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4月26日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首先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起來。花生玉米寬幅間作、花生單粒精播、花生綠色高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生理團隊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基礎上,破解了糧油爭地、人畜爭糧、增產與減肥矛盾、高產與優質難以協調等長期困擾農業生產現實的重大問題,實現了穩糧增油、高產優質、綠色增效和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寫進豐收裡。這支青春奮進的團隊,不僅用科研創新回應現實關切,他們還積極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和農民交朋友,為基層解煩憂,真正讓成果落地生花,服務於鄉村振興的大局。據不完全統計,相關研究成果已累計推廣1.35億畝,新增利潤174.7億元。
農民認帳的成果:創新寬幅間作,增效20%以上。
增產增效是農業永恆的主題。該團隊創新的糧油均衡增產種植制度,以寬幅間作的特點為老百姓熟知,最具號召力的,是其突出的增收效果:畝均增效20%以上,對於種糧,這是一筆較大的收入(單純種植玉米一般畝均效益不足千元)。能算出帳來,並且能讓農民兄弟認帳的成果,就是好成果。因其有效緩解糧油爭地矛盾,穩糧增油,被國務院列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技術措施,連續2年列入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主推技術。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適應性廣,是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作物。我國食用油脂自給率不足35%。發展花生是保障油脂安全的重要途徑。但是面對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花生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山東是糧油生產、畜牧飼養大省,但從2000年以來,主要油料作物花生的面積減少了280萬畝,每年需要進口或從外省調入數百萬噸飼料用糧和榨油原料。怎樣才能拓展花生種植空間,破解這一「糧食怪圈」,促進糧油協調發展,團隊帶頭人萬書波認為這正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是要堅定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從糧油爭地中跳出來。萬書波研究員帶領團隊開展了麥油兩熟、玉米花生間作種植制度研究。一是針對黃淮海地區光熱資源單季有餘雙季不足的特點,系統研究麥油兩熟雙高產基本原理與關鍵技術,創建了兩熟制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支撐了我國花生面積持續擴大。二是為緩解糧油爭地和土地用養矛盾,創建不同生態區玉米花生間作適宜模式,創建玉米花生寬幅間作全程機械化高效種植技術,較純作玉米節氮12.5%、提高土地利用率10%、增效20%以上,開闢了穩糧增油、拓展花生種植空間的新途徑,回應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正是由於關注生產實踐,該團隊特別注重系統化創新。以玉米花生寬幅間作的創新模式為例,不僅創新了這一栽培模式和技術,還針對當前農業發展勞動力緊缺的關鍵制約,研製了間作一體化播種機等配套機械,方便田間管理作業。這一貼心的全程機械化模式,深受種植大戶的歡迎,也促進了這一成果的快速推廣。
創世界高產紀錄:創新單粒精播,引領花生種植技術變革。
以前,農民播種花生,為了保障出苗率,總是每穴兩粒甚至三粒種子種下去,可這卻往往並不能帶來期待中的高產、豐收。頂著「低產作物」的帽子,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一直不高。直到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團隊創造出單粒精播技術,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產量瓶頸,連創高產,單產紀錄先後跨越600kg、700kg二大臺階,創出實收畝產782.6kg的世界紀錄,實現20萬畝示範區畝產過千斤,帶動全國花生單產水平逐步提升,引領了我國花生種植技術的重大變革,連續4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連續7年被列為山東省主推技術。
單粒精播等技術在印尼和蘇丹試驗示範,同樣效果顯著:比當地技術增產1倍以上。成為我國農業科技走出去的閃亮名片,為推動我國花生產業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該團隊針對花生連作障礙、覆膜早衰、一穴多粒播種群體質量差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闡明了花生產量形成機理與高產途徑,以單粒精播為核心,配套鈣肥調控和「三防三促」群體質量精準調控技術,創立了花生單粒精播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實現節種20%、增產8%以上,連續3年實收畝產突破750kg。
高產與優質如何兩全,歷來是農業生產的難題。然而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消費需求的細化升級,對高產優質的協調需求更加迫切。據悉,我國花生種植面積約7500萬畝,但生產中油用、食用不分,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也制約了花生產業效益提升。
花生含油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於增加150萬畝播種面積。該團隊創建了花生品質評價基礎標準,解析了花生品質構成及內在關係,明確脂肪、蛋白質、油亞比等指標的變異幅度和分布區間,建立花生品質信息資料庫,創建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制定了《油用花生》和《食用花生》行業標準,成為我國花生品質評價基礎標準。首次完成中國花生品質區劃,為花生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此基礎上,以品質和產量協調提高為目標,建立脂肪與蛋白質定向調控技術,建立優質專用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高油、高蛋白攻關田畝產油脂和蛋白質分別比對照提高22.3%和24.1%,實現了高產條件下的品質定向栽培,實現了產量與品質協調提高。引領花生產業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用青春接力創新火種,把蓬勃的土地留給子孫後代。
紮根大地,寄情深遠。該團隊在進行創新攻堅時,也特別關注生產種植對土地的影響,努力實現減少化肥應用、提高土壤肥力、恢復土地活性,把蓬勃的土地留給子孫後代。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可取代休耕和輪作,實現種地養地結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麥—玉米單一種植結構帶來的可持續生產力下降問題、緩解花生連作障礙等;土壤鈣離子活化技術有效提高了土壤的可交換鈣離子濃度,提高了籽粒飽滿度。
