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近期先後陷入嬰兒致死事件的國內三大B肝疫苗巨頭深圳康泰、大連漢信、北京天壇生物,昨日又被曝未能在去年底前獲得新版GMP認證而不得不停產。事實上,對於安全大於天的醫藥行業來說,企業一步失誤可能滿盤皆輸,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未來三家企業獲得新版GMP認證,但重新回歸後市場很可能早已是另一番天地。
將被市場拒之門外
在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上,深圳康泰、大連漢信、北京天壇生物三家公司的B肝疫苗均沒有獲得2010年修訂的新版GMP的認證記錄。與此相應的,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顯示,華蘭生物的重組B型肝炎疫苗(漢遜酵母)於去年9月獲得新版GMP認證。而華北製藥疫苗業務負責人則證實,該公司已於去年獲得新版GMP認證。
根據《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即新版GMP)實施規劃,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的生產必須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GMP要求。通過新版GMP的實施,我國藥品生產企業的質量保障能力和風險控制水平明顯增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優化趨勢明顯。
北京商報記者從國家食藥監總局獲悉,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全部或部分車間通過新版GMP認證。全國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共1319家,已通過認證的企業佔60.3%,自昨日起,未通過新版GMP認證的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或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
一組被廣泛使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前10月,B肝疫苗市場共批籤發9107萬瓶,同比增101.9%。其中深圳康泰2399萬瓶,佔26.3%;大連漢信2647萬瓶,佔29%;天壇生物2353萬瓶,佔25.8%;華北製藥和華蘭生物分別佔12%和2.9%。由此不難看出,佔據市場八成份額的三大疫苗巨頭將在今年被迫停產,這也讓其生產管理水平進一步遭詬病。
不過,一位藥監部門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於新版GMP認證對於企業生產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企業要想通過必須得停產改造,有些大型藥企因生產排期很滿,且不願因停產將市場拱手讓人,所以會選擇在2013年開足馬力生產,留足存貨後再考慮通過認證。這屬於企業的自身規劃,往往與質量並無關聯。而食藥監局相關公告中也確實提出,未通過新版GMP認證的企業在2013年12月31日前生產的產品,可繼續銷售。」
對於「不拿證」的理由,昨日北京商報記者分别致電三家公司,其中天壇生物工作人員以「元旦放假」為由拒絕採訪,另外兩家企業均無人接聽電話。根據公開消息,大連漢信行政辦公室工作人員曾回應,公司已經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版GMP認證申請,只是目前還未獲得,估計今年下半年會獲得認證。
深陷致命漩渦
外界對三大疫苗企業的關注源於上月中旬,當時因被疑致多名嬰兒死亡,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重組B型肝炎疫苗被暫停使用。對於產品缺口,國家食藥監總局曾表示由天壇生物等五家疫苗生產企業填補。可幾天後,被視為康泰問題疫苗受益者的天壇生物以及大連漢信同樣因嬰幼兒注射後死亡捲入了安全風波。針對接連發生疫苗致死事件,目前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
據悉,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主任王華慶指出,監測的數據越多越容易發現一些信號,但是從監測結果來看,疫苗異常反應發生情況沒有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範圍。衛生法專家卓小勤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則指出,如果從所有疫苗產品來看,引發不良反應的原因比較多,除了疫苗本身質量問題之外,儲存與運輸不當也會引起變質,因為疫苗對保存的環境要求較高,必須全程2-8℃低溫保存。另外,有些地區還可能出現在注射過程中違規操作等問題,這些均可導致接種者出現不良反應,甚至死亡。
