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導,廣西江濱一位15歲的少年小斌,以上網課為藉口,沉迷打遊戲,每天最多睡2小時。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大概1個月後,小斌左側身體無法動彈,癱坐在地上,口角歪斜,被醫院診斷為腦中風。
暑假期間,也有一些孩子沉迷遊戲不可自拔。孩子沉迷網遊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比如因沉迷遊戲導致飲食、作息嚴重不規律,影響身心健康;孩子不服家長對玩手機的管控,影響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等。
如何對孩子玩手機進行管理,對家長來說是一個難題。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機、避免自己沉迷遊戲?家長如何約束孩子使用手機?第15期「尋找中國好校長」參選人風採展請校長們對此提出一些建議。
黃紅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電白小學校長
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家長應先以身作則
約法三章,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面對孩子日漸沉迷手機的情況,一些家長採取粗魯的方式:沒收或砸毀手機,情到不可控時,還會「暴揍」孩子。然而,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其實,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來得有效。家長可以制訂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手機不可以帶去學校;設置手機密碼,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收走手機作為懲罰。
轉移注意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暑假家長可以給孩子安排豐富的娛樂和體驗活動,例如:帶孩子散步,邊走路邊聊天,拉近親子關係;學畫畫、下棋等,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帶孩子爬山、遊泳等,鍛鍊孩子的身心;開展親子閱讀、親子遊戲、勞動實踐等,幫助孩子綜合發展。
家長以身作則,樹立健康上網好榜樣。無論是陪寫作業還是陪玩,家長可以提前將手機靜音,並且不讓手機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證陪伴是一心一意的;孩子鬧脾氣時,家長不應拿手機哄;如果家長已經開始針對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採取措施,態度一定要堅決。總之,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儘量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健康快樂成長。
李永義
東莞市萬江第二中學校長
制訂手機使用公約
孩子沉溺於手機遊戲,家長多予以責罵,甚至採取沒收手機和斷網等極端措施,這樣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家長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最好是孩子酣暢淋漓地贏了遊戲後),與孩子一起商量如何防止遊戲沉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制訂手機使用公約,確定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量和時段。
第二,鼓勵孩子利用手機來學習,讓手機的正面作用代替負面作用。
第三,幫助孩子找到比手機遊戲更好玩更有挑戰性的愛好,比如編寫、發布公眾號文章,拍攝短視頻等。
第四,讓孩子藉助外力排除幹擾,約束自己。比如可以藉助手機軟體來限制遊戲時間,可以在父母、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合理使用手機。
第五,引導孩子從愛惜自己身體的角度思考怎樣對玩遊戲的行為進行約束。
第六,家長要學會示弱,可以就一些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尋求孩子的幫助,以這樣的形式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並對孩子的幫助給予肯定和感謝,以幫助孩子找到個人價值和家庭歸屬感。
劉波
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向陽路小學
黨總支書記、校長
家長要有效監管和教育引導
假期中,沒有了老師的約束,不少孩子無節制地玩手機、沉迷於網路遊戲,不僅影響社交、學習,還對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實行未成年人登入網遊時段、時長監管分級,由相關部門負責審查,同時,加大對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其次,要加強防遊戲沉迷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同時,大力推進網絡素養教育進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最後,家長要有效監管和教育引導,可規定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並引導孩子通過手機學習而不是玩遊戲。同時,要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書畫、下棋、手工等,也可以帶孩子散步、郊遊、親子共讀,讓孩子感受自然的陶冶、人文的浸潤、書香的薰染,如此,孩子自然就不會沉迷於網路遊戲。
農桂合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民族小學校長
別讓手機「霸佔」孩子的生活
