已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現在不一樣了,一年至少能賺到3萬塊錢,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全家人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張萬虎說。
孩子們在雲南曲靖市會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裡閱讀。中國文明網記者路弘 攝
「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重要論述。記者來到雲南曲靖市會澤縣,這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聚集了許多「新市民」。這個烏蒙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讓10萬群眾走出深山、住進新房,在新城開啟新生活。與此同時,文明實踐中心裡豐富的志願服務活動讓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會澤縣宣傳部部長潘利華介紹說:「今年會澤有4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子女考上北大、清華,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依靠教育扶貧改變了家庭命運。」會澤人堅信興學重教就能夢想成真,扶志扶智有效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
山東濟南三澗溪村村民趙永發(中)、趙順利(右)向記者介紹村裡移風易俗相關情況。中國文明網 胡楊攝
「要加強村規民約建設,移風易俗,為農民減輕負擔。」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山東濟南三澗溪村考察時提出的殷切期望。總書記走進村民趙順利家,同一家人親切地拉家常。兩年後,記者見到了趙順利的父親趙永發老人,如今他是村裡「紅白理事會」成員,也是以新風破舊俗的見證人。「以前結個婚擺30-40桌下不來,要花10多萬元,現在新郎新娘雙方親戚聚在一起吃個飯,連1萬元都花不了。」趙永發說。在三澗溪村,現在已見不到大操大辦、請客送禮、互相攀比的舊風俗,勤儉、節約、文明的好習慣已成風氣。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世園街道上流綠色便民大食堂。中國文明網 範曼瑜攝
「更好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來到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察看居民居住情況、詢問社區便民服務後的深情囑託,這份囑託現已成為社區工作者的行動指南。去年9月社區高樓層住戶反映「上樓難」問題後,社區幹部迅速走訪482戶居民,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1棟居民樓加裝42部電梯的工程。總書記到過的社區便民大食堂裡,菜品更多了、價格仍不變。社區居民說,「我們還能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餐費,可好了!」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精準對接,幸福感便有了依託。
「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8月在安徽馬鞍山薛家窪詳細了解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長江十年禁漁等工作落實情況後提出的要求。當記者再來到薛家窪,這裡草綠花香、水徐風輕,已成為市民休憩的首選之地,曾在江上漁船住了26年的漁民三姑娘如今也生活在這裡。她說:「家裡的5條漁船被拆解後,政府補助了10多萬元,我們以成本價買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安了家。在各項幫扶政策保障下,又安置了工作、上了社保,孩子也就近上了學。」長江岸邊,漁民上岸、工廠搬遷、生態復綠,「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
我們親眼所見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在祖國大地上落地開花,成為共築小康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迎風踏浪,為解民生之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困難群眾,進村入戶考察調研、訪貧問苦,惦記的永遠是群眾愁不愁吃穿,教育、醫療、住房有沒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總書記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以只爭朝夕的姿態和我將無我的情懷,帶領全黨勢必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小康交上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
青海西寧卡陽村景區空氣清新,風光迷人。四川文明網 王露 攝
奮楫前行,為了人民之需。濟南三澗溪的鄉村振興展館人頭攢動,每天都有各地的同志來這裡交流學習;騰衝司莫拉佤族村的鄉村旅遊走上了快車道,來自上海的遊客尚先生帶著全家來體驗佤族村寨風情;青島上流佳苑社區幹部手把手教居民將垃圾變廢為寶,開啟了垃圾分類新風尚;徐州馬莊村的農民樂團再次走出國門,一首《雙腳踏上幸福路》唱出了村民們心中的小康……小到社區裡加裝的電梯,大到長江沿岸生態治理,處處體現著黨和國家造福百姓之心,也反映出人民群眾共創美好家園之情。
「文明在哪裡」主題採訪報導活動。
勇立潮頭,只為人民滿意。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創建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初心和使命。在創建的過程中,我們既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又激揚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著力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已成為各地奮發有為的積極行動,匯成小康路上的溫暖迴響。
有一種力量催人奮進,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繪就;
有一種力量溫暖人心,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持續推進,德行天下的願景已在眼前;
有一種力量擲地有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紮實開展,愛國愛家的熱情已成自覺;
有一種力量成風化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遍地開花,學雷鋒志願服務大有作為……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國文明記者範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