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用來形容臺灣東北部依山傍海的九份小鎮最恰當不過。百年間,它從喧囂一時到沒落沉寂,再到因電影而東山再起,起起伏伏恰如一部承載世間百態的影片。
從臺北車站搭乘火車到瑞芳站,再坐約15分鐘的車,就到了位於新北市的九份。從山腳下抬頭望去,一座座石頭房依陡峭的山勢星羅棋布、鱗次櫛比,形成別具韻味的山城聚落景觀。
橫向的汽車路、輕便路、基山路,縱向的豎崎路,這四條狹窄山路構成了「豐」字形的街道,也是九份主要的遊覽區。「豐」形商圈最核心的位置留給了「昇平座」(1951年易名為昇平戲院),這座北臺灣第一家電影院是九份山城的集體記憶。
據《臺北縣誌》記載,清朝初年,這裡僅是一個擁有九戶人家的小村落,一家下山購物時,總要給村裡買齊九份,久而久之「九份」就成了這裡的地名。1893年九份附近的金瓜石發現了金礦,大批淘金客蜂擁而至,1895年割臺後,日本人大肆掠奪這裡的金礦資源,小山村迅速膨脹成人口兩三萬的小鎮。
「這裡以前被叫做小香港、小上海。」「悲情城市」茶樓的老闆告訴記者,礦上的人錢掙得快,去得也快,常常到九份來放鬆。九份燈紅酒綠、笙歌處處,風俗業也是遠近聞名。
其中的「昇平座」,更是九份絢爛光影中最耀眼的亮點之一。礦工們常在辛勤勞作一天沐浴後,換上西裝到昇平戲院來看戲。幕起鑼開,光閃鼓擊,夜色下的「昇平座」透過一出出好戲牽引著九份人的歡笑與淚水。
淘金打造的泡沫繁榮,也隨金礦的開採殆盡迅速破滅。1971年金礦正式結束開採,九份商家人去屋空,取自「歌舞昇平」之意的昇平戲院從此門可羅雀,加之電視開播的衝擊,1986年戲院徹底關門謝客、荒廢閒置。
讓九份重回人們視線的,是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1989年,侯孝賢所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拿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九份再度名聲大噪。
這不是九份第一次被鏡頭所青睞。侯孝賢早在1986年的電影《戀戀風塵》中就取景九份,1993年他又以九份為背景拍攝作品《戲夢人生》。後來,王童、李行、朱延平等臺灣知名導演也曾經在這裡取景,《看海的日子》《無言的山丘》《悲情城市》《多桑》等電影,一一展現九份旖旎風光。
漫畫迷們津津樂道的,還有九份和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淵源。據說宮崎駿因九份而獲得創作著名影片《千與千尋》老街的靈感。九份老街的景致和影片裡大紅燈籠的狹窄街道、湯婆婆的澡堂、絕壁石階等都驚人神似。昇平戲院對面的「阿妹茶樓」外掛著的三張面具,更被動畫迷認定是《千與千尋》中面具人一角的藍本。
如今九份的許多民宿和咖啡館,都取自電影之名,悲情城市、天空之城、戲夢人生、多桑的家、黃金傳奇……「悲情城市」老闆則毫不客氣地在店門口貼上「電影《悲情城市》主要拍攝現場」的紅紙廣告,掛起主演梁朝偉等人的照片。
「我們這裡大陸遊客不少呢。」老闆笑著說,「你現在的位置,剛剛才坐過一位個人遊的上海姑娘,因為電影慕名而來的。」
「悲情城市」茶樓的旁邊,就是剛剛涅槃重生的昇平戲院。2011年,新北市政府斥資4000多萬元新臺幣對其進行空間再利用及周邊場景空間營造。9月16日重新開張的昇平戲院,佔地600多平方米,一樓設有200席、二樓100席。
「老院新開」的昇平戲院,入口處掛起「風華重現,昇平再起」的橫幅,下設僅存的「六連座」觀眾坐椅,戲院裡充滿濃鬱的古早味。
「柑仔店販賣部」裡,擺著幾十年前流行的零食和汽水、香菸;一樓的兩側走道牆壁上,老電影片海報一字排開;古董級「炭精棒」電影放映機和載有電影廣告牌的三輪車陳列一旁,讓人聯想起舊時三輪車穿梭在山路街巷裡,為電影宣傳的畫面。
昇平戲院巨幅告示標明:11月4日到6日,戲院將播放《寶島漫波》,12月18日前的每天下午1點半,是展現辯士(為舊時默片電影配音人)風採的喜劇脫口大秀,期間還有傳統大戲會演。
因為時間關係,沒趕上看一部電影就離開這座山城。下山時夜色未闌,一盞盞印有墨色字跡「越夜越美麗」的大紅燈籠逐漸亮起。在蜿蜒山路處回望九份,星星點點燈光籠罩下的城市仿佛漂浮在暗色山嵐中,一如《天空之城》的玄妙意境,卻多了《悲情城市》中缺失的煙火溫暖。
九份,誠然是一座值得用鏡頭記錄的電影之城。(記者 李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