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區別是什麼?

2021-02-07 三啟學會

至於分化的原因,情況比較複雜,三言二語實在無法概括。首先就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化來說,簡單概括,大體有四個主要因素:其一是地理因素;其二是語言文化因素;其三是政治因素;其四是神學因素

 

首先,就地理因素而言,其緣於公元4世紀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去世時囑咐兩個兒子分管羅馬帝國東西二個區域的舉措。這個方案使得羅馬帝國由此逐步形成兩個獨立的國家——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理的區分也逐漸影響了各自區域之教會權柄的劃分,西羅馬帝國就逐漸成為以羅馬教區為主的區域(天主教的前身),而東羅馬帝國就逐漸形成以君士坦丁堡教區為主的區域(東正教的前身)。

 

其二是語言文化因素,由於西羅馬帝國主要以講拉丁語為主,東羅馬帝國主要以講希臘語為主,久而久之,語言的差異就逐漸生發文化和習俗方面的隔閡,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差異的形成。日後分裂時的情形便是:天主教都以拉丁語區域為主,東正教都以希臘語區域為主。

 

其三是政治因素,原先東西羅馬帝國還比較和諧,無論是政權還是教權基本以西羅馬帝國為首,但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北方蠻族取締後,這種平衡就逐漸被打破。其典型便是東西方在「普世牧首」上的爭奪。西方教會大體強調「君權神授」,因此儘管西羅馬帝國因覆滅而失去政治威嚴,但西方教會卻在其後的法蘭克王國及神聖羅馬帝國裡一直強調「教權大於皇權」,因此他們認為「普世牧首」始終屬於西方。而東方拜佔庭帝國則由於體現的是「政權大於教權」,因此認為既然東方拜佔庭帝國在政治上已成為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那麼君士坦丁堡教區取代羅馬教區成為「普世牧首」似乎合情合理。

 

其四是神學思想因素。導致西方教會與東方教會最終大分裂並互相把對方驅逐教籍的主要神學問題便是「和子」問題。具體而言就是西方教會在雙方都認可的《尼西亞信經》裡加入了「和子」兩字,此事引起了東方教會強烈的不滿。由此便引發了雙方長達數百年的糾紛,並最終導致1054年的大分裂。東方教會認為西方教會在《信經》裡的「聖靈來自聖父」後加入「和子」——即「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的做法違背正統的三位一體論,即將導致「聖靈來自二個來源」。而在西方教會看來,插入「和子」固然有做法上的不妥,但卻完全符合正統思想,因為他們認為三位一體是一種愛的關係體,聖靈起到了維繫這一互動關係的功能,因此「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的說法是沒有錯誤的。期間雙方都譴責對方的舉動極為「不正統」,並互相指責對方為異端行徑,此後經多次磋商無果後,便逐漸走向決裂。

是的,的確如此。追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過程,首先不得不提有關「聖像」崇拜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發生在公元8-9世紀,但它的發生卻是導致1054東西大分裂的一次重要前奏,其根源就在於東西教會對於聖像問題所持不同神學立場的緣故,西方羅馬教會支持聖像崇拜,東方教會反對聖像崇拜。發生在東方拜佔庭帝國名為「聖像破壞運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拜佔庭帝國皇帝利奧三世(717-741在位)在公元726年頒發的《禁止崇拜偶像法令》為開端至公元780年幼帝君士坦丁六世(780-797年在位)繼位為止;


第二階段是公元815年至公元843年由利奧五世開啟的破壞聖像運動。無疑,這場運動造成了東西教會深深的裂痕,儘管「破壞聖像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場運動給東西方所造成的疏離感已深入雙方的骨髓。它不僅使得拜佔庭帝國的政權在西方的影響力遭到徹底顛覆,同時也使得羅馬教會在東方的影響力一去不復返。反過來說,西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因為這件事從而正式取代了拜佔庭帝國在西方的政治影響力,而東方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也正式取代了羅馬主教在東方的宗教影響力。

