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了媽媽,加入了各種微信群聊。
「母嬰交流群」,
「育兒分享群」,
「寶寶用品二手轉賣群」,
「XX年級班級群」,
「XX屆少兒英語培訓班」,
……
從母嬰到各類學習群,心理健康群,粗略估計至少有十幾個群。
每天打開微信都是群聊消息佔了滿屏——
網友A:「大家都給孩子報了些什麼興趣班,寶媽們有推薦的嗎?」
網友B:「孩子這一年沒怎麼長高,急死我了!」
網友C:「孩子每天寫作業都寫不完,想問問大家平時都怎麼管孩子的?」
網友D:「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了,說啥都不聽?」
……
焦慮氣息撲面而來,即使你現在沒有碰到這樣的問題,但好像馬上就會面臨。
不久前,我和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兒童心理諮詢老法師約了下午茶,我準備了很多問題當面請教。老師知道我的來意,也很樂意為我解答。
於是我一一道出心裡困惑已久的問題:
我也算是學習型家長,經常會向優秀家長討教學習教育方式。可是這些方式好像在自家娃身上不起作用。這是為什麼呢?老師微微一笑說道:
「首先,你要認識你的孩子。如果把你和鄰居的孩子各比做一棵樹。你家的樹是乾性的,鄰居家的是溼性的。你原來一直是每個星期澆兩次水,鄰居每天都澆水,他那棵樹長得不錯!你決定向鄰居學習每天澆水,結果可想而知……」
老師接著說道:
「其實兩棵樹的特質不一樣的,那鄰居是怎麼知道澆樹的呢?原來他只是碰巧澆得好,並不是真地懂。所以,我們一定要向專業人士請教,不能隨便問身邊的人。身邊人也是很熱心地告訴你,但你做同樣的事就是沒有效果,因為別人並不了解你的孩子。」
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在一條錯誤的育兒路上走得如此「堅定」。
我趕緊問道:「那我們該怎麼去認識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方法嗎?」
「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能力。你的孩子處在什麼位置?你對他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比如你每個月拿五千塊工資,卻想買輛寶馬,怎麼辦?聽上去這是個無解的問題,但其實有解決的辦法,就是買一輛自行車。你要求的寶馬只是個代步工具而已。問題出在了你的欲望超過了你的能力,你並不知道你的能力在哪裡,你只知道你的欲望。
同樣你並不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哪裡,你只知道你的欲望。那我們如何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哪裡呢?那就需要測試一下孩子的智商。」
「測智商啊?這個問題太敏感了!」我驚呼起來。
「這個不是敏感不敏感的問題。你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測不測,智商都在那。但是不測呢,就像兩棵樹的例子,不知道怎麼澆才是正確的。
智商是天生的,不管高低,你都要接受這個事實。當然,智商高低並不代表一切,測智商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去發現自己的特質。
社會上產生這麼多的焦慮都是來源於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給的不吻合,所以我們應該從根源上了解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
聽到這裡,我眼(育)前(兒)的烏(焦)雲(慮)已經被撥開了一層,透出了一點光。
老師的故事還沒講完……請關注公眾號,我們會持續更新。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自於網絡。
妙心臺
一個致力於緩解國民焦慮的圖文平臺,
如果你喜歡我們所分享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