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教學設計

2021-02-19 陳力地理名師工作室

導入

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我們在探究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時都在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而實際上地球是存在海洋、陸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勻的表面,因此大氣在不均勻的地球表面又會形成什麼樣的環流呢?我們首先來考慮海陸分布對大氣的影響。那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之前學習的海陸風,白天和夜晚海洋和陸地分別形成什麼樣的環流?

結合上節課所學的海陸風示意圖進行講解,引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比熱),再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進行生活化,感受海洋和陸地的溫度不同。

過渡:那好,我們就這幅圖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將這裡的陸地擴大,擴大到全球的大陸,而同樣將海洋擴大到全球的海洋,白天改為夏季,夜晚改為冬季,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講授新課

1.畫出世界簡圖,結合36頁活動,讓學生口述複習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和熱力環流原理,做一做活動思考題。並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回答。

過渡:在活動的第2個問題中,如果分別以這兩個氣壓柱為中心繪出幾條閉合的等壓線,氣壓帶還呈帶狀分布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答案就自然揭曉了。

小結:

2.引導學生讀37頁圖2.13和2.14,結合上節課所學的七個氣壓帶的分布分析在冬夏季南北半球氣壓帶的分布特點。

過渡: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使北半球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那具體的高低氣壓中心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3.根據南北半球氣壓帶的分布特點,著重講解北半球冬夏季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形成的原因、名稱和所在地理位置。

4.總結1月份和7月份所形成的氣壓中心原因和名稱,以及與原來理想狀態形成的氣壓帶之間的關係。

過渡: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最為明顯,那到底高低氣壓是怎樣影響亞洲的天氣和氣候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做38頁的活動。

5. 結合氣壓中心圖分析氣壓中心的季節移動對亞洲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利用38頁的活動結合世界簡圖講解1月份和7月份亞洲(東亞和南亞)所形成的風。

(1)讓學生讀活動的題目,然後分析東亞季風,接著給出季風的概念;

(2)解決題目的(1)(2)兩個問題

(3)分析亞洲季風所對應的氣候

(4)分析南亞季風

(5)解答第2題的答案

6.副高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幾句話帶過,強調重點)

小結:

相關焦點

  • 在冬季和夏季季節,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上氣壓中心分布有什麼特點?
    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在垂直方向上氣壓可以理解為單位面積上方空氣柱的質量,所以從某一地點往上,海拔越高氣壓氣壓越低。在水平方向上我們可以把氣壓理解為空氣分子的打擊力,在水平方向高壓區域的空氣分子打擊力大於低壓區域,所以水平方向上空氣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
  • 為什麼冬季的氣壓高於夏季?原來是因為這樣……
    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於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所受到的重力。氣壓的變化與天氣的變化密切相關,它不僅隨著高度產生變化,同時也受氣溫的影響。生活中,尤其是陰雨天時,氣壓和溫度下降,人的身體會產生一系列反應,比如患有關節炎和風溼病的患者疼痛會加劇。甚至在低氣壓狀態下,大腦會比以往興奮,更加難以入睡,進而影響人的注意力和辦事效率。因此,我們決不能小看氣壓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剛剛我們也提到過氣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就是溫度的變化。
  •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高中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解析
    「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可以採用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和判斷、反思自己行為、運用多種素材等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27.【參考答案】(1)北半球氣壓帶風帶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