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澳將建成深圳首個森林小鎮
大鵬新區將把南澳建設成森林小鎮,這也是目前深圳市唯一一個推薦申報廣東省首批森林小鎮示範鎮的單位。筆者日前從南澳辦事處獲悉,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廣東省大鵬新區南澳森林小鎮建設規劃(2016—2020年)》終於敲定,現正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然後上報省林業廳組織審查。根據相關建設規劃,到2020年,南澳將全面實現森林小鎮的建設目標。
南方日報記者 鳳飛偉通訊員 彭建柱 鍾俊有
以濱海型森林風光為亮點
2016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明確要求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建成一批示範性森林城市,這標誌著中國森林城市建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同年9月12日,國家林業局與廣東省政府籤署《率先建設全國綠色生態省合作框架協議》指出,大力推進珠三角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著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森林小鎮和森林村莊,廣東省批准首批12個森林小鎮示範鎮,其中南澳成為深圳唯一入選的單位。
根據《深圳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年)》,深圳將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國際一流森林城市,創建森林小鎮期間將規劃建設休閒宜居型、生態旅遊型和嶺南水鄉型3種主要類型的森林小鎮,其中,南澳街道將成為深圳市第一個森林小鎮。
根據規劃,南澳將建成以濱海型森林風光和鄉土人文風情為亮點的生態旅遊型森林小鎮,建設期為2016年到2020年。
創建森林小鎮優勢與短板並存
南澳街道國土總面積114.41平方公裡,林地面積9299.79公頃,具備了較好的創建森林小鎮的發展條件。
南澳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澳擁有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轄區山林面積14.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8%以上;海岸線長65公裡,佔大鵬半島的50%。南澳有近30個保護較好的生態古村,建村400年以上的有8個;而且南澳是著名的漁家小鎮,漁家風情獨特,其中「疍民舞草龍」「漁民娶親」等民風民俗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澳創建森林小鎮仍存在一定的短板與不足,例如南澳城鎮建築風貌缺乏特色,不能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南澳街道森林資源總量雖大,但是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功能等級整體水平較低,且森林結構單一;綠地不成系統,鎮區綠化空間不足;旅遊形式單一,旅遊配套設施滯後等。
針對這些不足,南澳將以森林小鎮的創建為抓手,通過實施城鎮新增綠量、休閒遊憩地、綠色生態網絡建設、幸福人居、森林人家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完成各項建設指標,從而提高設施建設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培育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建設成為具有濱海特色的生態旅遊森林小鎮。
豐富森林客棧等配套設施
那麼南澳森林小鎮的創建會給深圳人帶來哪些新的旅遊新亮點、休閒新去處呢?
筆者了解到,根據初步的規劃,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將會把特色景點如七娘山、海石奇觀景觀區、步溪楊梅景區、古生物化石景區等串聯。適量規劃森林小屋、野外露營、划船垂釣、海濱休閒的站點,豐富遊客的戶外活動感受。
根據初步的規劃,大鵬新區還將規劃建設東湧紅樹林溼地公園,建設具有南澳特色的生態文明型溼地公園,計劃設置溼地科普、紅樹觀鳥、銀灘浮翠、山林掠影、自然課堂5個觀景節點。
在古村落旅遊方面,初步規劃提出將整治環境衛生、修繕建築立面,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突出客家、疍民特色,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結合旅遊路線,打造森林人家、森林客棧,以展示村落歷史、客家傳統、疍民文化以及漁家風情。
森林人家、森林客棧建設將是南澳森林小鎮創建的新亮點。相關人士表示,南澳有許多民宿,但特色不夠突出,沒有體現南澳的客家、疍家以及漁家特色。規劃在有條件的農家樂基礎上進行升級,每個社區提升建設至少1處具有南澳特色的森林人家、森林客棧,鼓勵發展不同主題的特色民宿,例如森林氧吧小木屋、漁家沿海民宿、傳統村落民宿等。
此外,近年來森林自然教育體系成流行趨勢,「親子露營節」「森林課堂」「森林營地」等課程項目也在逐步地開發和完善。初步的規劃建議,南澳可利用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紅樹林溼地、沿海海岸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不同主題的自然課堂教育,如設計周末以及其他節假日的不同時間長度的教育主題旅遊線路,開展親子教育旅遊及森林課堂等,在暑假期間組織森林探險、海邊拾貝夏令營,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森林生態活動中來,加快森林自然教育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景區等基地的融合發展。「通過把課堂搬進森林,營造良好的森林自然教育社會氛圍,倡導人們走進森林、走進自然,加深對森林和自然的感悟和認識,培養公眾生態文明意識。」
■名詞解釋
森林小鎮是在鎮域範圍內,具有豐富的森林、綠地、溼地資源,優美的生態景觀和特色生態文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均衡,綠色發展統籌協調,生態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且各項指標達到評價指標標準,並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授牌的建制鎮。森林小鎮建設類型分為休閒宜居型、生態旅遊型和嶺南水鄉型。
森林小鎮主要以增加城鎮綠量、實施生態環境整治、全面建設美麗鄉村、推進水網地區淨化綠化、建設生態休閒場所、大力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普及全民自然科普教育等為重點,縮小城鎮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
(責編:李士燕、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