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荷蘭讀書,學生就是上帝?
荷蘭高校還秉承著一種「customer-oriented」的辦事方式,就為了讓學生玩得開心?
在萊頓大學畢業之後真的可以去「高大上」的聯合國就職嗎?
······
今天的文章從在荷蘭留學體驗入手,深入聊一聊在荷蘭上課是怎樣一種神體驗、校園生活有多麼豐富、我就讀專業的那些辛酸事,以及留學畢業如何在歐洲找工作。分享那些你在網上查不到的內部信息!
荷蘭高校的準則就「把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並且會通過教育制度設置、教師管理、資源分配等方方面面去捍衛這個原則,在這裡,毫不誇張,學生就像「上帝」一樣。
首先,從你辦理入學手續開始,到你參加新生周活動,再到你正式開始上課,你都會意識到荷蘭高校秉承著一種「customer-oriented」的辦事方式,凡事設計都希望學生可以有一個美好、愉悅、輕鬆、順利的體驗。
比如說,荷蘭高校一般開學前都會給新生安排為期一周的「新生體驗活動周」,在這一周的時間內,學校會把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合成不同的小組,有2-3個學長和學姐帶領大家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更好的了解校園生活,也可以儘快交到朋友。
這個分組也大有講究,每個小組一般都會包含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專業的學生。
學校非常注重文化以及專業多元性,讓你在了解小組成員的基礎上就對不同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同時了解到別的學生在學習什麼專業,進而對學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這一周內,學校不僅會舉辦盛大的歡迎慶典,還會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讓你更好的了解學校歷史和未來校園生活,此外還會安排純娛樂性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mingle」 (交友)。
我對當年入學時參加的新生周活動印象格外深刻,現在都不禁感嘆荷蘭學校的開放、熱情與貼心。
記得開學典禮時,大家正坐在教堂裡聽教授們發表歡迎致辭(大多以幽默搞笑內容為主,完全沒有形式主義的長篇大論),這時候,一隊人馬(一個交響演奏團)突然破門而入,演奏著歡快的歌曲,繞場一周,然後學生會代表們突然在臺上開始表演之前排練好的舞蹈,好不歡樂,甚至最後鼓動所有師生一起「群魔亂舞」,然後帶領大家走出教堂,開始分小組進行下面的活動,不僅為這場似乎本該「嚴肅」的開學典禮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為學生們興奮又充實的「新生周」活動拉開了序幕。
更讓我驚訝的是,當新生周接近尾聲的時候,學校竟然在海牙的海灘為我們「租了塊地」,建了一個露天場地,邀請來了荷蘭本地的DJ,為我們獻上了一個極具夏日風情的海灘party!
伴著荷蘭清爽的海風,以及那些膾炙人口的荷蘭DJ的音樂(是的,荷蘭有很多紅遍全球的DJ哦),在閃爍的星空下,交錯的霓虹燈顯得更加斑斕,大家都度過了一個無比美妙的夜晚,也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更加的期待。
有趣的是,在新生周相互結識的小夥伴們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都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雖然大家都不在一個專業,背景各不相同,但在這神奇的一周時間裡卻締結了深厚的友情,讓我們大家都學會對來自不同社會,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加包容,更多的看到我們不同膚色下面的相同點,也願意去更加努力的去生活、與探索這個未知的國度。
萊頓大學新生體驗周結交世界各地朋友
新生周結束,我突然記起來我是來讀書的。
開啟正式的學生生活之後,我發現在荷蘭秉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以老師為中心。這種教育方式要求學生具有高度自主學習能力,老師只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
具體來說,在課堂上,老師主要會採取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更不會出現他在上面講,你坐在下面聽的情況。
再有,荷蘭一般採取小班制授課(研究生項目為主),教授基本可以「照顧」到每個人,就是確保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證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動腦。
比如我的專業一直採取20-30的小班教學,到了第二學年可以自主選專業,甚至一個班就十幾個學生,大家圍著老師坐一圈,要是有學生開小差是非常明顯的,老師會立馬點你回答問題。
此外,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還表現在「沒有正確答案」上。
我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教授會不停的拋出問題,在學生們爭先恐後回答自己的看法之後,我就等待著教授會公布正確的答案。
但是教授會再次引導學生們思考,拋出新一輪的問題。慢慢的,我明白了在荷蘭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教師想要教會你的不是「答案」,而是自主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年的學習生活讓我明白荷蘭教育培養的不是聽話、認真記筆記的「三好學生」,而是敢於挑戰權威和傳統觀點,善於表現自己,懂得自我學習,並不斷創新的人才。當我們進入社會、開始工作,這比我們背誦了多少課本知識來的更加寶貴。
最後,荷蘭政府聯合荷蘭高校為學生讀書、實習提供著各式各樣的獎學金,旨在吸引國際人才。其中比較著名的獎學金包括「伊拉姆斯獎學金 (Erusmus Scholarship)「、「荷蘭橙色鬱金香獎學金 (Orange Tulip Scholarship)「等等,為國際學生減少留學負擔。