聖餐問題」亦是東西教會分裂的一個重要神學因素。其實導致雙方在公元1054年最後時刻的決裂原因就是對「聖餐餅」構成的不同看法上:西方教會主張用無酵餅,而東方教會則主張用有酵餅。當時雙方都互不相讓並指責對方違背正統信仰。在東方教會看來,西方教會採用無酵餅的做法違背新約聖經的教導,是遵循舊約猶太人傳統的做法,為此他們稱西方教會為是「無酵派」,並指責其是「半個猶太人和半個外教人」。而在西方教會看來,東方教會採取有酵餅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聖經教導,沒有聖經依據。之後鑑於雙方都主張自己擁有最終決斷權,因此使得這一裂痕終於在1054年演化為公開分裂的導火索。

在大決裂前夕,東方教會主教曾寫信譴責西方教會,其中就重點抨擊對方使用「無酵餅」的錯誤做法。作為回應,西方教宗利奧九世則派欽差大使宏伯特、腓特烈、阿馬爾菲三人前往東方君士坦丁堡試圖調解,最終的結果是雙方不僅無法在聖餐問題上取得共識反而互除對方教籍,這種互除對方教籍的「絕罰」就直接導致了1054年的最後大決裂。

當年馬丁路德、加爾文等新教群體之所以要發起宗教改革並最終脫離天主教,也有幾個因素。

首先是神學和教制因素。其實宗教改革一開始既沒有組織發起,也沒有系統思想支撐,它只源起於馬丁路德對一個概念——「上帝的義」(羅馬書1:17節)的重新認識和領悟,即「因信稱義」的教義,這也成為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路德認為,經過天主教長達一千多年的沉澱,教會的「稱義觀」事實上已形成了兩個條件,即「上帝的恩典」與「人的回應(善行)」。路德反對這種主張,他認為稱義只是人在仰賴上帝恩典的情況下被上帝「歸算」為義的一種狀態。既然義是一種外來的東西,那麼稱義的條件就不需要人做出什麼。

也就是說,稱義不是因為人做了什麼善工而換來「上帝的義」,而是人因信白白領受了「上帝的義」。善行不是人獲取救恩的條件,而是人因信白白得到恩典後的自然流露。繼而,路德認為既然人人可以因信稱義,那麼人人就應該都具有祭司的職分(人人皆祭司),即每位真信徒都可以直接與上帝互動。

 

鑑於此,路德逐漸認識到天主教諸多在傳統中形成的聖禮要廢棄,應只接受聖餐和洗禮這兩項聖經明確教導的禮儀。同時,路德認為能帶給人類救贖希望的唯有基於耶穌基督通過十字架這一「羞辱」方式所成就的「十架神學」,而不是天主教側重於人類理性、宇宙規律及倫理善行所建構的「榮耀神學」。前者強調認識上帝要基於承認人類徹底敗壞繼而仰賴耶穌十架救贖而成就恩典;後者則強調人類可以通過自由意志、善行功德和理性思辨認識上帝。

其二是政治和民族因素。宗教改革爆發前夕的社會及政治面臨這樣一個局面,就是某些處於「弱勢」的新興貴族群體已不滿於權勢掌握在諸多大諸侯及教會權貴手裡,他們正萌生變革利益格局的願望。要獲取更多的現實利益,則必須打破現有的由各主流諸侯及羅馬教廷主導的利益資源格局,這也使得西歐各領地的部分領主及民眾逐漸產生對教廷的疏離感。

德意志而言,隨著民族主義意識的強化,某些社會群體也逐漸希望德國能早日形成統一的共同體,以體現德意志民族在整個歐洲的政治實力。

鑑於此,首先需要面對的便是如何打破羅馬教廷及德國教會對德意志在社會資源方面的長期壟斷格局(德國曾被稱為「教皇的乳牛」):包括德國三分之一的土地資源、十分之二的諸侯勢力、高額的稅收以及因存在買賣聖職及官職腐敗造成的資源流失。這種民族情緒也為馬丁路德的改教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氣氛,之後德國及歐洲某些諸侯積極支持路德的改教就是一個印證。

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新教的派系比較多,比如聖公會、浸信會、路德會、長老會、循道會、公理會,這麼多新教的宗派是如何形成的,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宗派的形成及他們的信仰特點:

聖公會:

