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河朔詩詞 ,作者河朔詩詞
河朔詩詞
河朔詩詞為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主辦。主要用於推廣發展正定詩詞曲聯文化;刊發詩、詞、曲、楹聯知識及賽事,開展縣內詩詞楹聯活動,展示優秀個人作品等;兼顧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
河 朔 詩 詞
點擊河朔詩詞添加關注
庚子七月廿三(教師節)
編者按: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孔子做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兩周時間共收集詩友作品28首。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
第六十期同題詩詞創作
主題:教師節·正定文廟與孔子
內容: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孔子做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而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
正定有府、縣兩級文廟。府文廟位於解放街小學西鄰,僅存的戟門為元代建築,去年復建了牌樓和泮橋。縣文廟在正定六中西鄰,保護基本完整,大成殿為五代建築。每年春秋兩季,河北省儒學會和正定縣都聯合組織釋奠活動,祭祀孔子。
請各位詩友盡情抒懷,可以尊師重教為內容,也可以正定文廟為主題,也可以至聖先師孔子為主題,寫出精品。
令主:張永霞
要求:古風、律、絕、詞、曲、聯、現代詩均可,詩限新韻、平水韻,詞依《欽定詞譜》,限新韻、詞林正韻,曲需註明所依曲譜,限新韻、中原音韻,但均不能混用。鼓勵新創,儘量少用舊作。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及剽竊他人作品,一經發現文責自負,稿件概不錄用。
時間:2020年8月24日——2020年9月4日24時。
本 期 作 者
張建林 象文風 丁彥兵 張雲英
韓建爽 李瑞軍 王長嶺 吳文剛
王志敏 褚永奇 張軍玲 常功賢
楊文朔 周志華 張永霞 蘇愛生
文文嶽 古文月 李雪來
【古 風】
張建林
師 頌
易演蒙觀,書載契夔。
庶物成務,器形道知。
覺而自反,隆建四維。
三公三孤,三老保師。
菁莪泮水,春弦夏詩。
豫時孫摩,教之啟之。
文行忠信,至樂聚茲。
夏校殷序,周庠闢雍。
講信修睦,明倫景從。
教思不盡,保民在容。
洙泗杏壇,述聖達智。
闡幽著明,師術有四。
切磋琢磨,栝羽礪志。
授業解疑,求之寤寐。
繩其祖武,斯文不墜。
道貫古今,牧民駟轡。
前王無忘,親賢樂利。
述而不作,有教無類。
玄德無為,功成事遂。
脂盡火傳,福佑不棄。
惟我夫子,德侔天地。
丁彥兵評:此詩自師道由來寫起,以至教育之內容,學校之設施,學習之方法,洋洋灑灑,貫之全章。首句講《易經》蒙觀二卦,皆設教也。啟蒙由此而來,觀天地而知進退。《尚書.堯典》以契為司徒,布五教,夔典樂,教胄子,此中國最早之教師也。此後三公三孤三保,皆盡師職。夫子之教,文行忠信,教之道也。自夏至周,設庠序之為教。孔子開杏壇,私學始起。無論公學亦或私學,皆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傳道授業解惑為職守,有教無類,學不躐等為原則。師法自然,德配天地,方可為師也。斯文在茲,敢不慎乎?
