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羨溪頭一丸土,勝卻人間金與玉,記張萬敏的紫砂之路

2020-12-19 匠人百科

提起陽羨,人們會想起那裡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更會提及那兒的好茶好土好紫砂。宜興紫砂壺因其溫潤質樸的材質與歷經時代的人文特色,加之現代大師們巧奪天工的技藝成就了膾炙入口的名句,「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鞭竹新韻

張萬敏,1986年10月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陶瓷裝飾二級技師、連雲港市工藝美術大師、連雲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勁竹聽風

自幼接觸紫砂壺的製作,耳濡目染,感受紫砂文化。從事紫砂壺設計製作已有十多年,擅長傳統全手工光貨和創意紫砂壺的設計與製作,拜於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紅華大師門下,全面系統學習全手工制壺技法,作品造型不離傳統而創新獨特。

靈猴獻瑞

經過數十年的孜孜以求,對壺藝的造型及泥料的研究有著獨特的見解。

平步青雲

紫砂壺小乾坤大,融金木水火土、亦融方圓剛柔。而古人評價紫砂土與黃金爭價,紫砂壺可與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嘆:「人間珠玉安足取?不及陽羨一抔土。」可見在愛壺人眼中,紫砂壺雖不是金子卻也一樣發光。並且無論是積極入世的人生觀還是中國由來已久的隱士精神,都可在紫砂身上找到完美的對應:一把好的紫砂壺流落到哪裡都不怕被埋沒,它在日月精華中休養生息,等待人們發現它的真正價值。而一旦被發現,它尊貴的氣質使它即使放在皇宮裡也不會失色。

青衣素蓮

張萬敏多次參加各種手工制陶大賽,榮獲多次獎項,作品被載入各種期刊雜誌上。

香妃竹影

主要成就:

2015年 「景舟杯」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銀獎

2019年「蔣蓉杯」 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金獎

2015年宜興市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一等獎

2016年宜興市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一等獎

2017年宜興市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一等獎

2018年宜興市全手工現場製作大賽一等獎

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入圍前三十名

江蘇省第四屆狀元杯大賽入圍前十六名

一品江南

紫砂藝術雖然僅是脫胎於一抔泥土,卻能化高貴於其中。張萬敏的紫砂藝術正是這種情懷的最好體現。相信在未來張萬敏會帶給我們更多更美的震撼。

相關焦點

  • 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宜興紫砂壺
    「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這句話中的陽羨便是陶都宜興的古名,而這「一丸泥」指的便是製作紫砂壺的原料——「紫砂泥」,這紫砂泥產於宜興,被世人譽為「泥中泥」,這叫紫砂礦,藏於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且紫砂泥僅產於宜興丁蜀地區範圍內的陶土礦中。
  • 漢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 王忠東: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 她的名字叫宜興
    王忠東說,「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很多人都是通過紫砂來認識宜興的。而只有來過宜興的人,才真正知道並喜歡這座城市的魅力。這裡不僅有一把紫砂壺,還有迷人的山水。宜興,是一座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生態旅遊城市。這裡,山水含韻,草木生情。獨特的山水資源使得溪山畫卷美不勝收,有著江南水城婉轉雅致的別樣風情。
  • 魚化龍之美,看看史上哪位紫砂大師做的最好
    嚴偉魚化龍魚化龍壺是深受收藏愛好者喜愛的一款著名紫砂壺型。經過清代嘉慶、道光、鹹豐時期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的精心設計,寓意吉祥的魚化龍壺成為一種成熟的壺型,並廣泛流傳。後世許多紫砂名家都把魚化龍壺當作經典壺型,或依樣仿製,或變化出新,生生不息,蔚為大觀。
  • 魂沐五色 燦若披錦:記青年陶藝家傅耀鴻
    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綠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和「教授之鄉」之美譽的江南湖濱小城陶都宜興,古稱「荊邑」「陽羨」;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紫玉金砂,薪火相傳,一把壺承載了這座江南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其博古納今的紫砂文化的包容性,容納了五湖四海的愛陶者、收藏家、文人墨客共享其珍。
  • 當代紫砂工藝大師--周國洪的制壺之道
    > 【摘要】 宜興紫砂是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這個以中國陶都之稱的宜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紫砂工藝大師,每個宜興人都有一個紫砂夢,我們的主人公--周老師就是一位始終懷有夢想的紫砂工藝大師。
  • 紫砂實力派陶刻名家劉華 · 雙耳賞瓶
    作者為紫砂實力派陶刻名家。瓶體以陶刻手法裝飾,書法筆勢內斂,頗含有真書意味。紫砂之名,色紫悅目,溫潤若玉,妙不可言。清人李笠翁在《閒情偶寄》中曰:「茗注莫妙於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是人而知之矣」。陶都宜興,紫玉金砂,壺裡乾坤,五百年來,壺事茶情,茗香依然。
  • 紫砂大師帶遊宜興:文化地兒要嗨的有文化
    北宋之後,都城南遷,衣冠南渡, 中國 經濟重心、政治中心移至 江南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自此在人間傳頌。富庶的江南地區文化氛圍濃厚,才子佳人輩出,可以說是小情小景的極致秀美伴隨著充滿玫瑰色的浪漫故事。
  • 翡翠玉石的五行屬於「土」嗎?為什麼還有的「五行玉為金」說法?
    翡翠也屬於玉的範疇,屬於玉的一個範疇,屬於硬玉。確定事物的五行屬性,要了解事物的內在結構和成分;從嚴格意義上說,玉的成分都是很難純淨的(通常伴隨有:鐵,鎂,鉻,猛力等)。#翡翠玉石#但是成分中所佔比例較高的還是鈣鎂矽酸鹽(或類似的成分),故而泛泛地說,正如漢代許慎所言:「玉,
  • 紫砂史記「三」清中期紫砂 文人紫砂的熱潮
    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亦首提其名。」顧老多方面考證後,具體推算認為,潘虔榮估計出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並且至少在七十六歲時,尚能搏制佳器。壺腹一面刻盆景松石,頗饒唐寅筆意;另一面刻行書宋詞,有晉唐帖意(見《陽羨砂壺圖考》)。
  • 宜興紫砂茶壺(下)
    元朝蔡司霑在《霽園叢話》中說:「餘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可見宋元間宜興紫砂茶具已有流傳和備受人們的歡迎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紫砂蓬勃發展,聲譽日益高漲,人們評價它:「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莫過於陽羨(宜興縣古名)」。紫砂不僅在江浙流行,還遠銷廣東、臺灣。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輸入歐洲。
  • 「土既代金,茶當呼荼。」到底什麼意思呢?
    「漢鐸壺」也是紫砂壺型中的一款經典壺型了,其壺型仿照漢朝時期的「金鐸」所制,所以壺名也就根據壺型取名為「漢鐸壺」了。「鐸」,也就是類似於鈴鐺的一種器物,過去古代通信手段簡單,往往就在村子裡最高的樹上掛一個大鈴鐺,然後通過繩子拉動鈴鐺內部的「舌頭」,來敲擊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響,召集人們集合,或發布政令,或傳教布道等等。
  • 紫砂風潮,品味帝王文人的茶韻茗事
    -1654)《陽羨茗壺系》中所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或李漁(1611-1680)《閒情偶寄》中茶壺的品評:「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即「宜興」古名)」。連乾隆皇帝(1711-1799)也在〈烹雪疊舊做韻〉詩中特別註記:「宜興磁壺煮雪水茶尤妙」。由此想見宜興紫砂壺不僅見於文人墨客的茶寮,也是常民百姓和帝王茶席上競逐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