指16世紀脫離於天主教但又保留諸多天主教色彩的英國國家教會。聖公會在新教中是和天主教差別最少的一個派系,其與天主教的不同僅體現為認同因信稱義、否認教宗權柄及不朝拜聖物和耶穌畫像。它的諸多教會制度及禮儀還是保持天主教的傳統。其影響範圍除了英國本土外,還包括英國殖民地的國家或大英國協國家。它是一個主教制教會,強調自己也是大公教會,強調其與早期教會的連續性。聖公會在全世界各地強調具有共同的教會結構,也非常重視禮儀。

 

浸信會:

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它代表了宗教改革中較為激進的一派,堅持教會是一個純粹由信仰者構成的群體,強調各教堂獨立,反對政府干預也反對主教制的教會建制。浸信會教會的大本營是在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新教徒——葛培理——就是浸信會的。

主要特點:堅持以受浸的方式施行洗禮,不贊同嬰兒受洗。在神學上持保守立場,由於非常強調聖經的至高地位,因此在會堂裡就有意調整講臺的設置。浸信會對固定化的禮儀持批評態度,認為這些都是信仰的形式化。

 

路德會:

它開始於馬丁路德於16世紀20年代在德國教會中的宗教改革。路德會的主要特質,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路德個人在宗教改革上的一些核心主題。路德會今天主要分布在德國、波羅的海沿岸以及美國北部。

主要特徵:重視禮儀,並把它看作與以往歷史的連續性的保證。保留了對聖禮的重視,這一點可追溯到路德本人,而這在新教的其他宗派中可能已經不明顯了。路德宗在神學上的特點表現在奧斯堡信條協同信條

 

長老會:

長老會起源於加爾文,他的神學思想後來形成了改革宗神學,事實上很多的宗派都受改革宗直接影響,而長老會則是全面採用改革宗的宗派。長老會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尤其在歐洲、北美及亞洲的韓國。

主要特徵:大多數改革宗教會都肯定上帝在預定方面的主權,而且特別強調神對於自然和歷史的至高無上主權。在傳統上,改革宗的敬拜非常重視對上帝話語的閱讀和宣講。聖餐禮雖然是有規律的,但不是常常舉行。所強調的是講道,而不是聖禮,這從改革宗周日的常規敬拜中十分明顯地表明出來。改革宗在神學上體現在威斯敏斯特信條中。

 

循道會:

又稱衛理公會,是英國國教中出現的一個運動,後來形成了獨立的循道會宗派。約翰衛斯理是開創者和早期領袖,早期的循道者特別強調對個人聖潔的渴望,並表現出敬虔和克己的循道生活。總體來說,循道宗主要是建立在世界上講英語的地區,在這方面它與聖公會有相似的情況。

主要特徵:1、循道宗對平信徒特別重視。2、相當重視整合個人信仰和社會行為。3、在神學上被描述為「恩典的樂觀論」。

 

公理會:

該宗派起源於16世紀的英格蘭,起因是由於一些早期牧者不滿英國國教的教會體制而獨立出來。後來由於受到英國當局的壓制和迫害因此就流入北美,當時乘坐五月花帆船抵達美國的就是這批人。由於該宗獨立出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滿主教制的教會體制,因此他們的特徵主要是在教會組織體制上,他們主張教會的各堂點是由會眾組成的獨立教會,教會的事務是由信徒組成的教務會議來管理,牧師由教務會議聘任。該宗的神學觀點接近改革宗。