下面具體談談我就讀的專業—國際關係與外交「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Diplomacy (M.Sc)」。這是一個為期兩年的研究生項目,授課地點位於海牙。
不管是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包括英語為母語的學生)都是天天通宵達旦寫論文、趕ddl。
我記得第一學期,有一個老師因為留的作業太多,被我們班同學通過學生會上報給學校,要求他減少作業量,理由是作業負擔與所得學分不成比例。
當然,主要都是歐洲同學在要求。最後,當然學校嚴重處理了,老師要向學生道歉,減少作業量,聽學生的。這裡是想從側面反映出萊頓大學的很多專業課業還是相當繁重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學校有多麼注重聆聽學生的聲音。
但是話說回來,這個專業每天可能要讀上百頁的文章、文獻不等(學會快速檢索有價值信息是關鍵),每門課都要提交各種形式的論文,要進行數不清的小組討論(最後還是要交小組研究報告等),每天基本都是deadline,天天讀文章寫論文,頭髮都要掉光了,所以壓力還是挺大的。
但是平心而論,這兩年的「高壓」、「高強度」學習生活對我自己帶來的成長是無限的。
記得我來萊頓讀書前,寫英語文章還是會很頭痛的,總有一種無從下手、越寫越亂的感覺(雖然我在國內英語算是不錯的了,英語專八+雅思8分)。
在第一學年結束後,我開始申請聯合國實習,突然發現參加筆試比以前簡單多了,文章順手拈來,邏輯思維、論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明顯提升。
再有,我現在在全英的工作環境下工作,英語能作為工作語言要多虧那兩年在荷蘭的學習生活,讓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第一點體現在學生的多樣性上。因為這個專業是國際關係,所以招生時學校評審委員會特殊考慮每個學生的國籍背景。
在這個班上你真的可以看到來自不同洲、不同國家的學生,無論是美洲、澳洲、歐盟各國、非洲、亞洲,都會囊獲。
老師在開學初也表示,這是希望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政治背景的學生都可以對我們理解複雜的國際關係帶來來自我們本國的見解和貢獻。
此外,很多學生選擇這個專業都有從政的打算,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想去政府部門(例如外交部),或者國際組織工作。
再有,荷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導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這一點在我的專業授課上表現極其明顯。比如第二學年,我們新增了一門課叫做「International Negotaitions」(國際談判),真的既是一個噩夢又是最有價值的體驗了。
這門課授課時間為一個月,在這個月內,每一周會安排高強度的授課,就是說一周上三天課,每天上課從早上9點開始到晚上6點結束。
上課內容就是模擬國際上發生的真實談判案例,比如說聯合國安理會談論國際安全事項決議、國際仲裁委員會調節領土爭端、歐盟成員國貿易糾紛等等。
因為老師想要真實模擬當時的場景,所以我們也沒有吃中飯的時間,因為老師解釋說真實情況下,是沒人有時間吃飯的,中飯和喝咖啡的時間全部都用來做私下談判了。
所以,我們從一大早開始了解議案,之後分小組進行討論,編寫談判策略,模擬談判等等,到了晚上,要和老師一起分析談判過程,總結經驗教訓,並且結合理論依據進行復盤。
這還沒完事,晚上下課之後,還要提交關於當天談判的論文(要與所閱讀的課本文章的相關理論結合)。之後還要繼續閱讀大量文章文獻,為下節課做準備。
記得那一段時間,大家每天離開教學樓都可以看見星星了(當然荷蘭天黑的也早),但是都還在興奮的討論著剛剛進行的談判,總結著自己的缺點和進步。
雖然辛苦,但是是一段在努力中收穫滿滿的經歷。
國際關係與外交專業的同班同學們
談了這麼多非常「stressful」的學習生活,讓我們看看相對輕鬆活躍的校園生活。
可以說是有了萊頓大學,才有了萊頓(Leiden)這個城市(村)。萊頓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個「student town「,不僅因為萊頓各個學院教學樓散落在城市各地,還因為城中大量的本地學生和國際學生,從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後,走到哪裡都是「萊頓大學人」(Leidener)。
萊頓這個小鎮還會定期舉辦很多各式各樣的活動豐富學生和當地居民生活,形式內容種類繁多,有許多與專業知識掛扣,並極具萊頓大學特色的活動,比如有「博物館奇妙夜」,「天文觀賞星辰日」(萊頓的天文和宇航專業非常著名),萊頓植物園體驗活動等等。
此外,還有純粹娛樂大眾的活動,比如說一年一度,萊頓市政府會舉辦「遊樂園節』,就是把這座小鎮變成一個巨型遊樂場,在城市各個角落都會散布各色遊樂設施,摩天輪,密室探險,卡丁車等等。就更不要提那些各色小吃了,荷蘭的超大炸薯條+mayonnaise,荷式肉丸,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甜食,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邊玩邊吃,好不歡樂。
除了萊頓,鄰近城市海牙還散布著一些萊頓大學的分校區。藉助著海牙(Den Haag)——一座匯集了各種國際組織與各國使領館的「國際都市」,萊頓大學在這裡的校區主要涉及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及全球治理等「高大上」的專業。
我就讀的院系叫做「Global Governce,」就位於海牙。2017年初,萊頓大學在海牙的新校區也完工了,距離海牙中心火車站只有5分鐘步行時間,整座教學樓設計十分現代簡約,採光極佳,有很多舒適的區域適合學生們學習、討論。在二樓樓頂的戶外還有一個露天草坪,設計非常貼心。課間休息的時候,學生們在這裡吃飯、談天、曬曬太陽,恢復精力、體力的同時還可以社交。
萊頓小鎮豐富的活動
很多中國留學生都會有畢業之後留在國外,通過實習或工作豐富一下自己經驗的打算。
那麼是否在一個好的大學留學畢業就等於畢業後可以順利留在歐洲實習工作呢?