暑假來了,學生歡喜家長憂。很多家長每天忙於上班無暇顧及孩子,尤其不知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對此,筆者為各位家長支幾招:
約法三章,嚴格管控。讓孩子完全放棄手機是不現實的,家長可以和孩子定下規矩: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後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但要控制上網時間、限制瀏覽內容,上網內容以部分「線上遊戲」和「網絡人際交往」為主。如家長無法親自監督孩子,可為孩子配備僅有通話功能或具有管控功能的手機,方便家長管理孩子的上網時間和常用軟體。晚上,家長務必代孩子保管手機,避免他們熬夜上網。
培養興趣,轉移注意力。安排孩子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每天堅持讓孩子進行活動或家務打卡,儘量佔據孩子在家的時間,豐富他們的生活,使其脫離手機的「控制」。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孩子參加特長培訓班,培養孩子個性化的興趣愛好,如美術、書法、武術、籃球、羽毛球等,以減少他們和手機的接觸。
榜樣引領,親子互動。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要做好榜樣,放下手機,陪伴孩子一起看書、學習、玩遊戲,或儘量抽時間陪孩子走出家門,開展親子互動。這樣既減少了孩子與手機的接觸,又增進了親子間的感情,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關係和諧。
歐陽豔冰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培教小學校長
給孩子情感寄託,避免其沉迷遊戲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是個很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我覺得要先分清楚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沉迷遊戲,就一定要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應抽時間在假期陪伴孩子,可以帶孩子到戶外,參加跑步、散步等健身活動,不僅預防近視,還能以運動來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忘掉手機。其次,要讓孩子有情感寄託。可以讓孩子養養動物,種種植物,照料動植物的過程既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們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興趣班,如畫畫、手工、武術、遊泳等,利用假期學到一技之長。
如果孩子目前還沒沉迷遊戲,只是家長害怕在漫長的暑假裡,孩子沒人照看,容易沉迷遊戲,那家長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更不能以手機來打發孩子的請求。其次是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真的想玩手機,也要有相應規定:什麼時候可以玩,玩多久,違反了有什麼懲罰等,都要跟孩子商量好,並嚴格執行。
冉啟全
四川省宣漢職業中專學校黨委書記、校長
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
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便捷,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網上教學,讓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學習。因監管缺失,許多孩子在此期間在手機上打遊戲、玩抖音也成癮了,嚴重影響了孩子身心健康、學業發展、家庭關係等。
正值暑假,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手機,需要家長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建議家長從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要善於引導。要給孩子分析網絡利弊,區分虛擬與現實的差距,讓孩子更勇敢地面對現實生活。給孩子制定使用手機的時間、注意事項等規定,提高孩子對使用手機的自制力。
二要注重表率。家長要以身作則,理性、節制地使用手機,不在孩子面前長期看抖音、刷微信、刷微博、網絡購物,要用自己的行動教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
三要多陪伴多鼓勵。家長可多安排一些親子活動,安排有孩子同齡人參與的遊學、旅行等戶外活動,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化解孩子的無聊與孤寂。
總之,家長在假期裡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暑假計劃,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不被手機偷走了快樂。
王行生
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學校中學校長
網癮早糾正,家長有「四法」
早期幹預法。有心理醫生認為,近80%的孩子上網成癮,與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有關,親子距離越遠、關係越差,孩子越容易沉迷網絡,從中尋求情感寄託。因此,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和家長親近了,享受到了濃濃愛意,沉迷網絡的可能性也就大幅降低。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的基礎是認知,要讓孩子認識到沉迷網絡或遊戲的危害。如讓孩子儘可能多地列舉適度上網的好處與沉迷網絡的壞處,讓他們在比較中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制定戒除網癮的計劃,對每天上網的次數、時長進行控制,由家長督促計劃的落實。