象 風
先師仲尼贊詩
天降素王尼山丘,禮樂文章立源流。
棲惶未改弦歌意,逆旅終懷亂世憂。
筆下春秋忠奸辯,世間齊平治亂修。
遙途莫道迷津渡,萬古長夜一燈留。
註:
1、素王:傳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裡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
2、棲惶:唐玄宗有詩讚孔子,「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3、弦歌:《莊子·秋水》:「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帀,而弦歌不輟」。
4、春秋:指孔子制《春秋》,筆則筆,削則削,亂臣賊子懼。
5、齊平:指《大學》中的齊家平天下之外用。
6、迷津:指子路曾問津於長沮、桀溺兩位隱士。
7、萬古如長夜:指《唐子西文錄》有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房永華評:孔子生時為亂世,本能置身事外專注於禮樂文章,但其心憂天下,周遊列國傳學授課,是為天下蒼生考量。作者將孔子事跡進行總結,期間也道出作者對孔子的推崇之意。此詩大多是對其生涯的總結,但行文流暢,立意鮮明,並無生澀之處。多用古語,顯得詩味十足,深得古風詩的訣竅。個別用詞上尚顯得拗口。如「治亂修」等。
【五 律】
丁彥兵
正定府文廟
教化千秋事,宮牆此最高。
遺基無殿宇,繞徑有蓬蒿。
恆嶽當凌日,滹沱信弄濤。
何時披錦繡,還夢於風騷。
房永華評:文廟立於正定,意在教化一方百姓,其功至偉。但如今殿宇荒蕪,徑生野草,不免讓人唏噓。首聯虛寫,言其前事。頷聯是對如今落拓際遇的誇張敘述,言文廟如今尷尬的際遇。後文是對以後的憧憬。全詩清晰流暢,但在起承轉合上稍有不足。尾句三平尾了。
丁酉歲過曲阜孔府往謁
闕裡人家近,千秋比道鄰。
繁霜明物侯,蒼檜紀常倫。
魯壁殘仍在,杏壇跡可循。
詩書天下事,禮樂萬年春。
房永華評:此詩沒有對孔廟進行直接敘述,只是從側面對其鄰近「人家」描述。作者先重點對其位置、景色等重點描述,從字裡行間凸顯出與其餘地方不同的特徵,顯示出作為聖賢鄰居的獨特,更襯託出聖賢教化的特殊。全文行筆流暢,立意鮮明。唯六句孤平了。
丁酉歲訪尼山未遇
成年冠儒巾,聖域早存心。
近得機緣往,奈無時遇臨。
停車頻極目,把檻久長吟。
遠樹懸紅日,雲端起八音。
房永華評:作者內心對所訪之人充滿敬佩、嚮往。充滿希冀去拜訪,奈何不遇。前兩聯由期待到失望,兩相對比凸顯作者內心的悵然若失。頸聯更近一層,作者久久不願離去,期待與主人相遇。全詩緊緊抓住尋訪這一事件,對其過程、心理進行描述,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並能深切體會作者當時感觸。首句格律尚需推敲。
寄高鳳瑞老師
事業雲天外,純情寄夢圓。
詩吟童子趣,聯寫眾生賢。
肝膽秋陽爍,關山皓魄遷。
西州難覓路,北海尚求仙。
房永華評:不理會塵間瑣事,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吟詩作對,不亦樂乎?作者運用相對大氣的詞彙,對所寄語的主人公進行讚美。但論調有些高,詩有些虛了。起承轉合上尚有不足。
張雲英
正定文廟大成殿
聖境立魏然,千載閱雲煙。
大袖傳香火,書聲誦句篇。
古城悠久地,華夏禮儀天。
夫子應含笑,此中估永年。
房永華評:大成殿巍峨佇立,閱盡人間滄桑,在傳承香火的同時,也傳承了禮儀,傳承了文化,泉下夫子應該再無遺憾了。作者立意鮮明,詩句中充滿了對大成殿的肯定與讚美。全詩流暢自然,能清晰表露出作者的意圖,唯個別用詞有些生硬,格律上尚需推敲。
韓建爽
詠孔子
萬代尊師聖,遲遲列國遊。
容光同日月。麟藪譜春秋。
六藝滂流貫,三才文武侔。
為仁由己任,蠻貊盡懷柔。
房永華評:孔夫子千秋一聖,全詩並沒有描述孔子事跡,多推崇之言。整首詩有些虛浮,僅僅是誇讚詞彙的羅列了,內容較空洞。
李瑞軍
文廟與孔子
簷飛風雨過,萬仞止宮牆。
殿宇沾書潤,泮芹染冠香。
儒生吟舊典,虛竹傍賢堂。
至聖斯文地,明倫盡置庠。
房永華評:作者先是對文廟進行大體描述,在此基礎上引入其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安排布局合情合理,起承轉合順暢自然。
王長嶺
教師節謳孔子
沂水波光瀲,尼山古木幽。
鍾靈精毓秀,人傑孔尊丘。
萬世為師表,三千列國遊。
始開新氣象,美譽冠春秋。
房永華評:首兩聯沒有直接對孔子讚美,只是對環境的一種描寫,從側面來襯託孔子的高大。頸聯運用誇張手法描寫孔子事跡,尾聯則是作者對孔子的讚譽。起承轉合稍有欠缺。頷聯對仗上稍顯不工,用詞有些生硬。
