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簡史#
這個系列不做太多歷史方面的考究,更多講唐詩文學編年史寫法,會涉及一些歷史背景,要不然無法全方位去理解的作者寫詩風格的形成原因。我會按年代依次寫人。
我們今天說的第一位唐代詩人就是王績。
實際在唐武德年間和貞元年間唐代的詩還是齊梁風格的,王績貢獻就在於扭轉了齊梁之風,這就是很大貢獻了。不管後世有多少大詩人,都是站在一些前輩的肩膀到達高位的。
比如張若虛。有人可能說這些開拓者的詩比不上李杜,但是在一個時代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你非要跟後面曠世奇才去比較這本身就不太道德吧?對其進行遺忘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就比如吳門畫派,如果沒有那幾個在在明代宮廷工作過的那些院體畫家的技法和思維突破及幾個吳門先驅畫家們的引領,是不會有吳門畫派的繁榮的,雖然他們的畫可能能不上吳門畫派的四大家,但是你不能否認別人的貢獻吧?
看問題要全面,很不喜歡只看一點,不看線,不看面的那種評價歷史的人,包括現在網上流行的一些思想言論,好說聽點偏頗,說不好聽點是因為無知,根本就不知道後面的歷史,他們也不會去探根究底查一下資料的,因為他們是一方面無知不懂的還不承認,另一方面他們的思維達不到那個層次,還喜歡指指點點。
再比如一個科技的奠基人你怎麼可能繞過去只講後面的人呢?
王績的貢獻在這兒。
先看簡歷: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隋朝教育家王通(號文中子)之弟,初唐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山(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王績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把那很被詬病的齊梁餘風給扭轉過來了。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績雖愛好廣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還是在詩歌。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
【延伸閱讀】齊梁體:
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從齊到梁,歷時約110年。期間,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這個時代出現的文學基本格調世稱「齊梁體」。形式上「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李諤《上隋文帝書》),專在詞藻、音韻、對仗上下功夫。對這種詩風,後來劉勰、陳子昂等都指出其弊病,李白也曾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第一首)。
【齊梁體形成原因】
然形成的原因也是魏晉南北朝那社會背景,當時魏晉南北朝的上層統治者沉迷於醉生夢死。而且皇帝也是一個危險職業,經常早上還在朝上發號施令,晚上就成階下囚甚至腦袋搬家,臣民們更不用說了。這種輕豔詩就流行在上層社會,宮體詩就是著重描寫一些女性特點和女性體態,直接講就是有點豔啊,這就是放蕩和沉湎於酒色表現唄。所以藝術泛舟總結歸納一下:一種文學和手法的形成往往跟社會追求是有很大關係的,至於文人們都很消沉對朝廷失望,又看不到希望,所以也就是流行歸隱或者放蕩,天天喝喝喝,至於百姓們那怎麼辦?志怪小說就有市場了,把精神寄託轉移到志怪神話小說上,所以齊梁最突出的就是留下了很多志怪和神話小說,這是最為突出的文學貢獻。當然也是齊梁是江南,自然富庶,這個跟楚國當年一樣一樣的。相比北方和其它地方這兒太富庶了,所以就「死於安樂」了。後世五代的南唐也這樣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抹殺齊梁體的貢獻,他也是唐詩形成的基礎之一,而且齊梁體詩也有很多經典作品流傳甚廣。比如永明體就是很積極向上,也是大唐詩風繼承的主要文化遺產。
對唐代影響也比較大,客觀講唐代也有詩人專業做這種「豔詩」,還有一些詩人則是吸取了齊梁體的人物的描寫和寫作手法,比如李賀和李商隱。只是太多齊梁的詩尤其是「宮體詩」是有點輕豔和奢靡,套用現代流行詞,就是不積極向上,沒有正能量,很容易讓人沉迷不思進取。
