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鬼城」,人們都會聯想美國的破產城市底特律,或是想到網上盛傳起中國某地房地產崩盤,爛尾樓、空置樓遍布,成為「鬼城」。然而在英國倫敦,這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的富人區也出現了「鬼城」。
倫敦北區的大街上鱗次櫛比地坐落著一座座豪宅,儼然一副富人區的派頭。但現實是,其中的許多屋子從竣工之日起就沒住過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外表下,正掩藏著一顆顆逐漸枯萎的內心。
不過這對倫敦的居民來說已經算不上什麼新故事了。事實上,在數年前開始本地居民因不堪倫敦過高的房價物價,已展開了一場名為「逃離倫敦」的運動,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搬離倫敦——但令人費解的是這卻不是「鬼屋」的來由。儘管居民流失,倫敦的房價在2013年還是上漲了9.7%之多,究其原因:倫敦市中心的房產已經不再是為了普通居民提供居所而存在,如今他們的意義是為富人提供安全的高收益的資產。因為安全資產的稀缺,國際大都市的中心城區已成了避險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據英國衛報調查顯示,在這主教大街(Bishops Avenue)上三分之一的房子是空著的,其中一些大宅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空置後甚至已經瀕臨垮塌,要知道,這裡可是過去北倫敦最負盛名的地區之一!儘管如此,這條「億萬富翁街」的身價卻沒有貶值,位列去年英國最貴街道排名的第二位,單是閒置房產就值大約3.5億英鎊之多。
一位名叫Anil Varma的業主向記者表示:這條大街上空置的房屋數達到了120間之多,已經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貴的荒地之一了。
這些閒置的房屋中包括10幢價值7300萬英鎊的豪宅,自1989年至1993年間,幾位沙烏地阿拉伯皇室成員買下它們後,這些房子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
而現在這些房子的境況可謂慘不忍睹,牆壁因滲水而腐爛,野草在地板縫隙中生長,屋頂瀕臨垮塌,房間內遍布著鳥類屍骸。
可以看到,儘管這些房子的物理結構在土崩瓦解,但它們的價格卻兀自一路飆升。自沙特皇族1988年以112.5萬英鎊的價格買下它們後,如今它們的身價已翻了數十倍,高達7300萬英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沙特王室之外,這條街上最貴的那些房子都被登記在一些公司的名下。而這些公司則都是設立在維京群島、庫拉索群島、巴哈馬群島、聖巴巴拉群島以及巴拿馬這樣避稅港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所有者則來自世界各地,但都是匿名的。
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不滿,尤其是在每年都會新增10萬戶家庭陷入住房緊缺問題的英國。於是政府開始提出利用閒置房屋解決住房困難的設想,當然,該提案立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Boris Johnson曾在唐寧街上公開抗議這些買下房子後便棄之不顧的行徑,他呼籲這些不願居住自己房子的業主應該將它們租出去。但顯然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更多地支持,政府駁回了議會對空置兩年以上房屋額外徵稅的提案。
倫敦空置地產協會的主席David Ireland向記者表示,「豪宅空置顯示了倫敦房產市場的嚴重失衡。這些高價值的房產被單純用作了一種投資手段,購買房子的人根本就沒想過要住。但在倫敦的其他地區,房屋的短缺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富豪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道德的。」
但道德問題顯然不足以影響這裡的業主,他們包括了:一位被最高法院控告60億美元銀行詐騙案的哈薩克斯坦商人;以及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前部長級高官——他購置的物業都用鐵條將窗戶封得死死的。
Anil Varma告訴記者:「這條街上居住的本地居民很少,大部分買主都是像沙特皇室那樣的超級富豪;我們調查過一些水電系統的信息,發現這裡的房子從售出之日起就沒有住過人,時間超過了25年。」
即便是一些確實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人也顯得很神秘,一名埃及裔的醫生業主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鄰居,並認為這條街上真正在用的房子不超過三幢。
事實上,在倫敦富人區購置房產是世界各地富豪的一貫傳統。而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越來越多來自中東、俄國、乃至中國的買家湧入了倫敦的房市,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倫敦的「鬼屋」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面對這種情況,一名倫敦的房產開發商表示,在這些地區興建一些價格適中的公寓或是將人氣帶回富人區的好辦法。
而另一位經銷商則表示,建造公寓或許是個好主意,但如果政府試圖介入或是對空置房產徵稅則是「十分錯誤的決定」,他認為人們有權任意處置自己的資產,而在英國,人的自由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不過一種更普遍的觀點則是,一旦英國政府開始對空置房產徵稅,那麼這些富豪很可能放棄數十年以來的「優良傳統」,轉投蒙特卡洛或是米蘭這些城市的房市。
但說到底——這些朽壞的倫敦豪宅就像是古代高堂廟宇,拜的人多,住的人少;只是這廟裡供奉的已不是神明,而是資本。儘管相去甚遠,但兩者在現代人眼中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拜佛不過是破財消災,拜金倒也能趨吉避兇。而這些倫敦大宅,就是一幢幢用鈔票堆砌起來的避難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