相關焦點

  • 猶太教和基督教有什麼區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你能分得清嗎?
    那麼猶太教和基督教到底有什麼區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它們又是什麼關係?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公元前的猶太人都是信奉猶太教的,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後,基督教才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之後,基督教傳到西方,因為對《聖經》的不同理解,逐漸發展出三個較大的基督教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
  • 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三者之間區別
    東正教:    東正教或稱東方正教是基督教分支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些基督教教派到底有什麼差別?
    但是基督教內部其實也是教派臨立,在現代社會至少還可以被分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東方正教會等幾個大類,而這些教派的形成,其實也跟基督教歷史上幾次大分裂密切相關,那麼當時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教派的分裂?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又是什麼呢?
  • 知識點普及 二:基督教內三大派別(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一個總稱,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國習慣上稱基督新教為基督教。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究竟啥區別
    ︱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先叨叨幾句︱坐觀君此前分享過好幾篇有關基督教幾大分支的關係與區別的文章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國內基督教指「新教」,非國際上基督教)一.根源:1.同根:從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穌建立的教會
  •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四)
    三、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即指基督新教)的主要聯繫和區別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分支
  • 不可不知: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區別
    世人常以為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廣義之基督教的三大支派。理由是以前都是大公教會,然後因文化與教義上的差異,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會於1054年分裂。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改教運動,才有基督教新教的出現。通常教科書是這麼寫,人們也是如此領受的。所以如今會有基督徒去天主教內參加活動的形象。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成義,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歧有很多方面,但根本上都是從成義這裡衍生出來的。詳細區別: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共同點及相異點。
  • 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但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11世紀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分成了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代表的東正教。天主教主要在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繼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又分成新教和舊教;東正教則是在希臘、巴爾幹半島等國佔優勢。天主教和東正教因為對於誰是領導和一些教義的分歧不能達成共識,相互之間封閉了達千年之久。基督教為什麼會在11世紀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呢?這兩大派之間有哪些恩怨使得它們分裂長達千年?
  • 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啥區別?
    因此﹕教會是大公的 (the church is 「catholic,」 「catholic」 = universal)。第一世紀末開始,福音傳到敘利亞、波斯、非洲、甚至傳說傳到印度。今天這些「東方教會」還存在,大部份歸入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後來在唐朝,景教 (the Nestorians) 傳到中國,是「東方教會」基督教的一種。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一)
    【天主教】  在耶穌時代,是沒有天主教這回事,耶穌升天后,聖靈降臨,教會出現了,以後一直都稱為教會。一直到主後三世紀末,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1054年才稱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  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東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為東西,東為「東正教」(亦叫「希臘教」「正 教」)。西為「羅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稱東西大分裂。
  • 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但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11世紀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分成了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代表的東正教。天主教主要在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繼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又分成新教和舊教;東正教則是在希臘、巴爾幹半島等國佔優勢。天主教和東正教因為對於誰是領導和一些教義的分歧不能達成共識,相互之間封閉了達千年之久。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詳細區別:答:天主教與基督新教有共同點及相異點:以下分七項答覆: ⑴同根分枝⑵基本信仰⑶基本敬禮⑷基本倫理 ⑸傳道使命⑹行政組職⑺主內合一 一.同根分枝:從信仰根源及教會歷史作簡要分述 1.同根:從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穌建立的教會,是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和初期信友傳下來的教會。在這信仰根源上,沒有區分「天主教」、「基督教」的名稱。
  •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神職人員能結婚嗎?
    基督教有三派——天主教 新教 東正教天主教:規定神職人員不能結婚,只能獨身,天主教堂中一般有聖母、耶穌、聖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獨身。新教(我們中國常指基督教新教叫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則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廢除了天主教的教階制,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基督教《聖經》只有66卷,《舊約》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沒有塑像,只掛一個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職人員是主教、牧師、傳道員。
  •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傻傻分不清?
    主要分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中國將新教直接譯為基督教)。其中,新教因反抗天主教而產生,兩者差別巨大。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差異相對來說較小。接下來,螺螄君帶大家簡單了解下這三大教派。天主教(拉丁語:Catholicismus)是基督宗教最悠久的宗派,其拉丁語本意為「普世的」。
  • 如何了解天主教與基督教?
    在中文語境中,當人們談起「基督教」時,一般具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廣義,即Christianism,指包括全世界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一般主要包括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東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Protestantism
  • 【漲知識】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在這信仰根源上,沒有區分「天主教」、「基督教」的名稱。2.分枝:從教會歷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會,在歷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會分成二個教會: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東方教會,史稱希臘公教會或東正教;西方教會,史稱拉丁公教會或羅馬公教會。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西教會大分裂——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公元395年,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公教和正教(即東正教)。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之最準確回答】
    東西方教會在信仰根源上,可說完全相同,而在表達信仰及敬禮上,卻有各自的特色;在教會行政上,各自分治,東正教由其首席教長以象徵性領導,羅馬公教會由教宗以實質性領導。為辨別這兩個公教會,一般稱希臘教會為東正教(ORTHODOX),稱羅馬公教會為 ( CATHOLIC中譯:天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