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孕媽來說,沒有什麼是比肚子裡小寶寶的安危更加重要的了。每一個孕媽都希望小寶寶能夠足月順利地出生。但是卻也因為一些原因有些小寶寶會提前和孕媽見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產兒。
通常人們會把妊娠28到36周出生的胎兒稱之為早產兒,把妊娠24到28周之間出生的胎兒稱之為超早產兒。
此前,深圳晚報報導了這樣一篇文章引發了很多孕媽的關注。報導中介紹,在2020年5月15日,在當地的某家醫院接收了一名31歲的孕婦入院待產。
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因為這名孕婦是出現了不明原因的宮縮早產而倍顯特別。並且彼時孕婦僅僅懷孕24周多一點,顯然,胎兒出生後就是早產兒無疑。
因為孕育的周期實在是太短了,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醫生和孕婦本身都非常的擔心胎兒狀況。
最終經過努力後胎兒順利出生了。但是剛出生時候的她體重只有720克,身體的大小就好像是成人巴掌一般大,手臂細的就和成人的手指一樣,甚至從外表就可以清晰可見寶寶皮膚下的血管,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小傢伙身體的多個器官都發育不全。
為了保證小傢伙的安全,剛出生後的他就被送進了新生兒的重症監護室,在開始的階段,小傢伙的狀態一直處於危險之中,甚至醫生還給家屬下了病危通知書。
在發育不完全的器官中,肺部發育的最差,這使得小寶寶常常會出現呼吸暫停的情況,緊急搶救似乎成了這名早產兒日常護理的常事。
終於在經過119天後,小傢伙的狀態穩定了,此時的體重也達到了3185克,胖了許多的他看起來健康了不少,在進行各項指標檢查後確定小寶寶可以出院回家。
不得不說,在整個過程中,醫院和小寶寶的家人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護理一個早產兒確實是需要很多人的心血。
1.孕媽處於不適宜生育年齡
孕媽年紀過輕(小於20歲),或者是年齡過大(大於35歲),那麼發生胎兒早產的概率就會大幅度增加,甚至有研究表明,在這些年齡段生育早產發生的概率要比適齡生育的孕媽高出11倍之多。
2.和孕媽流產時有關
如果孕媽在此前經歷過多次流產,這其中包括意外流產以及人工流產,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到胎兒的孕育環境,這也就造成胎兒早產的情況高發。
3.孕媽自身身體狀況不佳
孕媽為胎兒提供了孕育環境,而當孕媽身體狀況不佳時,胎兒的孕育環境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比如說孕媽有貧血等慢性病症,在孕期孕媽身上的這些身體不適都有可能會導致早產發生。
1.導致寶寶呼吸功能差
肺部是胎兒器官發育中最後開始發育的,早產顯然會影響到胎兒的肺部發育,這也就影響到了寶寶的呼吸功能。早產兒身上容易出現呼吸功能紊亂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呼吸暫停導致大腦缺氧。
2.導致寶寶消化功能差
早產時的胎兒在消化功能上出現明顯的發育不完全,這樣就容易使得出生後的寶寶發生嘔吐、嗆奶等情況,進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引發更為嚴重的病症。
3.更容易出現腦細胞缺氧
早產使得出生後的寶寶凝血功能較差,如果發生顱內出血等病症的話會更容易導致腦細胞缺氧的情況發生。而腦細胞缺氧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
在孕期,孕媽們有必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儘量保證胎兒可以足月生產。這不僅保證了胎兒的健康,也減輕了父母隨後的護理壓力。
大家對於早產兒的相關知識還有哪些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