但是其風格確實要改革,不符合大唐那種統一天下,積極向上的精神。處在大唐盛世的詩人們一看,這太不符合我們這個新時代價值觀了,一定要改。王績就扭轉了,雖然如此,但是他開創者也不可能完全扭轉的。而且他同樣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齊梁的文人那種風格。這下面繼續講。
王績作品編年史:
1、605-607年,隱於龍門。作品:《山中敘志》《梁鴻孟光贊》
山中敘志(唐·王績)
物外知何事,山中無所有。
風鳴靜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內,誰論千載後。
張奉娉賢妻,老萊籍嘉偶。
孟光儻未嫁,梁鴻正須婦。
2、617年12月,隋末亂世,四處起兵,王績還河東龍門。五月,其兄長隋末大儒:王通號文中子卒。
3、618-620年,躬耕龍門東皋。作品:《無心子傳》《仲長先生傳》《野望》《負笭者傳》
野望(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4、621年,躬耕龍門東皋。薛收來訪王績。作品:《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唐·王績)
伊昔逢喪亂,歷數閏當餘。
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餘及爾皆亡,東西各異居。
爾為背風鳥,我為涸轍魚。
逮承雲雷後,欣逢天地初。
東川聊下釣,南畝試揮鋤。
資稅幸不及,伏臘常有儲。
散誕時須酒,蕭條懶向書。
朽木不可雕,短翮將焉攄。
故人有深契,過我蓬蒿廬。
曳裾出門迎,握手登前除。
相看非舊顏,忽若形骸疏。
追道宿昔事,切切心相於。
憶我少年時,攜手遊東渠。
梅李夾兩岸,花枝何扶疏。
同志亦不多,西莊有姚徐。
嘗愛陶淵明,酌醴焚枯魚。
嘗學公孫弘,策杖牧群豬。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虛。
人生詎能幾,歲歲常不舒。
賴有北山僧,教我以真如。
使我視聽遣,自覺塵累祛。
何事須筌蹄,今已得兔魚。
舊遊儻多暇,同此釋紛拿。
5、621年,躬耕龍門東皋。作品:《春桂問答》二首。
春桂問荅二首(唐·王績)
桃李正芬華,
年光隨處滿,
何事獨無花。
其二(唐·王績)
春華詎能久,
風霜搖落時,
獨秀君知不。
6、627年,歸故裡河東。朱仲晦有《答王無功問故園》作品:《在京思故園見鄉人遂以問》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唐·王績)
題註:一作 宋 王闐 詩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
羈心祗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7、628-630年,隱居故裡。作品:《初春》
初春(唐·王績)
春來日漸長,醉客喜年光。
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
8、631-636年,隱居故裡。
贈程處士(唐·王績)
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
不如高枕枕,時取醉消愁。
田家三首(一作王勃詩)
家住箕山下,門枕潁川濱。
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勸後園春。
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其二
阮籍生涯懶,嵇康意氣疏。
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
小池聊養鶴,閒田且牧豬。
草生元亮徑,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婦織,登壟課兒鋤。
回頭尋仙事,並是一空虛。
其三(唐·王績)
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
朝朝訪鄉裡,夜夜遣人酤。
家貧留客久,不暇道精粗。
抽簾持益炬,拔簀更燃爐。
恆聞飲不足,何見有殘壺。
夜還東溪(唐·王績)
石苔應可踐,叢枝幸易攀。
青溪歸路直,乘月夜歌還。
黃頰山
別有青溪道,斜亙碧巖隈。
崩榛橫古蔓,荒石擁寒苔。