興趣轉移法。網路遊戲之所以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能夠從遊戲中找到成就感。因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健康的文體活動,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讓他們在活動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家長也要多和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參加孩子喜歡且有意義的活動,將孩子的視線從網絡上移開。
物理隔離法。說教、自我教育等方法對自控力差的孩子作用不大,還要配合採取物理隔離法。家長、學校、社會應協作加強網絡管理,杜絕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遊戲廳等場所,嚴控孩子上網。戒斷期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健康上網,如在電腦、手機上安裝控制軟體,固定其上網的時間、時段,同時,滿足孩子合理的人際交往、遊戲等方面的需求。
王禮維
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校長
教育要善用「胡蘿蔔加大棒」
材料中的小斌,沉迷網絡導致中風,撿回小命已屬萬幸。這是一起沉迷網路遊戲的典型案例,帶給我們許多關於教育的啟示。社會上還有無數的「小斌」正沉迷網絡、步入歧途。如何挽救他們成為案頭大事,學校和家長決不能等閒視之。
教育不是萬能的,沒有懲戒的教育是萬萬不能的。「胡蘿蔔加大棒」的理論比較適合這些孩子。該理論源於一則古老的故事:如果想讓一頭驢子按照自己所設定的方式前進,需要在它前面放一個胡蘿蔔吸引它,同時用一根棒子在後面恐嚇它。「大棒」在教育實踐中一定程度上可類比為「批評教育」,是高懸在孩子們頭上的利劍,它帶來的並不全是負面影響。人在受到「大棒」的震懾時,才會千方百計地謀求改變。
從初涉到沉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小斌應該不缺批評教育,只是效果不好。原因可能不止一種,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度」沒有把握好。同樣一個人,不僅需要和風細雨,也需要雷霆萬鈞;同是批評,和風細雨與雷霆萬鈞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我們應注意,這個&34;是相對的,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環境而異。只要學會適度使用「胡蘿蔔加大棒」,沉迷網絡之「疾」不管是「在腠理」「在肌膚」,還是「在骨髓」,都有希望被治癒。
吳燕
大餘衡水實驗學校中學部校長
先補愛,再追夢
孩子沉迷手機是當下學校教育的難點、家庭教育的痛點。老師與家長都在絞盡腦汁地約束管控孩子,避免其沉迷遊戲,卻屢屢失敗。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
在我看來,老師與家長們應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總盼望孩子能放下手機,卻很少思考他們為什麼不願放下手機、他們沉迷遊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我們首先應做的是探尋孩子的心理訴求,給他們「補愛」,而不是補課。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孩子沉迷的遊戲類型,去推測他內心的缺失和需要:喜歡格鬥攻擊性遊戲的孩子,可能心裡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需要發洩;喜歡懸疑策略性遊戲的孩子,可能生活中被家長包辦替代太多,沒有主導權,失了自尊感,等等。找到原因後,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調整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愛,並找到自我。
另外,家校可以合作,培養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在孩子心中種下對美好事物的渴望;鼓勵孩子樹立遠大夢想,追求高規格人生;激發並提升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敢於展現、挑戰和超越自己;磨礪堅毅的品質,讓孩子勇敢、堅持地去實現自我價值。當孩子心懷夢想並努力去實現,手遊就成了學習、生活的調劑品,又何須我們多在意呢?
謝榮福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幸福陳佔梅小學校長
既言傳身教 又管控疏導
孩子天性愛玩,喜愛甚至沉迷於手機遊戲者並不少見。對此,家長應放平心態,積極應對:既言傳身教,又管控疏導。
作為家長,首先要為孩子做出榜樣,不要一回到家就不停地刷抖音、打遊戲、看視頻、發微信等。要給孩子講清楚手機的主要功用,以及沉迷手機遊戲對學習、生活、身體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將一些較為極端的案例講給孩子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提高其認知能力。
若孩子真的沉迷於手機遊戲,那就應該予以管控,但不要操之過急,以防孩子做出極端的舉動來。可以允許孩子玩耍,但必須控制地點和時間,地點應選擇有家長監護的地方,時間可與孩子進行商量,時長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玩之前要先高質量完成功課,玩時,要嚴格遵守時間限制,並設定鬧鐘作為提醒。還可以將孩子手機設置成學生模式,限制孩子使用手機。
此外,對孩子進行疏導更為重要。家長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培養健康、高雅的興趣愛好,如繪畫、閱讀、聲樂、舞蹈、打球、下棋等等,家長更應該騰出時間多陪伴孩子,例如做做手工、讀讀名著,去戶外走走、到公園逛逛。如果孩子的「遊戲癮」實在太重,那就應及時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以上按校長姓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