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名校都是有學術淵源的,哪怕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設立的名校,其核心系科的學術淵源仍然可以上溯到更古老的其他高校。
典型如211數量僅次於北京的南京,絕大多數211高校都是1952年之前的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的開枝散葉。
1952年之前,浙江大學是中國TOP4,在《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中收錄的科學家有26位,和南京大學的27位相當。也就意味著,1952年之前,杭州和南京的高教資源是不分伯仲的。
並且此時的浙江大學經過「東方劍橋」時代的勵精圖治,隱然有後來居上的爆發之勢。《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中1949~1952年畢業的科學家有23位,其中浙江大學畢業的有5位。
下表摘自沈登苗《打破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院系調整》:
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浙江大學的理學院主體和文學院精華被抽調到了復旦大學,奠定了復旦學術聲譽的根基;藥學併入上海第一醫學院; 畜牧獸醫學系調入南京農學院;森林學調至哈爾濱的東北林學院; 水利組調至華東水利學院(河海);航空學科幾經周折,成為西工大的源頭之一(楊衛的父親就是那個背景下從浙大調出去)。
此外,還有若干科系和師資調到省外的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和南京大學等。
精華資源極大地流失省外,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大師,蘇步青,陳建功(後來返回杭大),谷超豪,談家楨,貝時璋,王淦昌,束星北,等等,都是在那個時候從浙大被調往其他高校。根據《打破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院系調整》,1952年之前浙大的26位科學家,經過院系調整的打擊,只剩下2位,損失90%。
受之影響,浙江省的科學家降幅全國第一,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種子、旗艦」遭遇毀滅性打擊。以至於,杭州除了浙大(含杭大、農大、醫大)和美院、農林、中醫藥之外的別的學校,改革開放前幾乎都是專科甚至中專,和南京武漢那些血統純正的重點大學相比,先天不良。
相較之下,同樣是被肢解的大學,南京大學的精華幾乎完整地保留在了南京,成為如今南京高校的骨幹。另外,南京依託計劃經濟年代的「大區中心城市」地位,還調入不少優質科教資源。
此後幾十年,依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千年文脈傳承,以及改革開放後浙江經濟的復興,浙江高教在緩慢地恢復元氣。
到了90年代,浙大系的四所大學,都達到了211級別。其中浙大在90年代初的排行榜中就常居top5,1995年首批進入211;杭大也擁有了和川大廈大之類老牌文理科重點大學抗衡的實力,1996年進入211;農大一貫是全國前列,也是211加持;醫大稍弱,但也通過211預審。
當年211指標的大致分配原則是: 全國重點大學;省屬大學原則上每個省一個指標,但江蘇浙江廣東等經濟大省有2個(杭大、醫大),然後就是行業強校(農大)。現在回過頭看,由於非211畢業生在就業等很多方面遭遇的隱性歧視,211名額實際上是類似A股「殼資源」一樣的存在。
1998年的四校調整,一口氣浪費了3個「殼資源」。
在馬後炮的視角來看,其實完全可以用類似資本運作的手段。比如:
第一步,把浙工大「裝入」農大,浙財或浙工商「裝入」杭大,浙理工或中醫藥大學「裝入」醫大;相關實力較弱的大學的系科獲得211名分,用浙江強大的財力坐實,做到實至名歸。
第二步,如果浙大老校友(四校合併的推手就是蘇步青、王淦昌等老科學家)的情結和執念實在放不下,可以把原杭大、農大、醫大的老浙大血統「資產」置換出來,裝入玉泉浙大裡。置換後的杭大、醫大維持原名,農大可以更名。
在這個平行時空裡,浙江既擁有巨無霸、「TOP1」的浙大,又擁有另外3個211。
畢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211的「殼」很重要。
講個番外小掌故。
浙籍精英對本省的認同度是非常高的。據說,當年蘇步青從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博士畢業後,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都給了offer,清華給的薪水是浙大3倍。但是,蘇步青毅然選擇了浙大。
因為,他和陳建功商量好了,要在家鄉建設世界一流的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