農業科研條件艱苦、周期長,只有一代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青春接力、創新攻堅,才能推動我們的農業發展不斷向前。萬書波紮根花生領域科研創新近40年,他最關心的,不是自己已經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團隊青年力量的成長。目前,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團隊16人中,9人有博士學位,11人為副高級以上職稱,40周歲以下成員佔團隊的50%,40-45周歲成員佔團隊的18.8%。團隊自2008年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2016-2017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2018年,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山東省專利二等獎等獎項4項,萬書波研究員獲得2018年度何梁何利獎。
團結協作,擔當創新。豐碩的成果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2018年,團隊對於花生抗逆信號調控獲重要突破,闡明了活性氧信號途徑的重要作用機制,論文發表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SCI影響因子12.149,實現了省農科院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影響因子10的突破;團隊立項課題9項,其中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主持建設農業農村部華東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主持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各1項,總立項經費超過3000萬元;授權專利13項,其中國際專利7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登記軟體著作權70餘項,研製農業行業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2項。
附:「青春擔當好團隊」「鄉村好青年」名單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為引導全省廣大團員青年幹事創業、擔當作為,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小組等20個集體山東省「青春擔當好團隊」榮譽稱號。這些團隊在推動山東高質量發展、助力八大戰略實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山東青年追求卓越的境界、迎難而上的擔當、幹事創業的激情和腳踏實地的作為。
榮獲山東省「青春擔當好團隊」的分別是: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小組
浪潮AI伺服器研發團隊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總裝分廠EMU調試1工段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載人潛水器技術部
淄博市「第一村醫」青年幫扶隊
「藍鯨1號」研發設計團隊
濰坊市公安局「王新傑工作室」
濰柴動力商用車動力總成電控系統研發團隊
泰安市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消防隊
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有限公司調試管理團隊
日照市「共青團小草學堂」志願服務隊
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教學講解團隊
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青年突擊隊
山東電網應急搶修中心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栽培生理團隊
山東高速物流集團歐亞班列項目組團隊
山東大學巖土中心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團隊
萬華尼龍12全產業鏈技術開發團隊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高端裝備製造技術創新團隊
山東歌舞劇院歌劇《沂蒙山》劇組
近期,共青團山東省委還聯合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等單位開展了山東省鄉村「好青年」選樹工作,共產生100名山東省鄉村「好青年」,在廣大農村青年中樹立了一批紮根農村、返鄉創業、服務「三農」,積極投身我省鄉村振興發展的青年典型。
榮獲山東省「鄉村好青年」的分別是(共100名,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安生 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於家官莊村團支部書記
於鎮榕 威海西鋪頭村休閒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現良 山東泰山敢當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琛琛 濟南伊品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 飛 泗水縣田豐盛業家庭農場法人總經理
王 平 山東王老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 輝 長島縣小欽島鄉衛生院副院長
王 磊 齊河縣公安局大黃派出所民警
王 鑫 陵縣萬聯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元虎 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玉坤 夏津縣馬堤吹腔劇團團長
牛慶花 蒙陰孟良晏園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左鳳龍 巨野縣龍固鎮閆莊村青年電商致富帶頭人
申志勇 東阿縣牛角店鎮大申村村民
史濟彬 桓臺縣眾鑫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付 峰 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畢立美 淄博瑞昊商貿有限公司職員
畢學堂 萊蕪汶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汶水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呂建超 武城縣宜蓁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 超 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中華 山東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從芮 山東瑞潔環衛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華偉 山東康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寶元 山東群沃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劉棟田 冠縣東源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雁濱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副總經理、團總支書記
閆慶康 山東康源堂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祁國勝 博興縣田豐網紋甜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孫成波 青島麗斌玉米專業合作社法人
