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痛苦,是父母從未認可自己。
而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階段遭受的委屈、痛苦和不幸,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彌補。但其實,一個人思慮得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我有個同學姓張,一直是個暴脾氣,不但總和老婆吵架,而且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好。但其實我一直都挺羨慕我這個張同學的孩子。
這孩子小名叫聰聰,可以說是人如其名,特別乖巧懂事,一直到小學六年級,都是市重點中學裡當之無愧的年級前三名。張同學對自己的孩子自然十分得意驕傲,每次聚會、喝酒,都是三句話離不開自己的孩子。作為老同學和老朋友,我們當然也會跟著他吹噓和誇獎幾句,當然聰聰這孩子確實很優秀,我們誇獎孩子可以說一點兒也不過分。
但是張同學說了一句話,我們頓時啞口無言,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說,「我的孩子天生愚笨,能得到好成績完全是因為能夠拼命努力。」對於這樣所謂謙虛的說辭,我們自然是不信的。聰聰這孩子能夠次次考進年級前三,這本身就是努力和天賦緊密結合的結果。
可是作為父母,如果為了所謂的謙虛謹慎,而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去「敲打」自己的孩子,顯然並非明智之舉。每一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揚溢美,孩子也一樣。對孩子的言行舉止,父母有責任給予孩子真誠、合理和恰當的評價。
任何為了顧及父母「面子」而對孩子的貶低和褒獎,都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與傷害。
青春期是教育孩子最棘手的時期,父母對孩子過於求全責備,不允許孩子有質疑和否定的言行態度,一味地進行高壓式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並無益處。
況且,即便是誇獎和稱讚孩子,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說孩子洗了個碗,就說他是天底下最懂事的孩子;不能說孩子獨自去樓下買了瓶醬油,就說他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孩子;更不能說孩子寫了篇作文,就說他已經學會了寫詩、寫小說和寫散文,以後必成大器。
如此不切實際、誇大其詞的評價和褒獎,不但對孩子的身心成長無益,還會給孩子身上增添許多負擔和壓力。
很多家長或許無法理解:難道我誇獎孩子還有錯了?
當然,誰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可是太過突兀的褒獎,反而是一種折磨。比如,一個大學畢業生剛入職公司就開了銷售單,老闆很高興,走過來滿臉堆笑地拍拍你的肩膀說,「小夥子不錯,非常有天賦,今年你會是銷售冠軍!」
老闆的過分稱讚,對職場新人就是沉重的壓力。第一天開了一單就誇你是銷售冠軍,第二天開了10單,老闆還說你是銷售冠軍,你的心裡會不會失望?那如果連續一個月30天都「掛零蛋」,老闆是不是要把你掃地出門,還要去法庭起訴你「騙錢」?
所以說,飯可以亂吃,話卻不可亂講。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易怒和衝動,實際上不是失去理性,而是「過度理性」。十幾歲的孩子渴望獨立生活和自我空間,卻缺乏基本的常識和情商,他們極度迫切地想要辨明、思考和討論學習、家庭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質疑、否定和爭吵。
孩子不是對父母有意見,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究自我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只有知道這一點,作為父母才會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不至於束手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