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最遠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可是在1941年以來,電子計算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可以說技術已經創造出來機器智能。對於人工智慧,在1956年的DARTMOUTH學會上就被提出來了,這件事以後,研究者們又發展了更多的理論或者是原理,因此人工智慧的概念也變得越大了,在人工智慧這不算很長的歷史中,人工智慧的發展是遠沒有達到預期的,不過前進的腳步卻從未停止,自從10年前出現開始到今天,曾有大量程序出現,還影響到了其他技術的發展。
在1941年的一項發明的出現,讓信息存儲和處理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這項發明就是電子計算機。第一臺的電子計算機需要佔據幾間裝空調的大房間,這樣的計算機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簡直就是個噩夢,因為如果只是運行一個程序就需要設置多達上千的線路。
在1949年對計算機的線路進行改進後,計算機的輸入程序才沒有那麼的麻煩,至於計算機的理論在後來也發展成為了計算機科學,這也引起了人工智慧出現。計算機實用電子方式來對數據進行處理,這對人工智慧的實現提供了媒介,所以才會引起人工智慧的出現。
即使計算機給人工智慧的技術基礎提供了幫助,但是一直到50年代的早期人們才發現人類智能和機器之間的聯繫。最早研究反饋理論的是一個美國人,叫NORBERT WIENER。對反饋控制最熟悉就是自動變溫器,因為它可以吧收集起來的房間溫度和希望溫度進行比較,然後做出反應把加熱器進行加大或者是減小,這就達到了控制環境溫度的效果。
對於這種反饋迴路的技術關鍵就是全部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機制的結果,至於反饋機制是有可能使用機器模擬的,所以這項發現才會幫助到最早的人工智慧發展。
而到了1955年,一種被稱為「邏輯專家」的程序出現了,該程序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序。因為它把每一個問題都變為了樹形模型,接著選擇最大機率的得到正確結論的一枝來進行求解。而這種程序的研究產生的影響讓它成為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裡程碑之一。
1956年,JOHN MCCARTHY組織的學會,聚集了眾多的學者進行討論,雖然學會沒有非常成功,但是它把人工智慧的創立者們都 聚集起來了,這也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7年"通用解題機"(GPS)的第一個版本進行了測試。該程序對於常識問題很有幫助。兩年後,也就是解幾何定理的出現,是IBM成立得我AI研 究組,HERBERT GELERNETER花3年時間製作出來的。
而在1958年,MCCARTHY的新成 果:LISP語言出現。
1963年,AI的研究步伐加快了很多,因為得到了一筆資金的支持,並吸引來了全世界的計算機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