【七 律】
吳 剛
教師贊
幾度幸勞不記年,講臺三尺育英賢。
栽苗剪葉百花綻,備課研文蠟炬燃。
弟子功成金榜中,恩師臉燦夙心甜。
青絲雖被雪霜染,更喜杏香飛滿天。
房永華評:此詩是對老師的肯定與讚譽。講臺上的耕耘,蠟燭下的辛勤備課,最終換來的是滿天下的桃李,而今雖是霜發斑斑,但教師心中也充滿了自豪與滿足。作者將教師的辛勤付出與內心活動描述的淋漓盡致。用詞上雖稍顯平平,但其蘊含了真摯感情。個別用詞顯得有些生硬。
王長嶺
教師節感懷
三尺臺壇三尺鞭,朝朝月月累年年。
嚴冬釋惑無清苦,酷夏除疑盡笑妍。
桃李嫣紅華發染,禾苗茁壯皂衫憐。
一枝粉筆描新畫,燭炬長明緒逐煙。
房永華評:無論初夏秋冬,教師在講臺上辛勤授課,使得學生滿天下。其間辛苦教師並無怨言。雖立意並無出奇之處,但其描述很到位,表達的意圖清晰明確。從詩的章法上來看,頷聯與頸聯上,聯內以及聯與聯之間,內容囉嗦、贅述了。
【五 絕】
王志敏
師
天地君親師,無師混沌幾。
文明教化功,亙古此真理。
丁彥兵評: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學記》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故師者不僅有開啟混沌之用,更有文明教化之功。理為真理,然只言其理,則乏情矣。
褚永奇
老 師
甘守寸心丹,執鞭犁杏壇。
時光催白髮,桃李可知難?
丁彥兵評:杏壇在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是孔子講學之處。《莊子·漁父篇》云:「孔子遊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於是,「杏壇」,成為教育聖地的代名詞。此詩語言淺白卻意象豐富,其地其時,其艱其唯,從一個側面去表觀。
張軍玲
贊教師
開講愚頑遁,傾心天地寬。
一生施德澤,回首笑相看。
丁彥兵評:此詩結句為最美。人生之美好,莫過於回首往事而能問心無愧,問心無悔。為師畢生傳道授業,布德天下,故笑對人生,亦是一種生命態度。起承二句,鋪墊亦到位。唯「開講」一說稍俗。
【七 絕】
常功賢
致一位小學退休教師
默默耕耘四十秋,青春早注百花洲。
無言最是離崗日,繞耳童音惹淚流。
丁彥兵評:此詩從一位退休教師的個人經歷入手,回首教育生涯,奉獻了青春,今行將歸,依然戀戀不捨。結句一「淚」字,是感慨,是懷戀,更是付出,是欣慰。
楊 朔
文廟與孔子
廟與師懷一樣清,明倫步月借其名。
斯文勝地承儒脈,風雨聲充入耳縈。
丁彥兵評:此詩起句大氣而驚豔。「清」字很準確。「明倫」是明人倫之省稱,後多引為文廟殿堂之稱,亦為教化之目標。結句「風雨聲」化用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連綿不斷。唯「充」與「入"並用,徒費其字。
周志華
園 丁
杏壇三尺筆勤耕,備課評題時五更。
心血培苗情灌溉,日思夜盼好收成。
丁彥兵評:此詩轉結兩句很好,突顯勤苦精神,且與詩題《園丁》相協。然四句中有三句為虛寫,唯承句實寫,意境略顯不一。另,「杏壇三尺」一說,不妥,應是將杏壇與講臺混而為一了。
【詞】
褚永奇
疏影·教師節
杏壇琢玉。看古今孔子,正身同宿。粉筆揚情,爛燭迎昏,胸中憧憬成竹。一方黑板長年畫,已不記、地南天北。望青枝、桃李紛紛,毋負祖鞭耕獨。 無忘尊師笑影,似和風細雨,吹潤紅綠。竭慮殫精,茹苦含辛,一味安排書屋。詎言寸草三春旭,又報得、陽春高曲。一剪梅、白雪幽香,和寡有誰添幅。
劉微鵬評: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無私的蠟燭,是辛勤的園丁……無論怎樣的讚譽都不為過!然而,近期關於貴州省大方縣拖欠教師的工資、挪用教育經費的一則新聞則著實刺痛人心,讓我們認識到理想和現實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更應當為教師的尊嚴鼓與呼。褚兄的這闋疏影,對教師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同時也顯示了他對長調的把握和駕馭能力。這闋詞既讚美了教師的辛勞和忘我,也頌揚了教師的慈祥與大愛。在教師的面前,任何讚美都不為過,但任何讚美又似乎是冗餘的。教師就是真善美的化身,而教師對於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付出,應當說比母愛還要偉大!結句用陽春白雪暗喻,其實是在善意地提醒人們,對教師這份職業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愛!