「針對康泰系列事件來看,不同地區的多名兒童在注射疫苗後先後死亡,這應該不是單純的偶然事件,確實存在產品自身有問題的可能,但最終結論還要等待檢測結果,」卓小勤分析,「如果認定因產品質量而造成人身損害,受害人可向生產廠家和銷售方索賠。民事賠償部分由死亡賠償金、喪葬費及精神撫慰金三部分組成,賠償金額最高約為80萬-90萬元左右。但如果情節嚴重,主要負責人也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
產品質量遇信任危機
一方面多名嬰幼兒接種後死亡,另一方面三大巨頭均未通過新版GMP認證,這樣的狀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產品質量確實出現了問題。無獨有偶,天壇生物發布最新公告稱,公司董事、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委員張利東,副總經理付百年,財務總監陳勇辭去相關職務,但具體原因未詳細披露。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猜測,此次高管離職或與此前天壇生物曝出疑似B肝疫苗致死事件有關。
一直以來,我國屬於B肝高流行地區,B肝也是我國發病數最高的傳染病。根據1992年的調查數據,我國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是9.75%,1歲的孩子中有9.67%攜帶B肝病毒,比例和成年人持平。B肝疫苗不僅可以預防慢性B肝,還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病率。
為摘掉「B肝大國」的帽子,1992年開始,B肝疫苗被納入計劃免疫管理。按照2007年原衛生部發布的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B肝疫苗明確規定應接種三劑次,分別是在兒童出生時、1月齡、6月齡,其中第一劑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儘早接種」。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使用的B肝疫苗分為釀酒酵母、漢遜酵母和CHO細胞三種。釀酒酵母是深圳康泰和北京天壇生物生產的;漢遜酵母是由大連漢信、華蘭生物生產的;CHO細胞疫苗則由北京華爾頓、華北製藥等多家公司生產。
「我們了解到,因為『致命疫苗』被報導,導致不少家長對於注射B肝疫苗心存恐懼,有些地區的疫苗接種受阻,」前述藥監部門工作人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死亡嬰兒早已確定死因,但家長卻再度要求鑑定是否為疫苗所致,這增加相關疫苗不良反應數據的收集、評估難度。」
行業格局恐震蕩
「問題」疫苗不僅引發了公眾的信任危機,也可能導致行業格局震蕩。「一直以來,疫苗被列為我國的戰略產業,進入門檻高,國家管控較嚴格。如果最終證實嬰兒死亡事件與疫苗質量有關,『問題』公司一定會被勒令停產整頓,而市場需求將由其他企業補上,屆時,整個疫苗行業的格局也將隨之改變。」科貝源(北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增江說。
在藥企人士眼中,疫苗不同於一般藥品,利潤高,接受注射的人對價格也不敏感,算得上是暴利行業。據了解,目前B肝疫苗市場以新生兒市場為主。新生兒疫苗需要打三針,按每年1600萬新生兒計算,預計每年市場增量4800萬支。2009年,國家對包括B肝疫苗等在內的14種免疫疫苗價格進行了調整。其中,規格為10微克每支價格3.1元,這意味著每年的市場增量超過1.5億元。天壇生物去年半年報就顯示,旗下預防製品的毛利潤率達72.95%。
正因利潤空間大,疫苗近年來也成為市場中的香餑餑。但程增江進一步分析,接連的嬰兒死亡已讓疫苗行業遭受質疑。接下來,監管部門肯定會對產品的生產、運輸、臨床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讓行業中更難以出現新進入者。但三大B肝疫苗巨頭的聲譽多少會受到衝擊,所以接下來,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很可能快速從巨頭手中搶奪市場份額,市場將從三家公司掌握大部分的份額改為五六家企業平分市場的局面。
事實上,華北製藥旗下金坦生物就已經開始高調宣傳自己生產的CHO細胞疫苗,稱該疫苗是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製品一類新藥,針對我國的B肝病毒流行株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手段研製而成,更適用於中國人。與酵母疫苗相比更接近天然抗原,由此CHOB肝疫苗具有免疫持久性長、產品穩定性好的特點。
「疫苗企業只有實行規模化的生產才能有規模化的技術積累,產品質量也更有保證。未來,如果規模較小的企業快速擴張,就要求國家監管部門一定要更加嚴格把關。」程增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