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河南媽媽花23萬給初三兒子報補習班,中考200分,物理只2分。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信息的披露和公布並不複雜。
然而,河南鶴壁的周女士花費了約23萬元,將孩子送入輔導班,本該以為孩子能夠成績取得進步,誰料想當初輔導班承諾孩子能夠上重點中學,卻成為了「謊言」。
當周女士孩子的成績單下來,她差一點暈過去。孩子總分考了200多分,更讓她無語的是物理也只考了2分。該事件,也在網上發酵,很快當地教體相關部門也做出回應,發出通報並且披露了該機構的違規辦學問題清單。只是這份違規清單似乎有些滯後。
從當地教體部門介入調查獲悉,該培訓機構竟然是全日制教學,不但孩子上學時間與公辦學校的上課時間重疊,而且無法提供完善的教師資格證信息,而且還存在上課教師與備案教師不一致等問題。
據悉,河南鶴壁的周女士在2019年10月份,將孩子送入到了遠大培訓學校進行初三的課程輔導,先後4次共繳費22.76萬元。這筆補課費可以說費用不小,但是卻沒有達到周女士的預期。而從周女士反應的時間來看,似乎該輔導機構存在的時間和披露暴露出來的問題,都不是一天二天了。
可是,時至今日,才被當地的相關部門查出問題,這也值得很多人深思。
不得不說,對於周女士這樣的遭遇,換做其他的家長,恐怕也是很難接受。而更有意思的是該輔導學校還稱,他們學校非但沒有賺錢,而且還賠錢了。
對於該教育機構的辦學資質情況,當地教體部門能夠查清,讓很多家長拍手叫好。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在發生這樣事件之後,才能查清該教育培訓機構?往日的管理是否成為了擺設?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如果當地教體部門能夠擔起責任,及時檢查披露已經備案過的辦學培訓機構,並且能夠通過多渠道進行宣傳,為家長掌「眼」。那麼,像周女士遇到的培訓機構會不會少一些。而這不僅僅可以避免讓家長蒙受經濟損失,還可以讓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
或許,我們對於河南淇濱區教體部門的調查效率和處理速度稱讚,但是更應該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給家長和孩子創造一個放心的教育資源的賣方市場。
實際上,處理一個違規的培訓機構很簡單。要麼罰錢,要麼關門歇業整頓,但是建立一套公開可信的白名單卻並不容易。這需要當地的教體部門,在日常管理中加強檢查的力度以及公布的力度。當然,周女士所在當地如此處理的方式,其實也是一些地方最為常見的一種。不過,除了教育,還有其他關乎民生方面,都應該建立相應的白名單制度,這樣才能讓老百姓省心。
而這,也是政府取信於民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除此之外,輔導班也並非是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萬能鑰匙,家長花錢往往只是能夠買一個往日的心安,孩子是否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其實最關鍵的是孩子自身是否願意去學。至於所謂好的輔導班,不過是一個輔助作用,到底在孩子成才的過程中承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也是許多家長應該反思的問題。
作為家長也不能以花錢來體現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而真正關心孩子的家長,更應該從內心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引導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心理上的障礙。而對於該事件的周女士而言,她花了那麼多錢,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即便是輔導機構退錢,恐怕也不是周女士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