這主要在於專業方向以及個人實力。
關於荷蘭的勞動市場,相對來說理科、工科、商科方向會更好就業一些。文科就業率可能相對低一些。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看具體的專業方向。
比如,拿我的專業—國際關係與外交舉例。作為中國學生從這個專業畢業,在荷蘭甚至在歐洲就業就相對較難。但是國外的小夥伴從這個專業畢業,之後的就業極其簡單。
荷蘭的小夥伴讀完這個專業可以直接去荷蘭的外交部工作,或者選擇前往荷蘭海外的使領館。
歐盟其他國家的學生畢業可以去大量的歐盟組織機構就職(這些組織都需要就業人員為成員國公民)。
而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學這個專業想要留在國外能選擇的機構比較少,主要選擇範圍限定於國際組織、跨國公司(較少)。但是國際組織,尤其是聯合國的組織競爭壓力非常大。
比如說,就算是一個「不要求有工作經驗」的聯合國實習崗位,參與競爭的學生可能都具備一年以上的實習/工作經歷,有時候有上百甚至上千的競爭者,所以是否能通過自主網申的方式獲得一個聯合國實習offer,不僅有個人實力方面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運氣在作怪。
所以畢業後能不能留在歐洲開始實習和工作,真的要看自己的專業方向、個人能力和有沒有留下來的決心。其實相比歐洲,國內的就業市場相比機會眾多,在你申請國外實習、工作的同時,也可以同時關注國內就業機會,給自己多一個選擇。
國際組織與歐盟組織聚集地——布魯塞爾
在這裡寫給想要留在歐洲工作生活的小夥伴一點「過來人」的經驗教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工作一定要趁早,就算你還沒開始找,也要儘早開始考慮你未來想做什麼類型的工作、然後開始準備簡歷、動機信等個人材料。
具體方面,建議大家可以入學之後,安定下來之後,就到LinkedIn上去搜索(海外的主要就業機會發布平臺還是LinkedIn),看看自己畢業後想去什麼公司,做什麼崗位。
之後,如果你在LinkedIn上看到了自己非常心儀或者想要去嘗試的職位,你就要開始研究自己離拿到這個offer還有什麼距離,還缺少什麼技能,然後在作為學生的這1年或者幾年的時間內,努力提高自己的相應專業知識和技能。
給大家舉個慄子,你看到荷蘭飛利浦公司有一個關於企業責任的職位你很是喜歡,那麼你就要去研究它的「job description」的具體內容,看看這個職位需要什麼具體的技能,比如說是不是要會用特定的電腦軟體,是不是要寫特定類型的報告。如果需要,那麼現在就開始學習,建立一套自學體系,在學校之餘給自己安排自學的時間,定期檢查自己學習的進度。
只有積累到了一定地步,你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offer,沒有積累就沒有收穫。要不然,在學校裡每天忙著趕各種各樣論文的ddl,有時候會忘記自己到底想幹什麼,忘記了自己的目標。
這樣一來,等你到了畢業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技能沒用學會,只能先將就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者只能回國了。
其實,這種以未來就業為方向提升自己技能的方式是讓自己在合理自我規劃的前提下可以有目標的前進。只有明確了目標(我想從事什麼工作),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我具體應該如何學習某項技能),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地(收穫心儀工作的offer)。
還有一點要額外跟大家指出,其實大學和大學老師手中有很多資源和人脈,大家無所適從的時候不如找項目的輔導員或者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談一談,或者讓他們幫你審閱一下你的材料。
你的項目輔導員還有就業中心的指導老師指導過大量迷茫的學生,閱讀過無數簡歷、動機信等,相信他們可以很快看出你的問題和優勢,為你指明方向。
再者,可以和相關科目的教授談一談,讓他們向相關機構或者公司推薦一下你。因為大部分教授都同時在相關智庫、研究機構,甚至大型公司擔任高級諮詢師,再加上他們在行業的相關地位,也會認識很多行業精英與領袖,大家要學會「借用」、「善用」這些資源和人脈。
但是在這個時候,當然要看你課堂表現和專業素養好不好了,如果你提交的作業總是很出色,上課表現積極度也高,那麼老師是一定會願意幫你的;如果你總是缺勤早退,老師也不敢把你推薦給其他公司或者機構。
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對的起自己,也對的起為自己付出過的老師、家人,這樣畢業之後一定會有很好的出路。加油吧!相信大家在自己的留學之路上都能找到明確的目標,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