孫曉建 威海市樂麥貿易有限公司渠道經理
李 帆 山東闊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 琳 蓬萊市大辛店鎮人民政府科員
李 皓 日照科林詩爾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 騰 平度市明村鎮前樓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李治國 昌邑市鼎立薄殼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景龍 德州丹景牡丹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新括 冠縣魯燊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德象 青島祥銳口腔門診部院長
楊 萌 茌平縣七彩年輪志願者協會會長助理
楊 猛 濰坊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楊偉偉 滕州市龍泉街道濱江社區社工
楊國慶 山東孟子居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海亮 高唐縣睿雅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
肖 島 山東北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吳慶謙 山東香達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春現 東明縣陸圈鎮姚寨村吳老三甜瓜種植戶
吳照京 沂水縣益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邱黎明 榮成市純祥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經理
宋華虎 樂陵市飛棗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晨晨 章丘金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德靖 菏澤市牡丹區東城街道辦事處利民社區戲劇演員
張 平 煙臺博士達農化集團總經理
張玉龍 東營市康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張延琦 商河縣龍桑寺鎮三官廟村洪華超市負責人
張國偉 昌樂樂都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張建周 菏澤市抱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榮新 東營市暉和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張曉飛 美團外賣榮成地區送貨員
張寒飛 臨沂市羅莊區褚墩鎮東永安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陳 雲 山東君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肥城市東興茶葉專業合作社團支部書記
陳 寶 新泰市潤民農機有限公司經理、新泰市潤都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長海 山東尊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志濱 山東省天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 政 平邑奇偉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武景濤 中聯混凝土寧津分公司銷售經理
範振俠 惠民縣瀚明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子丹 諸城市皇華小學教師
周春衛 山東省中投慈善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監事
鄭 傑 山東華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日照市大學生創業創新協會理事長
孟凡佳 樂陵市孟氏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 蕾 鄒平鶴伴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昌飛 山東迪雀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
趙棟梁 山東興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侯慶敏 山東道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理
侯海強 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羅莊村愛之心志願者協會會長
姜大成 萊陽市千尋覓品電子商務服務站法人代表、萊陽市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
姜壽岱 青島市即墨區奧登鞋業總經理
姜魯飛 臨沂市蘭山區太公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袁魯泰 山東新嘉驛文化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耿兆江 武城縣興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聶 鵬 高密市紅高粱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經理
賈洪泉 山東博智文具有限公司總經理
倪景山 棗莊市山亭區山溝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經理
徐曉曉 汶上縣蜀山源家庭農場負責人
欒兆高 新泰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新泰市義務工作者協會紅馬甲藝術團團長
曹瑞軍 青島軍瑞生態農業經理
常彥磊 日照人之初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鹿慶輝 泰安市聖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寧陽農禾觀光公司總經理
閻 勇 威海膠東伯瑞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梁增文 山東永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蔣世波 濟南市歷城區魯泉養殖場總經理
韓 梅 平邑縣源豐家庭農場農產品電商運營
韓國瑞 省級非遺項目東明糧畫製作技藝傳承人
魯守強 惠民縣遠志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慈文德 濰坊麓臺文化博物館館長
蔡向鵬 山東拓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青州市聖峪口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蔡淑芳 淄博七巧紡粗布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
繆玉亮 墾利宏祥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薛莉莉 濟南市長清區將軍山旅遊度假專業合作社總經理
薛景霞 陽穀鴻運牧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責任編輯:楊凡、黃鵬偉、費燕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