張永霞
菩薩蠻·過縣文廟有感
飛簷建瓴青袍志,泮橋引路松筠意。舊典守時光,宮牆競眾香。 清風無痕跡,殿宇猶危立。斷續朗吟聲,依稀繞廡庭。
劉微鵬評:張老師本身就是人民教師,過文廟自然會有切身的感受。這闋菩薩蠻開篇就不俗,實現了景物與志意的交融互感。下闋有教化之風,結以虛,映以聲,營造淡遠之境。「斷續」、「依稀」,用詞不甚明朗,自感壓低了整闋詞的基調。
蘇愛生
行香子·教師節有感
入道黌門,杏苑耕耘。數旬載,心血滋人。燭光指路,肩臂扛麟。品教中苦,教中樂,教中欣。 熔金暮日,霞雲尚滿。鬢飛霜,紋皺如鱗。滿園桃李,簇擁髯君。敘尊師情,愛師意,敬師恩。
劉微鵬評:這闋詞堪稱佳作。上闋主要是從教師的視角來寫,歌頌了教師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像紅燭一樣,發出光和熱,為學生指引前路,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成才,品味教學工作的苦樂欣。下闋從學生視角,主要表達學生對老師的情意。教師操勞一生,如今也老了,滿頭白髮,滿臉皺紋,但就像這落日一樣,曾經發出那樣的光和熱;就像這晚霞一樣,如今是這樣的絢爛輝煌。結句氣氛溫馨,如在目前。學生們都簇擁在老師的周圍,敘說著師生之情,表達著對老師的崇敬和愛戴。
王長嶺
西江月·教師贊
殘月幽幽廢寢,斜陽熠熠忘飧。不分寒暑樂耕耘。燭炬成灰化燼。 茁壯滿園桃李,雄蒼重九鵬鯤。逞妍鬥色悅師魂,卻把清歡韜隱。
劉微鵬評:上闋說教師的辛勞,不分日夜,不分寒暑,廢寢忘食,忘我耕耘,是教師辛勞的真實寫照。下闋寫到了教師的欣慰,桃李滿園,鵬程萬裡,老師的心裡是無比高興的,卻把淡淡的清歡隱藏起來,繼續投身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去。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蠟炬成灰的典故。本是形容愛情,後把教師比做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但這裡言到「化燼」,似乎是過分悲情了;二是「清歡韜隱」。學生有了出息,老師的心裡當然是欣慰的、高興的,這種心情表現出來無可厚非,所以在詞中強調「韜隱」,反有些不自然了。
【曲】
文 嶽
【正宮·小梁州】正定縣文廟槐說
根兒生齊魯長於茲,晝夜如斯。夏來冠蓋瘦冬枝,誰得似?廟外那一荷池。〔么篇〕偏它怪我多心智,久聽得、弦誦先師。不自為,應如是,多少經綸才調,也不怕人知。
張永霞評:能聆聽夫子的教誨,是多麼的榮幸!便是那槐兒、蓮花,也生了心智吧。作者以擬人的手法,生動的語言,靈動的調子,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之情。
張軍玲
【南呂·四塊玉】贊教師
三尺臺,終身愛,德育春花向陽開,心靈教化無旁待。桃李香,鬢髮白,情抱哉。
張永霞評:我們寫散曲,是偏於雅還是俗?眾人言說不一,我個人覺得,還是雅一些較為妥當。明白如話不等於直白,我們寫的時候,儘可能少些直白的語句。再者,虛實結合,才會有層次感,否則曲子就空泛了。
【現代詩】
古月
在縣文廟凝望孔子塑像(外一首)
站在縣文廟寬大的廣場 看時間的
羅盤 在認識和懷疑中
如一盞微弱的燭光 照著塵封已久
堆延四壁的典籍 凝望那
滿滿地厚塵和你莊嚴無比的塑像
俯身成為河流和階梯 成為奉獻的燈芯
卻時刻蕩漾成激情的大海
