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我們在探究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時都在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而實際上地球是存在海洋、陸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勻的表面,因此大氣在不均勻的地球表面又會形成什麼樣的環流呢?我們首先來考慮海陸分布對大氣的影響。那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之前學習的海陸風,白天和夜晚海洋和陸地分別形成什麼樣的環流?
結合上節課所學的海陸風示意圖進行講解,引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比熱),再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進行生活化,感受海洋和陸地的溫度不同。
過渡:那好,我們就這幅圖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將這裡的陸地擴大,擴大到全球的大陸,而同樣將海洋擴大到全球的海洋,白天改為夏季,夜晚改為冬季,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講授新課
1.畫出世界簡圖,結合36頁活動,讓學生口述複習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和熱力環流原理,做一做活動思考題。並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回答。
過渡:在活動的第2個問題中,如果分別以這兩個氣壓柱為中心繪出幾條閉合的等壓線,氣壓帶還呈帶狀分布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答案就自然揭曉了。
小結:
2.引導學生讀37頁圖2.13和2.14,結合上節課所學的七個氣壓帶的分布分析在冬夏季南北半球氣壓帶的分布特點。
過渡: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使北半球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那具體的高低氣壓中心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3.根據南北半球氣壓帶的分布特點,著重講解北半球冬夏季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形成的原因、名稱和所在地理位置。
4.總結1月份和7月份所形成的氣壓中心原因和名稱,以及與原來理想狀態形成的氣壓帶之間的關係。
過渡: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最為明顯,那到底高低氣壓是怎樣影響亞洲的天氣和氣候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做38頁的活動。
5. 結合氣壓中心圖分析氣壓中心的季節移動對亞洲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利用38頁的活動結合世界簡圖講解1月份和7月份亞洲(東亞和南亞)所形成的風。
(1)讓學生讀活動的題目,然後分析東亞季風,接著給出季風的概念;
(2)解決題目的(1)(2)兩個問題
(3)分析亞洲季風所對應的氣候
(4)分析南亞季風
(5)解答第2題的答案
6.副高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幾句話帶過,強調重點)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