野心長寂寞,山徑本幽回。
步步攀藤上,朝朝負藥來。
幾看松葉秀,頻值菊花開。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
山中別李處士(唐·王績)
為向東溪道,人來路漸賒。
山中春酒熟,何處得停家。
9、640-644年,隱於龍門。作品:《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遊北山賦》《北山》《獨坐》《五鬥先生傳》《醉鄉記》《祭杜康新廟文》《過酒家五首》《嘗春酒》《初春》(春來日漸長)《山夜調琴》《看釀酒》《獨酌》《戲題卜鋪壁》《題酒店壁》《贈學仙者》《遊仙四首》《策杖尋隱士》《階前石竹》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唐·王績)
弱齡慕奇調,無事不兼修。
望氣登重閣,佔星上小樓。
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
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中年逢喪亂,非復昔追求。
失路青門隱,藏名白社遊。
風雲私所愛,屠博暗為儔。
解紛曾霸越,釋難頗存周。
晚歲聊長想,生涯太若浮。
歸來南畝上,更坐北溪頭。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細流。
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
無謂退耕近,伏念已經秋。
庚桑逢處跪,陶潛見人羞。
三晨寧舉火,五月鎮披裘。
自有居常樂,誰知身世憂。
北山(唐·王績)
舊知山裡絕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時返?仲叔長遊遂不來。
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凌雲濁酒杯。
槁項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獨坐(唐·王績)
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
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
百年隨分了,未羨陟方壺。
過酒家五首(一作題酒店壁)
洛陽無大宅,長安乏主人。
黃金銷未盡,祗為酒家貧。
其二(唐·王績)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其四(唐·王績)
對酒但知飲,逢人莫強牽。
倚爐便得睡,橫甕足堪眠。
其五(唐·王績)
有客須教飲,無錢可別沽。
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①。
嘗春酒(唐·王績)
野觴浮鄭酌,山酒漉陶巾。
但令千日醉,何惜兩三春。
山夜調琴(唐·王績)
促軫乘明月,抽弦對白雲。
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
看釀酒(唐·王績)
六月調神曲,正朝汲美泉。
從來作春酒,未省不經年。
獨酌(唐·王績)
浮生知幾日,無狀逐空名。
不如多釀酒,時向竹林傾。
戲題卜鋪壁(唐·王績)
旦逐劉伶去,宵隨畢卓眠。
不應長賣卜,須得杖頭錢。
題酒店壁(唐·王績)
昨夜瓶始盡,今朝甕即開。
夢中佔夢罷,還向酒家來。
贈學仙者(唐·王績)
採藥層城遠,尋師海路賒。
玉壺橫日月,金闕斷煙霞。
仙人何處在?道士未還家。
誰知彭澤意,更覓步兵那。
春釀煎松葉,秋杯浸菊花。
相逢寧可醉,定不學丹砂。
遊仙四首(唐·王績)
暫出東陂路,過訪北巖前。
蔡經新學道,王烈舊成仙。
駕鶴來無日,乘龍去幾年。
三山銀作地,八洞玉為天。
金精飛欲盡,石髓溜應堅。
自悲生世促,無暇待桑田。
上月芝蘭徑,中巖紫翠房。
金壺新練乳,玉釜始煎香。
六局黃公術,三門赤帝方。
吹沙聊作鳥,動石試為羊。
緱氏還程促,瀛洲會日長。
誰知北巖下,延首詠霓裳。
其三(唐·王績)
結衣尋野路,負杖入山門。
道士言無宅,仙人更有村。
斜溪橫桂渚,小逕入桃源。
玉床塵稍冷,金爐火尚溫。
心疑遊北極,望似陟西崑。
逆愁歸舊裡,蕭條訪子孫。
其四(唐·王績)
真經知那是,仙骨定何為。
許邁心長切,嵇康命似奇。
桑疏金闕迥,苔重石樑危。
照水然犀角,遊山費虎皮。
鴨桃聞已種,龍竹未經騎。
為向天仙道,棲遑君詎知。
策杖尋隱士(唐·王績)
策杖尋隱士,行行路漸賒。