您——孔老先生 如航標如刻尺如天窗
如您喉結處 未卜先知的鄉音
抵達您 端坐在春秋深處
從那時起您就用 中國人習慣的手勢
開講一頁頁 用心打造的踐行
用中國最擅長的元音
解惑無盡的時光和歲月
有人把您的話語磨成耀眼的鑽石
重讀您讓人驚奇的文筆 歷代君王
不停對您的追封和推崇
把您當做他們的魔戒和執政的手杖
誰能想到就出自那樣一顆質樸的靈魂
在茫茫人海中 成為了
我們至今無法逾越的高峰
築起了跨越任何時空的 精神故鄉
您去的地方 比我的心去的地方更遠
我便明白了您的委屈 只要有統治
階層的存在 就會有您高大偉岸的
存在 一生的勤勉和發奮
卻讓您悲傷地注視著自己的天空
而我也悲傷地注視著關心的大地
你所有的榮耀就像辛勤的蜜蜂
向著純真的花朵飛翔——
在您的遊歷中 您的心裡
只有君王和大臣 在一生的追求中
絲毫不關心民間滿目的飢腸 雖然
他也編纂了民生沸然的《詩經》
似乎也沒有產生民不聊生的迷茫
越看越像一滴淚 連哭泣
都像穿過廟堂 染著質樸的鐘聲
一生教育了三千學生 千年一嘆
從時空那頭蔓延 仿佛在
期待未知的答案 您悲傷的
注視著天下的地圖 而我
悲傷地注視著您的「三月不知肉味」
的目光 似乎要踩住一束荒草才能抵達
我不認為您是聖人 那些被認可的
傳統文化的精髓 那些遠古
文明的燦爛 怎能在您不惑的高傲中
隔斷 您為何不從您眾多弟子中
挑選幾個抄書匠 把好的壞的完整的保全
而你「除了燃燒 就是燃燒
除了奉獻 還是奉獻」
我從小就知道師道尊嚴 我知道我
老師的名字 但回望您一生的榮耀與
坎坷 我們不知道您所學知識
前輩的名字 您這受人膜拜的大師
您學過讀過的文獻在哪裡?
考證和修訂的出處又在何處?
您週遊時 每到一個國度都用名聲
贏得俸祿和住所 在風雨如晦中
展示三千年學識的氣度 您所提倡的
又是時時被打破的 您所經歷的
您所感受的又經常是貧困和辛澀
對我們黎民百姓來說 就是傳說
因此 有一種神聖的職業叫老師
有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
把你所講述的 種進泥土般的黑夜
就會長出一大片金色的火焰
穿過地平線 就能蔓延為黎明的霞光
我們後人把蠟燭的名號舉過頭頂
這是屬於你們的王冠
我們有的人交出自己 只留下羞愧
因為有一片沃土 不是誰都能開墾
當風吹來這句話 像金秋過後
吹向那朵白頭的蒲公英
搖曳的燈 為什麼忽然抱緊了自己
我相信 總有我們無法抵達的
即使努力一生 也不能
依然相信 總有我們打不敗的
總有什麼 只有孔子和他的同道們才知道
您悲傷地注視我的志向
而我悲傷的注視您的來路和去往
時間證明了您 是時代印章
時間帶走了您 也是時間
鑄就了孔子 但時間帶走的
只是生命 留下卻是靈魂
秋風引
歲月把記憶的珍珠串起 秋風
我和天上的太陽守著你 在這樣的
時刻 牽引雲水茫茫的思念
另有刻骨的孤單難以言說
哪個人不是異鄉人 在秋風中的
人間 從遙遠的地方來 也要
到遙遠的地方去 一半苦鹹
一半甘甜 我們的故事都是這樣開始
今夜秋露還沒有來 秋風裡
只有內心激動的聲音 仔細凝望
一顆顆葡萄 從它們斑斕的
韻色裡 辨認宿命的力量
在秋風的吹拂下 我感到大自然的
慷慨 一簇一簇的蘆葦讓我們
認為 生活總會遭遇挫折
才彰顯它的珍貴和深請的光澤
在秋風裡 一片落葉一聲鳥鳴
都有一種教化人心的感覺 就像
那片蘆花 那麼小那麼安靜
它從飛起的那一刻不知是幸福還是不幸
一切都會從時間上滑落 收穫
閉目含淚的微笑 捧起一枚露珠
聆聽天界的歌唱 靈魂遊走在小徑
和夕陽之間 那是我生活的底線
我的名片和面孔早已用舊 秋風啊!
