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在戲院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戲院值得一提,雖然它拆除的時間比較早,但在歷史的舞臺上,佔據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華樂戲院位於中山路212號,始建於1903年,是青島最早的劇場。在政局動蕩的滄桑中,它歷經磨難,堅強地存在了半個世紀。華樂戲院建成於德國侵佔青島時期,當時小港、大窯溝附近是中國人聚居區,所以,最初的名字是「中國戲院」,先是演出柳腔、茂腔等地方戲的舞臺,後來又主演京劇。
華樂戲院廣告。
1914年日德戰爭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侵佔青島,將青島的公共設施全部據為己有,華樂戲院被日本人叫做「樂樂座」,主要上演日本電影和日本戲劇,就連當初的經理人之一宋瑞鳳也被迫成為了服務員。
樂樂座歇業後,宋瑞鳳重新裝修經營。1930年,又轉交經營權,改名為青島大戲院,之後又叫民國大戲院,主要演出京劇和評劇,戲院二樓三面為傳統觀眾席,共有座位750個。戲院名稱更迭比較頻繁,1935年改稱中和戲院,1946年再叫華樂戲院。
呂銘康先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作為戲迷,他幼年常常往返於各大戲院,華樂戲院也是他常去的戲院之一,「戲院規模不大,進門就是劇場,連個買票的地方都沒有。我常常扒著門縫看演員排演新戲」。呂銘康先生說,當時戲院有一套自己的經營方式,有常駐「底包」演員,有基本工資,也就是「包銀」,而且戲院免費提供膳食,所以都是有基本保障的。「擔任主要角色的甚至可以多領,比如扮演豬八戒的武生演員劉相臣一次就可以領五份飯,連家屬都夠吃的了」。
言少朋《蘇武牧羊》劇照。
後來周麟昆組建「麟祥社」,培養了一批「底包」演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名角或者劇組合作。「京劇舞臺是周麟昆的天下,只要得到他的認可,這些演員都能吃得開、站得住」,而周麟昆又特別講義氣,所以他幫助了不少京劇演員。華樂戲院的基本演員也都屬於麟祥社。
華樂戲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名角不少,除了周麟昆幫助的新鳳霞外,還有京劇名旦黃桂秋、童芷苓、雲燕銘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京劇名旦戴綺霞,她曾在華樂戲院長期演出」,呂銘康先生說。
青島解放後,華樂戲院的基本演員進入了「青島前進京劇團」,由劉相臣擔任團長。華樂戲院的戲碼主要是海派戲,比如《封神榜》《西遊記》《火燒紅蓮寺》等,非常熱鬧、好看,入門要求不高,因此上座率很高。再加上一些「戲簍子」的配合,他們無所不會,紅花綠葉都精彩,所以華樂戲院的票房收入很可觀,幾乎不斷戲。許多京劇名角紛至沓來。
1952年,著名老生言少朋作為馬連良的優秀弟子,率領十餘人組成的「新華旅行劇團」來到華樂戲院演出馬派戲等,場場爆滿,非常受歡迎。
不同於其他的戲院,華樂戲院佔地面積太小,有著先天劣勢,加上年久失修,變成了危房,所以早在1953年便被拆除,原址沒有建設大型劇院的空間,便改建了工藝美術大樓。