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者「燈節」,是我國春節裡最後一個重要的節令。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說到觀燈,那自然是少不了猜燈謎活動。文人學士將自己寫好的謎面粘在燈上,吸引過往的行人觀看,以展示自己的學識。燈謎能啟迪智慧又十分有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大眾歡迎。到了明清時代,燈謎更是鼎盛發展,每逢元宵佳節之時,各城各鎮俱都張燈懸謎,盛況空前。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漢族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根據《尚書》記載早在夏朝時期,出現了「隱語」。《湯誓篇》中記載:「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大意是說: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才喪亡呢?讓我和你一同去死吧!這是當時人們不滿夏桀的殘暴,想發洩內心的不滿,但又害怕遭到他的報復,於是採用隱語的方式咒罵他(夏桀自比為太陽)。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在燈上,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紅樓夢》裡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據說大陸解放初期,有一燈謎,謎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謎底本是「蘇武」,但許多人卻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彈也。也有人用脫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便是世界人民的力量。當然,猜燈謎還能邂逅愛情,也正是因為這樣,元宵節也因此成了我國最正宗、歷史最悠久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