你究竟有多少樹葉為你獻身
我只能用溼漉漉的張望和沉默
在時間和秋天的對岸 等你
張麗蘋評:《在縣文廟凝望孔子塑像》從建築欣賞的角度,文廟是十分有特色的。作者從廣場、典籍、孔子雕塑這些物像中,描繪了文廟獨特的歷史氣韻,讓讀者忍不住想像文廟千年以前的樣子。從作者的詩中,我們仿佛看到聖人的思想穿越千年,在歷史的波濤中迴響,讓後世之人在那些閃著光亮的歷史瓦片中汲取智慧的力量。《秋風引》如同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同題詩一樣,此詩表面寫秋風,實際卻是感嘆自己的際遇。作者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透露著真摯的感情,讓人讀之忍不住落淚。
象 風
老師 您辛苦了
你所擁有的是方寸間的世界
三尺講臺將你與天地都隔絕
黑板如鏡子,
映出你滿頭白雪
一縷陽光下飛起無數粉筆屑
朗朗的讀書聲永遠不曾停歇
灑向苗圃的,
是汗水還是心血
是誰推窗指給我看那輪明月
有歌聲穿越虛空化作星明滅
世界方寸間,
卻又種種各別
古月評:像風老師的這首題目為《老師辛苦了》的詩,我首先進行了通常意義的釋讀,期望創造的是一個個幻覺或夢境的"現實",既有抒情,也有象徵,似乎是把一個個恍惚中感覺到的教師的職業作為一種"真實"的東西來對待,跟一般的文學方式似乎是相反的。思維跳躍有點快,因而顯得生硬,缺乏點兒激越、感性、更新鮮的東西。這類詩,要麼寫出深請、寫出感覺,要麼冷靜無比、認真分析,寫出獨特的東西。千人一面、不溫不火、平靜如水難以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們一定要珍視每期同題創作,一定先做認真思考,並為一篇篇作品中的聯想的情節和細節的結合而感動。
李雪來
走進這扇門
——從正定文廟聯想到孔子
走進這扇門
似乎隔斷了塵世的喧囂
與風花雪月劃清界線
只剩下寧靜的思考
和流淌在血液裡的激動
遙想兩千五百年前的您
不惜勞苦 不惜疲倦
奔走於風雨和列國之間
將所學所思滔滔不絕
輸入君王臣子的頭腦
主張「為政以德」禮遇天下
讓文明、和平永放光芒
照耀蒼生同享安樂
不忍見殘暴、殺戮和戰爭
擊碎每一個沉睡的香夢
不忍見悲傷的淚水飄灑
匯入血染的河流
不圖虛名
只為了理想
您廢寢忘食
忘記了飢餓與貧窮
正困擾著您的生活
和又將遠行的步伐
何止百次千次
意念放棄卻又再度啟程
去異國他鄉
宣傳心底最美好的思想
年復一年 論語篇篇
以致統治者頻頻尊崇
終成了治國平天下的法則
在正定縣文廟的大院裡
那一草一木 一磚一瓦
都是那麼的寧靜安詳
如同您和您的學生
專矚前方 不顧風塵
任憑歲月穿過飛簷
風雨衝洗了四季
您依然堅守初心
喜歡和諧的自然
與明媚春光
您窮盡一生
用腳步丈量土地
用筆管耕耘春秋
將智慧和仁慈寫進文字
將認知與夙願締成篇章
於是成了
讓人稱頌受人敬仰
的至聖先師
走進這扇門
我站立在您曾夢想的時代
望著如此安詳的院落
望著古代遺留的塑像
思潮翻湧
真想看看千萬學子祭拜的
宏偉場景
真想聽聽如天籟般的
八音齊奏
為您而歌為您而唱
古月評:李雪來老師本期創作的是一首名為《走進這扇門——從正定文廟聯想到孔子》的詩。這是一首十分接地氣的、個人氣息明顯的詩,讀來讓我感動。這首詩告訴我們,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雖然有點偏激,看似是娓娓道來的,實際卻是狂風暴雨的,看似寫一草一木的,實際是寫刪繁就簡的真諦和真實。我們有時候認為,對生活的看的太清晰的人,難免悲觀和失望,混過和曖昧不明的區域,才可能是詩歌的沃土。從局內人的角色裡跳出來,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就會是另一番燦爛的景觀。有時候作者希望能留住些什麼,如果在現實中留不住,那就留在作品裡。留下來的存在,可供我們緬懷與想像,可供我們回憶和追問。因為那種曾經的美好和愛,常常比現實美好。
來源:河朔詩詞
原標題:《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六十期同題詩詞:教師節·正定文廟與孔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