石樑橫澗斷,土室映山斜。
孝然縱有舍,威輦遂無家。
置酒燒枯葉,披書坐落花。
新垂滋水釣,舊結茂陵罝。
歲歲長如此,方知輕世華。
階前石行(唐·王績)
上天布甘雨,萬物鹹均平。
自顧微且賤,亦得蒙滋榮。
王績其人其事:
唐代初年,很多文人都是從隋代入唐的,魏晉南北朝那些文人的行事風格還是深深影響到隋唐的,尤其是唐初。王績也特別崇尚這種,你看下面這些事你就知道了,這就妥妥一個
1、王績速寫印象之一:少有大志
王績人家小時就很牛的一個人,好學,博聞強記的。隋代就已經是神童了。隋開皇二十年(600年),11歲的王績遊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
2、好酒,好釀酒。而且好到那種無法形容的。
他當時任官司,按照當時門下省例,每天是供應好酒三升的。他弟弟王靜問王績:「待詔快樂否?」王績回答說:「良酒三升使人留戀。」那意思就是酒不能喝夠啊,不爽啊,然後這當時的侍中陳叔達聞之,就破例我給他從三升加到一鬥,所以被當時人戲稱為「鬥酒學士」。
更有趣的,他次被朝廷徵召,當時太樂署史焦革很會釀酒,王績這種饞酒的人就動心思了,就要求自貶品級要去任太樂丞。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王績堅決請求說:「這是我深切的願望。」吏部最終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後,他的妻子還一直給王績送酒。一年多以後,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績說:「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就棄官離去了。你看為了一個酒居然棄官,為了酒很任性啊。
辭職回家的王績按焦革家釀酒法親自釀酒;又採用杜康、儀狄釀酒方法編寫酒譜;在家附近建築杜康祠用以祭祀,並以焦革相配;縱酒自適,歌頌陶淵明,仿寫《五鬥先生傳》;讚頌阮籍,嵇康作《醉鄉記》《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玩樂器,改編琴曲《山水操》;扔掉儒家著作,玄覽《周易》、《老子》、《莊子》;偶爾也想做點有用的事,比如完成長兄長王凝未寫完的《隋書》,但酒友一至酒碗一端,便丟到腦後,結果他死後也沒完成,這就是典型的為了酒啥都不管了。在田園中親耕,在山水中感悟生活的寧靜安詳。
3、三隱三仕:
第一次出仕歸隱:
王績16歲就應隋代的孝悌廉潔舉,被授官為秘書省正字(當然山西王家本來就是世家,這個不能忽略,但是王績也確實有才華)。王績不喜歡在朝廷做官,請求擔任六合縣縣丞,因為嗜好飲酒而不管公務,加之天下當時已經開始動亂,因此被彈劾,於是就解官去職。當然也有明哲保身之舉,是老子的「無為避禍」思想。
第二次出仕歸隱:
唐代武德年間,天下終於安定,但是新王朝也需要人的。王績被舉薦入京。
從入京待詔,到久待不詔,再到玄武門兵變,他在這期間可能有點類似坐冷板凳的感覺。所以一方面出於避禍也罷,對政治抱負已經經過這些消退也罷,這次又歸隱了。
第三次出仕歸隱:
貞觀十一年左右,王績第三次出仕,《王無功文集》中有記載:
貞觀中,以家貧赴選。時太樂有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當時。君苦求為太樂丞,選司以非士職,不授。君再三謝曰:此中有深意,且士庶清濁,天下所知。不聞莊周羞居漆園,老聃恥在柱下也。』卒授之......
王績此次出仕,表面上是為了美酒,「以家貧赴選」,可王績這實際不差錢的,王家那大世家還養不起他這個閒人?是不可能,估計又是一種美化或者開脫他怎麼又出來了,不是歸隱了嗎?此次出仕,可算作是王績最後一次不甘心的嘗試。
可見王績,至始至終,未曾真正厭惡官場,根植於內心的儒家出仕理想,是根本原因所在。
善於造酒的焦革夫婦相繼死後,王績遂不得美酒,又不得伯樂賞識,於是他又一次掛冠歸田。
王績第三次離開官場,之後再也沒有踏入了,真正開始了肆意縱酒,寄情山水的自在生活:
浮生知幾日,無狀逐空名。不如多釀酒,時向竹林傾。
人生在世,本來就歲月不多,為什麼還要苦苦地去追求功名利祿呢?還不如多釀一些酒,開懷暢飲,徜徉於竹林山間,度此餘生,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這首詩成了王績往後餘生的寫照,從此以酒為伍,樂哉悠哉,但是人家比陶淵明強的就是人家真不差錢啊,陶淵明歸隱變得赤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